APP下载

悟读文本,畅享别样精彩

2021-12-17曹霞

启迪与智慧·下旬刊 2021年6期
关键词:高中语文

曹霞

摘    要:文本悟读,是一种立足于语文人文性特征的阅读模式,它可以作用在学生的内心深处,还可以引领学生体验超越时空的精神漫游。比起普通意义上的阅读,悟读无疑更强调学生的心灵体验。因此,本文将以高中语文教学为基础,深入分析文本悟读的相关策略,旨在让学生畅享别样的阅读精彩。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本悟读;心灵体验

高中生普遍喜欢阅读文学作品,不管是散文、小说还是诗集,学生都读得津津有味,但为什么他们就是不喜欢语文课呢?这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重要课题。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很多教师往往是从工具性的特质上把握语文教学的,是以逻辑分解的模式展开教学的,这样充斥着功利化色彩的教学,自然不可能吸引学生。而文本悟读是一种呼唤语文人文性的重要阅读模式,它注重学生的心灵体验与感悟。

一、创设文本情境,夯实悟读根基

语文是一门极具人文色彩的学科,因此,语文教学也应以人文的方式进行。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收录的文学篇章无一不是精品,它是作者对灵魂、生命、生活的追问与反思。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真挚、生动、充满感性色彩的情境,引导学生走进、深入情境,实现文本的体验与领悟。而情境,站在某种意义上,它指的是一种情感氛围,也就是为学生构建一个“场域”,让学生以一种特殊的方式与文本中的人、事、物展开心灵对话。为了构建情境,教师既可以通过多媒体,还可以借助丰富的语言描述来实现。

例如,在教学《鸿门宴》时,教师分三个步骤构筑情境:首先,在教学一开始,教师为学生播放了一首琵琶曲《十面埋伏》,营造了一种肃杀的氛围。在聆听以后,教师让学生猜一猜这个琵琶曲的名称是什么,它来源于什么故事?音乐素养较好的学生,一下就听出来是《十面埋伏》,它主要来源于楚汉相争的故事。于是,教师顺势邀请一位学生讲一讲自己了解的楚汉相争的故事。在讲完这个故事以后,教师告诉学生:“在楚汉相争以前,项羽和刘邦之间还有过一段友好期,而‘鸿门宴就是二者关系的分界点。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就是《鸿门宴》。”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注释读一读这篇课文,看看“鸿门宴”究竟讲的是什么故事。在通常情况下,当教师执教这一课时,一定会问及项羽和刘邦的性格特征,学生只要认真读过课文都能回答出来,但这样的问题并不能真正锻炼学生。因此,教师需要为学生创设更深层次的问题情境。比如,教师可以提问学生,项羽和刘邦的不同性格特征和其最终的命运是否有着必然联系?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悟读文本,在一番思考之下,学生认为项羽和刘邦看似在政治才华上不相上下,但是两个人的个性决定了其命运的走向。项羽太过妇人之仁,而刘邦脸厚心黑,自然最后的结局不同。最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在课堂上重现“鸿门宴”的场景,让学生体验真实的情境。通过这样三个步骤,学生对“鸿门宴”背后的历史内涵有了更加深刻的领悟。

情境创设是实现文本悟读的根基。因为“悟”指的是顿悟、领悟,是一种思考上的升华。而情境创设可以为学生的“悟”提供一种适宜的氛围,让学生更容易走进文本的深处。

二、促进课堂对话,丰富悟读过程

文本悟读,从其实质而言就是一种高质量的、连续不断的“对话”。在对话过程中,学生既可以深入感受文本厚重的情感,也可以品读文本丰富的意象,能实现心灵层次的共鸣,也能实现诗意的共享。对话,主要指的是生生对话、师生对话以及生本对话,它是文本悟读的主要途径。对话,是学生对文本的心灵体验;对话,是学生对文本底蕴的内在感知;对话,是学生追问人生价值的活动;对话,是展现自由精神的最佳路径……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在课堂促进不同形式的對话,丰富学生的文本悟读过程。

例如,在教学《诗经·氓》时,教师可结合文本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学生展开一次心灵上的对话之旅,加强学生对文本写作技巧以及内容的领悟。比如,针对课文第二部分“婚变”,教师是这样和学生进行对话的:“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与“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这四句诗采取了怎样的写作技巧?它只是写自然现象吗?还是有更深层次的含义?你读了这四句诗想到了什么?它对整首诗歌会起到怎样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入小组合作,让学生和组员围绕上述问题展开互动交流,分享彼此的观点和看法。之后,每个小组可以派代表分享本组的讨论成果,教师和学生展开第二轮对话。通过这些丰富的对话形式,一方面,可以引出本文的重要写作技巧“比兴”,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学生通过联想的方式感知诗歌的重要内容。在文本品读过程中,教师特意引导学生关注文中有关淇水的三次描写,让学生深入体会女主人公不同的心境。学生纷纷说,“送子涉淇,至于顿丘”一句体现了一个热恋中的女孩对自己心仪的男子恋恋不舍的心情;“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展现了女孩在经历了婚变以后,内心的凄楚与忧伤。

对话的过程是积极的、有效的,是师生、生生和生本之间的活力互动。在对话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心灵体验,鼓励学生在对话中发现、理解和顿悟,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深入悟读文本。

三、注重课堂体验,走入学生心田

文本悟读,强调的是学生对文本的体验与感受,而体验是实现文本悟读的重要路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一句人们耳熟能详的诗,同样阐述了实践与体验的重要性。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用心去体验文本,触摸文本,感知文本,文本的情感以及思想才能真正渗透到学生的心灵深处,并使学生产生内在的感悟。对此,教师应尽一切方式丰富学生的课堂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文本的精神底蕴、审美价值与诗意情感,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文本悟读。

例如,在教学《荷塘月色》时, 教师需要丰富学生的文本体验,为学生搭建思维的脚手架,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空间悟读文本。而在学习本文时,文眼在何处,为什么作者在开篇提到“自己的心里颇不宁静”,通过这些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深入体验文本,感知文章的行文思路。根据作者的行文思路,就能升华自身的阅读,对文本产生更进一步的领悟和体会,从而形成顿悟:作者表面写的是自己在荷花池旁观赏,其实是以含蓄的方式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想要挣脱现实的束缚,却不得不束缚其中的思绪。对文本的体验与感受是文本悟读的前提条件,教师应在课堂中有意识为学生提供帮助,让学生对文章产生深入体验,这样才能实现悟读。

文本悟读需要一个学习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体验是必不可少的步骤。只有让学生深入体验文本,感知文本,学生才能在瞬间顿悟,明白文本的关键之处是什么,这样的悟读才能深入学生的心灵。

四、活化想象思维,促进文本悟读

文本悟读和文本阅读不同,不是单纯为了读而读,而是整个心灵沉浸在文本中,感受文本的“呼吸”。在某种程度上讲,文本悟读的结果就是学生文本悟读的心灵“分泌物”。在文本悟读中,教师需要积极引导学生,让学生对文本进行审美观照、判断以及鉴赏,从而建立文本的审美印象。对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催化学生的想象,让学生通过想象的方式对阅读素材加以精细处理,这样一来,学生对文本的感受将会多层次、多维度展开,而文本悟读也会在这个过程中悄然实现。

学习郁达夫《故都的秋》,大多数学生在阅读这篇文本的过程中,常常从表象展開解读,很轻易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找到“清”“凉”等字眼,认为这便是北平之秋的特点。但是这样的解读降低了文章的格局,因为这不是一篇简单的写景散文。事实上,作者看似描绘的是北平之秋,其实写的是自身的心境犹如秋天一般肃杀、孤寂。换言之,作者写的并不是“北平之秋”,而是自己的“人生之秋”。教学中,教师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作者重在赞美秋天,为什么却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丝悲凉的感情色彩?这样的问题直接指向作者的情感,能够激发学生对这篇文章的创作背景、郁达夫的生平过往的一种探究和思考。通过对这些背景资料的进一步了解,学生很快感悟到:郁达夫表面上写的是北平的秋,其实在整个描绘过程中,作者不自觉融入了自我的、略带悲凉的人生底色与生命境界。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从文本的表象深入文章的肌理,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文本悟读。

文本悟读,就是引导学生找到阅读文本的“钥匙”,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文本悟读,要求学生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将文章中的景、物、理融入心中,并对这些加以想象,从而达到文本悟读的目的。

五、利用课堂拓展,丰厚文化底蕴

文本悟读是一项建立在心灵体验与感知基础上的阅读行为。而学生的心灵体验与感知,离不开其自身的文化素养与精神底蕴。“人文合一”是文本悟读的核心规律。在某种意义上讲,人品的优劣决定了文品的层次。文本悟读亦同此理。想要引导学生读懂经典作品,理解文本内涵,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或者态度,必须强化学生的文化修养。换言之,只有让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化层次,学生的文本悟读水平才能有所提高。

例如,在教学李清照的《声声慢》时,为了帮助学生读出这首词的深刻底蕴,教师在课堂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简要介绍了李清照的人生经历。在李清照的前半生,她是幸福的、无忧无虑的,没有经历任何挫折磨难,所以这一时期的词作充满了小儿女的气息,非常空灵活泼,让人一读欢喜。但是在李清照的后半生,却是充满了磨难和波折。因为李清照经历了宋朝由盛转衰,而她和丈夫赵明诚之间的婚恋悲剧,又增加了她内心深处的痛苦,所以这一时期的词作在思想深度上远超其前期的作品。而《声声慢》这首词恰恰是其后期的代表作。与此同时,教师又为学生进行了课外拓展,补充了李清照前期的词作,如《如梦令》和《点绛唇》,让学生进行横向对比,让学生感受李清照的心境变化。经过这个步骤以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探寻这首词中的意象,让学生沿着意象追溯意境。经过这样的教学,学生获得了深层次的感悟:李清照笔下的《声声慢》绝不只是抒发一般意义上的愁绪,李清照由亡国到丧夫,由孀居到流离,这孤苦飘零的一生,让她的心境变得越来越孤寂、悲苦,所以才会写出这样一首词。如此一来,学生既实现了文本悟读,还能在无形中提高人文底蕴。

文本悟读对学生的人文底蕴是一项考验,如果学生不具备良好的人文基础或者精神底蕴,学生的文本悟读很难实现,甚至很容易走向肤浅。因此,教师应对语文课堂加以拓展,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

文本悟读是一种高级的阅读行为,它强调的是学生心灵之悟、精神之悟,而不仅仅只是让学生阅读课文。通过文本悟读,既可以丰富学生的心灵体验,也可以升华学生的精神层次,让学生对文本的认识走向深刻。

猜你喜欢

高中语文
基于网络交际情境下高中语文写作学习任务群设计的应用初探
“双减”背景下基于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作业布置高效化的探索
暗藏玄机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引导”方法研究
浅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浅谈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实施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优化高中语文作业讲评方法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