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分层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2021-12-17张浙西
张浙西
摘 要:随着“分层教学”理念的深入人心,“隐性分层”策略开始被提出,越来越多的高中教师在开展烦琐的教学活动时开始构建“隐性分层”教学模式并获得了良好的反馈。文章从该背景出发,对高中历史落实“隐性分层”教学的现实价值展开了简单分析,并围绕“师生应如何做”提出了学生分层、明确学科目标、设计隐性差异目标、合理选择教学内容、习题分层、区别评价等策略,希望能够为不同学生在历史范畴的均衡成长带来一定帮助。
关键词:隐性分层;高中历史;教学研究
所谓“隐性分层”,重点在于“隐”和“分层”之上,是在“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理念下衍生出来的一种新教学模式,是对传统分层教学的优化和补充。在“隐性分层”模式下,教师有意将学生分成不同层次并以“无意”的手段对他们展开差异化培养和指导。毫无疑问,对学生来说,这种“区别对待”既能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使其建立起强大的学习自信和更饱满的热情,又能促进他们对知识的学习与把握,对历史素养及个人素质的综合发展是大有裨益的。因此,高中历史教师有必要深入研究“隐性分层”教育优势和运用策略。
一、高中历史隐性分层教学价值
(一)有助于高中生个性化发展
新课程标准强调:“只有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真正的主人,只有充分尊重其主体地位的教学活动才能在最大限度上促进他们在所学知识范畴的健康发展、持续成长。”“隐性分层”教学的价值就在于此。通过“隐性分层”,将学生分成不同层次并尽可能“悄无声息”地对他们展开区别培养,能够让每一名高中生都感受到自己是在被尊重的,这无疑能够促进他们对知识的主动探究。而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主动探究,必然能够促进个性化发展的稳步实现。
(二)有助于增强教师教学能力
事实上,“隐性分层”教学是极其考验教师教育水平的一种教学方法,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将学生分成不同层次并区别对待是比较简单的,但一旦涉及要“若无其事”“悄无声息”地差异化培养他们就比较困难了。通过积极落实“隐性分层”教学模式,并不断尝试更有效的同类型教学方法,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能力无疑可以得到显著提升。毫无疑问,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必然能够使整体教学越来越高效,从而带给学生良好的学习体验。长此以往,在良好学习氛围的支持下,班级学生在历史领域的均衡发展目标与教师在历史教育范畴的专业化成长目标必然能得以实现。
二、高中历史隐性分层教学策略
(一)科学划分班级学生层次
尊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是落实“隐性分层”教学的前提,只有完全从学生角度出发设计的分层教学活动,才能真正满足基础教育对于差异化培养人才的要求,也只有在保护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基础上,对层次进行“隐性”划分,才能保障学生的积极参与。也就是说,想要真正发挥隐性教学手段的积极作用,高中历史教师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将班级学生分成不同层次。但是,在过往教学活动中,一些教师划分学生层次的方法过于直接,这严重打击了学生的学习自信,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在无形中造成了适得其反的不良后果。面对该情况,秉承“隐性”原则,教师有必要深入学生群体当中,缜密评估他们在学习能力、知识水平、性格特征、学习态度等方面的差异,再在心中将其按照上述差异分成不同层次。这样一来,在心中将学生分层,默默地保护他们的自尊和自信,同时提供针对性指导,学生既能够在“被保护”“被尊重”的正向情感冲击下产生更积极的学习态度,又能在适合自己的学习指导方法支持下深入学习知识,他们自然能够逐步向更好的层次发展。
(二)明确学科整体教学方向
师生航行在历史知识的海洋当中,需要明确前进的方向。只有找到共同前进的方向,教師才能在促进全体学生均衡发展的基础上设计出合理的“隐性分层”教学活动,并及时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表现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即“阶段性人才培养方向”。这也就意味着,在落实“隐性分层”教学工作之前,教师一定要明确学科整体的教学方向,即“核心人才培养目标”。一旦明确了该目标,教师就能在繁杂的教学工作中更好地把握“如何培养班级学生”以及“应将班级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和个人能力培养到何种程度”,进而更科学地控制“隐性分层”教学节奏。毫无疑问,在教师如此游刃有余、目标明确的引领下,每一名学生都能明确自身在该阶段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如此,无论是处于何种层次的学生,均能以“实现总目标”为努力方向,积极跟随教师的脚步探索知识,进而不断走出原有层次,走向新的学习高度。
(三)设计隐性差异教学目标
设计隐性差异化教学目标,不明确地指出学生之间的差异,而是在心里设计不一样的培养目标,有区别却又“不留痕迹”地对学生展开差异化培养,相较于以往的分层教学更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对于落实隐性差异化培养大有帮助。高中历史教师想要高质量实现总的教学目标,促进每一名学生在历史学科的积极发展,就必须尝试设计隐性的差异化教学目标。教师首先在心里将学生按照能力水平的不同分为不同层次,再分别设计“培养兴趣”“维持一般学习质量”“拓展拔高”的隐性培养目标,结合目标设计实践任务,将任务同时告知给他们。这样一来,由于教师并没有明确指出“哪一部分学生应完成哪一学习目标”,学生不会产生“自己在被区别对待之感”,即使是处于较低层次的学生,也能通过完成简单任务建立学习自信、提高学习兴趣,进而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最低层次的学习目标,顺利进入实现更高目标的学习状态当中。
(四)合理选择分层知识内容
在明确隐性差异化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合理选择分层知识内容,教师能够采取“无意的方法”有目的地向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传授难度不一的知识,这无疑能够在极大程度上促进他们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吸收,最终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在原有知识水平基础上实现能力与素养的协同提高。在传统的分层教学模式下,在“向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讲授不同知识内容”方面,教师做得过于明显,他们只是向综合能力处于较低层次的学生讲授简单的知识,并不注意有难度历史内容的悄然渗透,这严重阻碍了这部分学生的思维深度发展和知识体系结构的丰富、完善,且在无形中加剧了生生之间的“两极分化”,是极其低效的。这也就意味着,在新的教育环境中,教师应更加合理地选择要分层讲授的知识内容,采取“隐性”手段将略有难度的知识渗透到处于较低层次学生的学习内容当中。这样一来,在无意间学习具有一定难度但又适合自己的知识,学生的思维自然能够在思考中向更深的层次发展,他们的能力提高也自然是指日可待的。
(五)落实隐性习题分层练习
习题训练是提高学习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高中历史教师在以往历史教学活动中经常选择的一种教学手段。在课堂基础知识讲解完毕后及时提出习题并要求学生解答,可以迅速落实“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尤其是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设计难度不同的习题,可以让每一名学生都获得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机会,能够在极大程度上促进其解答习题的积极性提高,进而使其在习题训练中逐步将解答问题的能力提升到新的层次当中,最终实现综合素质的隐性提高。这也就意味着,以“促进每一名高中生在历史学习活动中的积极成长”为目标,落实“隐性分层”教学理念,高中历史教师可以提前准备适合多种不同层次学生的习题并在课堂提问或课后实践环节一并提出。这样一来,习题更具适应性,即使是综合能力较为逊色的学生,也会勇敢选择自身能够独立解决的问题来回答。如此循环往复,逐步夯实对基础内容的理解与把握,同时建立起学习自信,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和习题训练,综合能力就可以在该过程中得到提高,进而走向更高层次的学习。
(六)注意隐性分层评价学生
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要及时评价“教的成果”和“学的效果”,不仅让教师能够意识到自身在“教”的方面还存在哪些不足,同时也发现学生在“学”方面的薄弱之处,从而引导学生积极调整,让学生也能迅速理清自身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而在不断完善中夯实基础、建立更加系统的知识体系。这也就意味着,高中历史落实“隐性分层”教学,教师应及时对学生展开分层评价,在心中将学生在学习后的变化与学习前的状态进行对比,评价他们的学习能力、知识水平是否在原有层次上得到了提高,同时关注不足。对于有明显提高的学生,教师可以以鼓励性的语言表扬他们,并在下一次教学活动中将其划分到更高一级的层次当中。而对于存有一定不足的学生,就可以以婉转的语言提醒并引导他们调整。如此,在教师的客观评价、及时指导和积极鼓励下,无论是处于哪一个层次的学生都能产生更坚定的学习自信和更科学的知识认识。
综上所述,“隐性分层”教学既突破了传统“大班制”“整体化”教学的局限,又放大了简单“分层教学”的优势,在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学习能力与历史文化素养差异的基础上保护了他们的自尊,对提高高中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性大有帮助,能够在极大程度上促进他们对历史知识理解和掌握,是强化整体教学质量的重要工具,也是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的必經之路。高中历史教师应对此形成正确认知,正视学生在学习素养方面的现实差异,积极构建“隐性分层”教学模式,在明确学科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合理设计不同的隐性人才培养目标,同时选择合适的差异化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实践活动,以便让处于不同水平的学生均能在自身“有意”与“无意”相结合的差异化培养中将历史素养、个人能力提升到更高层次。
参考文献:
[1]马少伟.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历史教学初探[J].科教导刊(下旬),2017(06):122-123.
[2]任军,潘小明.分层教学的再认识:基于实践的反思[J].教育现代化,2018,5(48): 136-138.
[3]徐艳.高中历史教学设计的原则、要素及优化[J].教学与管理,2019(06):114-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