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计算机教学优化路径
2021-12-17肖瑞发
肖瑞发
摘 要:随着当前中职教育的不断发展,为了能够让学生在毕业后找到理想的工作,中职学校在教学中就应该以就业为导向,积极优化中职计算机教学方法,以此来有效帮助学生提高自身水平,为就业打下良好基础。本文先了解了当前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分析就业导向的应用意义,最后说明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计算机教学优化对策,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就业导向;中职计算机;教学优化;对策
当前的职业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社会输送了很多优秀人才。而计算机教育在人才培养中是关键因素,中职学校要培养能够具备实际动手能力的人才,特点就是要实践性强。当前的中职教育,虽然已经取得显著成绩,但是其中还有不少问题,这就需要教师能够针对问题积极解决,从而帮助中职计算机教学更好地向前发展,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
一、中职计算机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单一
中职计算机教学的知识量正在不断增加,而且更新速度非常快,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教师的教学要求就更加高,需要教师能够迎合时代发展,积极更新自身理念,不断针对计算机教学加以深入研究。但是,从当前计算机教师队伍看,我国计算机教师缺少对专业知识的更新,还存在着教学方法和能力的不足。大多数教师都是以传授专业知识为主,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这样的方法过于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想法,导致很多学生在课堂上听不懂教学内容,不能够有效掌握知识。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不仅不能顺利地完成知识学习,而且自身的实践能力也无法得到有效提升。
(二)考核方式不合理
当前的中职计算机教学在考核上也不够合理,缺少对学生全面考核,只注重计算机知识考核。而且,从实际考核中能够看出,中职院校之间针对考核内容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依然还是在完成教学后,通过纸质或者是提问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这样的考核不仅不注重学生实践能力,而且也无法有效了解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一些计算机考试甚至只是学生通过死记硬背来获取证书,这样的方法虽然能够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但是却缺少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考核的内容依然还是大多数来自课本,无法有效了解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在完成学习后,学生自身的学习效率较低,在考核中没有针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进行培养,这样会严重导致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很多问题。很多虽然考试成绩优秀的学生,但是在进入社会后无法适应工作。由此可见,现有的考核模式不仅仅影响学生在具体实践中的经验积累,而且也不利于计算机教学的稳定发展。
(三)教师素质有待提升
对于计算机专业而言,知识变化快是其重要特点,而且还会随着时代发展飞速更新,这就需要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师能够积极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有效提高专业水平,从而才能够有效满足中职计算机教学的实际需求。但是,从当前的中职教育能够看出,计算机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并不能积极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严重影响了专业教师知识的更新,导致专业知识与当前的信息技术发展不相符。同时,有的教师在教学中也没有深入了解市场发展,只是研究课标内容,对市场的实际需求并不了解,这就很容易导致专业教师在课程安排上没有针对性,无法帮助学生有效掌握知识。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计算机教学意义
(一)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相比以往而言,当前对于人才培养就是要以就业为导向,让学生在学习后能够顺利开展工作。所以,以人才市场为基础,积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当前中职职业教育改革的立足点。中职教育模式只有充分满足市场发展实际需求,才能够得到有效发展,才能够解决其中存在的各类问题,从而满足人才资源需求,推动中职教育稳步发展。
(二)基本目的要求
中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是自身发展的基本要求,只有积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让学生在掌握书本知识的同时,更好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确保满足工作需求,达到令人满意的工作效果,这也是中职院校教育的目的——为社会输送复合型人才。
三、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计算机教学对策
(一)转变教学理念
社会在不断发展,针对专业人才的实际要求也在不断增加。中职学校教师应该及时了解时代发展趋势,积极更新自身教学理念,在充分掌握学情的基础上,能够以就业为导向,从社会的实际需求入手,明确课程教学目标,更新教育理念。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的核心就是要为学生积极传授计算机知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思维,让学生能够利用计算机知识来有效解决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岗位需求,满足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为了能够让计算机课程教学目标顺利实现,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将企业、课程和学校有机结合,从而设定符合社会对于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的目标,为了能够更好地明确专业应用型,教师要积极改变教学观念,将企业和市场元素有机结合,为中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打下基础。
(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针对学生而言,兴趣才是学生积极学习的基础。所以,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就要有效整合资源,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学习氛围,通过对现代技术的有效应用,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利用多媒体将图片、视频等进行有效结合,并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能够更加积极、踊跃地参与计算机课程学习,从而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推动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能够更加稳定地向前发展。比如,在“PowerPoint”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将学习“Word”的相关知识加入其中,利用多媒体进行展示,以此帮助学生对这一学习内容进行充分了解,从而来更好地掌握具体软件的使用方法。通过这样的方法,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在具体操作上能够合理应用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知识水平。
(三)有效选择课程内容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对学生的计算机知识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能够更好地满足实际人才的岗位需求,教师需要积极优化校本教材内容,要以就业为基础,确保教材内容和教学需求相符合,从而才能够让教材为计算机教学服务,有效满足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在中职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以教材为基础,积极围绕教学目标落实教学重点,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为了能够有效达到这一效果,教师就需要针对课程材料进行有效收集,解决学生的实际情况,明确计算机教学的内容。并且,还应能够深入行业发展中,了解行业对人才的需求。通过这样的方法,能够充分了解教材,根据就业情况来整合教学内容,充分利用与当前实际发展相符合的教材,结合岗位发展需求和工作流程落实多元化教学,有效提高学生的计算机专业能力。
(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针对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而言,教师要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的有效结合,尊重每位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通过实践操作的方法让学生参与其中,进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进行教学,这样才能够提高中职计算机教学的有效性。比如,在“小型局域网搭建”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入手,设计教学情境。在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后,通过对资源整合,将学生分成不同小组,让学生按照小组进行讨论研究,最终,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并针对其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有效研究,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专业知识,并且能够利用实践操作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与此同时,教师也要注重转移教学阵地,要让学生能够在真实的情况下更好地操作,有效提高自身的动手实践能力。比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对学校内的局域网进行维护,通过这样的方法能够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从而为后续的就业打下基础。
(五)实施项目教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组织学生解决问题,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其中,通过分解项目的方法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让学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积极主动地分析并解决问题,这样能够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比如,学生在学习完知识后,教师就可以联系与学校合作的企业让学生实习,利用这样的方法增加学生对自己工作岗位的认知。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能够有效掌握工作内容和知识需求,从而真正了解到就业内容,有效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操作能力,为高效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六)创新评价制度
教师要充分运用自身的专业水平为学生的能力提高提供帮助。中职学校要积极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鼓励教师迎合时代发展进行有效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学校可以定期为教师提供学习机会,并且通过奖惩制度来更好地培养专业教师,让教师能够以积极的态度进行计算机教学,真正落实就业导向为基础的计算机教学,有效提高中职计算机教学质量。教师在学习过程中,也应该对市场发展进行充分了解,在掌握教材内容的同时,还应该能够更新知识储备,这样才能够在教学中丰富学生的知识量,让学生能夠了解更多的内容,从而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总而言之,中职计算机教学必须要积极提高教学质量,有效培养复合型人才,要能够以就业导向为基础,开展与学生未来工作相符合的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实践,有效提高综合能力,从而让学生在学习后能够更好地工作,有效提高学习质量,推动学生能够更好地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艳东.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计算机教学模式优化策略研究[J].山西青年,2020(06):205-205.
[2]薛智利.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计算机教学模式优化策略研究[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20(10):2.
[3]张继梅.浅谈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计算机教学模式[J].职业,2020(11):58-59.
[4]吉红梅.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计算机教学模式的构建对策探究[J].知识文库,2020(03):122+138.
[5]毕莹.基于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计算机教学模式设计[J].新丝路:中旬,2019(07):1.
[6]李火明.对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学的几点探讨[J].数字化用户,2019(30):281.
[7]殷林晓.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计算机教学模式[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2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