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333育人模式”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探析

2021-12-17黄玲玲

文教资料 2021年9期
关键词:职业生涯校企育人

黄玲玲

摘要:目前我国正在进行教育体制转型,呈现全面素质教育替代过往“一考定终身”的趋势,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有效开展,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自我,引导学生了解他人,提前培养职业意识,使个人素质得到全面发展,但素质教育体现在生涯规划教育上、落到实践中,仅依靠改革课程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就业率远远不够。本文从历史发展背景、当前教育研究的必要性、教育现状、问题分析、“333”导向育人模式内涵释义、二者契合度研究等方面入手,思考广泛覆盖多方力量的教育发展路径。

关键词:333育人模式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教育

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发展背景

(一)国外生涯教育的特点。

目前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已相对成熟,有专门化的教育机构、全程化的教育过程、职业化的育人队伍、个性化的教育方式等。

1.美国。美国是职业生涯教育的产生地,1971年首次出现“职业生涯教育”的概念,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陆续出台了《生计教育法》《国家职业生涯发展指导方针》《从学校到工作机会法》等相关政策法规保障。美国职业生涯教育具有制度保障完善、教育机制健全、系统性强、社会参与度高等特点。在个人成长过程中,从小学直至成人,持续接受职业教育熏陶,开展教育引导和职业技能培训。

2旧本。二十世纪后期,美国的生涯教育思想传人日本,日本学者以其为参考进一步发展内涵,构建了本土化的职业生涯体系。日本的职业生涯规划由政府主导,地方、学校、企业联合实施,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法律政策保障层面,政府对每个阶段的职业生涯教育都做了明确规定,形成了自上而下的保障体系。有一支专业的师资队伍,既熟悉生涯教育理论,具备突出的协调技能,又熟悉社会就业需求现状,开展学生的生涯教育指导。此外,政校企多方通力合作,提供良好的教育氛围和体验平台,促进职业生涯教育顺利进行。

3.英国。英国的职业生涯教育从十九世纪末开始萌芽,且二十一世纪以来生涯教育仍在持续推广。目前生涯教育实施对象已实现了从初等教育到继续教育的全覆盖,为不同关键阶段的学生均设置了清晰的学习目标,人才培养定位多样化、阶梯化,法律政策层面保障了所有学生个体生涯教育机会的公平化。此外,建立了评估指标、提出了生涯教育标准,使生涯教育更加科学化。生涯教育实施体系完善,政府、学校、社会形成多方合力,让生涯教育在形式、内容、资源、政策等方面都有了强有力的保障。

4.澳大利亚。为适应不断变化的就业市场,澳大利亚构建了终身职业生涯支持模式:所有年龄段人群均可在单个系统上获得规划、访问、获取、调整职业支持;政府、企业、地方社区和网络平台有机连接,成为影响职业生涯的关键因素;有专业素质人员提供高质量信息服务;对个人需求可量身定制;发展自主管理职业技能。

(二)国内生涯教育的特点。

我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萌芽于二十世纪一十年代至二十年代,由时任清华大学校长周寄梅先生所开创,开展职业演讲、进行职业倾向调查、实施课程辅导,是我国职业生涯教育的开山之作。新中国成立后,受国家经济体制影响,职业生涯规划发展有所停滞,1986年编写的《就业指导》教材,成为生涯教育发展恢复的一座里程碑。1993年国家明确提出大学生自主择业的要求,为职业生涯教育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遇。1994年国家教育部门明确了职业指导的重要性,1995年教育部要求高校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1996年我国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标志着职业生涯教育的制度化、法制化和规范化。二十一世纪开始更是进入快速推广和发展的阶段,2007年首届中国职业生涯规划国际论坛在我国召开,《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等出台,使我国制度建设更上一个台阶,生涯理论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意义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本质上是帮助树立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和自觉性,实现个人发展、家庭需要与社会需要的辩证统一。

(一)个人意义。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有效开展,有助于学生培养职业意识,全面了解自我,理性评估个人兴趣、能力与职业的匹配度差距,树立理性择业观,找准努力方向,增加就业优势,提高成功机会;有助于提升就业满意度,避免因未做好职业规划,让自己陷入日常繁杂的工作事务中从而容易產生各种不良情绪。

(二)家庭意义。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有效开展,使个人与家庭提前对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讨论、交流,进而达成共识,有利于个人规划与家庭需求之间获取平衡,促进家庭和谐;可有效利用家庭资源,助力个人发展,获取双赢。

(三)社会意义。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有效开展,有利于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有利于提高社会就业率,缓解社会就业压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使人力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人尽其才。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

(一)学生个人对课程认识不足,教育引导尚未能与就业选择有效结合。

一些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的认识仅停留于将其视为考试压力不太大的一门课程,以轻松的心态学习,甚至没那么重视。笔者通过随机抽取泉州海洋职业学院500名2020届毕业生就业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对口就业占比30%,相近就业占比49%,不对口就业占比21%。在满意度调查中,对工作单位满意度:非常满意11%,满意35%、一般满意50%,不满意或非常不满意4%;对现任职务满意度:非常满意12%,满意33%,一般满意50%,不满意或非常不满意5%。

图1 2020届毕业生对现任职务满意度调查结果

无论就业是否对口,对从事岗位持一般满意的约占一半。可见,大学生现实就业与理想预期存在一定的差距,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认知不够,未能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学习作为就业选择的思考先驱,课程学习与就业选择未能有效衔接。

(二)课程深度和形式有待发展,个性化规划不足。

教育课程未能充分发挥引导作用,除去个人因素,学校层面存在问题。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发展层次不高、教学形式和内容单一的现象。调查中,仅46%的学生对学校职业生涯教育工作表示满意,有60%的学生希望学校加强个性化指导,81%的学生建议学校在理论教育或实操实践方面加强指导。可见,学校的教育课程深度有待提高,课程形式有待丰富。

(三)缺乏生涯教育的社会实践平台。

现有校企合作多数形式重于实质,未能广泛形成教育校企双元育人理念共识、深度融合未能有效开展。许多院校校企合作只针对毕业生就业、合作内容单一,未能以校企合作为载体、共同参与学生的教育培养全过程,让教学培养更契合企业的需求。学生往往因缺乏企业的职业氛围熏陶,对自我兴趣爱好的了解、自我认识模糊不清,对就业没有直观感受,就学期间缺乏奋斗意识和努力动力。

(四)家庭教育环节缺失。

在中国大多数家庭中,父母奋斗就是为了让孩子过上好日子。在孩子的整个童年阶段到出社会前,父母眼中孩子最重要的事情是学习,为此大多数父母为其排除万难,学习以外的事情都是“授之以鱼”,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许多家庭并无对孩子开展职业生涯家庭教育的意识。对职业的了解,许多孩子只限于知道父母或亲戚从事什么职业、忙不忙而已,未有更深入的认识。

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尚缺乏全程、全面、全体的终身职业生涯教育,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起步晚、任务重,教育工作的发展现状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

(一)教育体制。

我国实行多年的应试教育,在统招统考背景下,人才培养过程中重学生学业成绩、轻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现开展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普遍面向大学生,然而还存在概念误区,学生普遍缺乏职业规划自主意识,目标规划不明确。

(二)师资队伍。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门通识课程,就所授内容来说,不仅要了解生涯教育理论、具备一定的心理知识,还要对就业政策、法规和市场动态有一定的了解。但目前学校从事生涯教育规划教育的师资教育背景多样化,且许多未参加过系统培訓,极少取得职业生涯规划师资质,在教育教学工作上明显知识面受限、专业性不足,授课效果不理想,教学流于形式。

(三)课程设置。

一些学校开设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出现“一刀切”现象,普遍采用大班、理论集中授课的方式,未能充分考虑授课对象的背景、专业需求、个性特点等,个性化指导不足,未重视学生的学习吸收程度。课程未能贯穿整个学涯,大一开设规划教育,集中在一个学期内便完成课程的所有学时授课,直至毕业年级才以就业为导向开展就业指导,学涯中期未能受到持续的教育熏陶,不利于学生保持思考和心理磨合。

(四)家庭传统。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穷人家的孩子没有父母精心呵护,打小独立成长,早早地萌发了自主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传统文化中,中国大多数家庭并未将孩子视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中国式家庭父母往往成了孩子思想的操纵者,家庭的不肯放手,往往会让孩子失去自我成长的能力,到了大学阶段,连自我兴趣、爱好都不清楚,习惯于受父母安排的大学生比比皆是,生涯规划意识和能力的缺失自是普遍。

(五)社会环境。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对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多元育人的呼声越来越大。尽管校企合作对人才培养具有深远的意义,但现实中的工作推动往往存在诸多困难。究其原因,一是我国中小微企业甚多,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大环境下,解决当下的生存问题才是大事,尚未有余力将眼光放到人力资源规划上。二是校企合作往往涉及利益分配,若未能达成平等的利益关系,则“校热企冷”的现状难以打破。三是缺乏地方政府的牵线搭桥、扶持和监管。

五、“333”导向育人模式与生涯规划教育的契合度

(一)“333”导向育人模式内涵释义。

“333导向育人模式”理论是泉州海洋职业学院经过多年发展总结创建并实施的素质教育育人模式,“333”即“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成功、成人、成才;拼技能精熟、拼合作共赢、拼逆境不屈”。该育人模式倡导把育人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学生成长成才各环节,实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一体化育人,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图2 333导向的三全育人模式

三全育人模式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立足点,围绕“立德为根本”和“树人为核心”两条主线,以“三德、三成、三拼”为导向,贯彻落实“以全员贯彻三德的家校校园”“以思政、三拼贯通的六过程人才培养体系”“以三成贯串的十方位育人机制”三大育人方案,打造育人品牌。

(二)二者契合度研究。

(1)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积极构建基础知识、专业技能、职业素质、职业精神全面均衡的课程体系,以“333导向的三全育人模式”为核心,将职业精神养成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融于教学全过程。学校从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人手,要求学生在掌握职业技能的同时,把职业素质和职业精神逐渐内化为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行动,把职业道德、工匠精神和职业技能作为培养的重点,深化产教融合,改革课程体系,推行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持续改善学生学习成效,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重视三全育人,助力学生全面成才。全员贯彻三德方案,集全校教职员工之力(全员)秉持“家校”情怀,打通断点、瓶颈、盲区,实现各项工作的协同协作、同向同行、互联互通。把育人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学生成长成才各环节,实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一体化育人,形成“人人育人、事事育人、时时育人、处处育人、铸魂育人”的局面,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六、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发展路径

传统对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研究方向较为单一,主要集中在职业生涯课程教学的研究和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等。素质教育体现在生涯规划教育上、落到实践中,仅依靠改革课程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就业率远远不够,尤其是中国传统教育下,“孝道”文化让人无法忽视家庭对个人职业规划的作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学生等多方力量共同形成合力。

(一)国家层面。

1.立法保障。借鉴某些发达国家的经验,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顶层设计,在立法上构建从幼儿园到大学甚至继续教育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让生涯教育在个体不同发展阶段有效衔接,使个人有更多的机会了解职业,更早地认识到职业对个人、对家庭乃至对社会的意义,促进个人职业性向和职业意识的萌芽,为职业素质的培养打下基础,帮助实现人的全面素质教育。

2.信息化建设。搭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权威信息平台,引进或开发、开放权威测评系统,发布生涯规划教育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共享国内外资讯动态,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

(二)社会层面。

1.政府扶持。地方政府要将校企合作纳入地方发展规划,坚持教育服务社会、融入地方发展,明确合作双方的责任与义务,并予以政策支持或奖补,调动企业合作的积极性,切实发挥学校服务地方发展的人才培养功能。

2.校企共建。发挥校企双方各自优势,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通过校企师资互聘、实训基地共建、认知或毕业实习、订单培养、学徒制培养等多种形式让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实现广覆盖和深对接,加深学生对职业技能、职业素质的认识,从而内化为自主意识。

(三)学校层面。

1.改革课程设置。在把大学生职业生涯课程纳入整体教学计划的基础上,改革课程标准,改变现有一学期上完课程所有学时的现状,将课程学时分配到各个年级、不同学期中,其中大学低年级可结合劳动课、企业认知实习等形式进行职业启蒙,探索自我认知、职业意识的培养;大学中年级可侧重通过专业宣讲和职业岗位体验、职业证照考取等形式强化职业认识;大学高年级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就业指导等为社会就业做准备。通过“理论+实践”教学、“线上+线下”教学等多种形式相结合,丰富课程形式,提升课程授课的实用性。结合教学实际编制本土化教材,使不同阶段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更加有针对性,实现学生学习成效的持续改善,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队伍,整合学生管理一线人员辅导员/班主任、就业(含创新创业)部门、招生部门、心理咨询部门、专业教师等多方力量,组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队伍。铸魂育人、管理育人、专业育人、服务育人相结合,围绕育人目标,结合课程思政,进行学习交流、思想碰撞、团体备课,努力建成一支专业化、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师资队伍。邀请或聘请各行各业企业能工巧匠、知名校友、企业高管等来校开展讲座或师资双聘,充实师资力量,实现全员育人。

3.发挥就业平台作用。拓宽学校就业部门的工作基本面,日常除了汇整求职资讯和技能要求信息、向毕业年级传递就业资讯,进行就业推荐、组织校园招聘会等与就业相关的咨询、服务活动外,还应主动发挥对低年级学生劳动技能培养的引导作用,牵头组织开展或开设职业思想教育、就业创业、行业动向等相关讲座或课程。

(四)家庭层面。

1.改变观念。教育的本质应是增长主体的能力,家庭应将孩子视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尊重孩子的成长需要,注重孩子的素质教育,不再唯成绩论,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這将有利于孩子职业价值观的养成。

2.充分沟通。与孩子保持对职业方面的沟通,告知家庭对他的行业选择、职业确定、地域发展等有哪些要求,提前与孩子达成共识,获取家庭的支持,增强孩子职业选择信心。避免到就业选择时,因意见分歧而影响职业选择和错过就业学习的黄金期,影响家庭和睦。

(五)学生层面。

1.自我认识。要静下心来分析自己,包括自我兴趣、爱好、特长,剖析个人性格特点,家庭对个人的要求进而对个人产生的影响,分析个人的优势和劣势等,以便对自我形成较为清晰的概念,这是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

2.学习思考。利用大学提供的就业平台,了解社会和职场环境变化及相关政策信息,获取有效资讯;通过课程和图书资源学习,提升职业知识技能和专业素质;与老师和学姐、学长等保持经常性的交流沟通,获取方向性建议;通过社会实践平台,在实践中体验、反思,调整职业心理,改进职业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孟明.浅析美国职业生涯教育的特点及启示[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3):9-12.

[2]田静,石伟平.英国生涯教育:新动向、核心特征及其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8):83-88.

[3]段琼,潘黎.澳大利亚终身职业生涯支持模式的构建探析[J].职教通讯,2018(13):68-72.

[4]田必琴.我国职业生涯教育的发展历程及特点[J].法制与社会,2010(4):216-218.

[5]赵海莹,骆雁南.以实践育人理念推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5(7):20-21.

[6]王珊珊.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辅导员的作用分析[J].智谋方略,2018(8):60-61.

[7]黄雅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9(32):146-147.

[8]吴连愉.浅谈民办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学现状及问题分析[J].才智,2019(18):35.

[9]张楚翘,黄戈林.“三全”育人理念下的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J].科教文汇,2019(474):129-130,162.

[10]蒋艺晴,赵青青.基于职业生涯规划创新大一新生教育管理方法[J].教育教学论坛,2019(39):14-15.

[11]金泽龙.聚资源共发展理念视阙下政企校融合之职业生涯教育刍论[J].河北职业教育,2020(2):65-70.

[12]姚枉.浅谈国外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我国的启示[J].现代职业教育,2019(13):26-27.

本文系2019年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社科类)“基于‘333育人模式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探析——以泉州海洋职业学院为例”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AS19777)。

猜你喜欢

职业生涯校企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员工职业生涯管理及实施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大学生职业生涯团体辅导对促进就业的研究
走近美国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
中日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比较研究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