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时期禅宗对中国儒家美学的影响
2021-12-17胡丽娜
胡丽娜
摘要:中国佛教史开始于公历纪元前后,西汉末年东汉初年古印度佛教传入中国,经过长期传播和发展,形成了中国佛教。佛教从古印度传入中国后,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进行交流、碰撞、融合,产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即禅宗。自古以来,禅是远离世俗争斗的。文人雅士和当时的许多士大夫都将禅当做自身境界的修炼和提升,整个社会这种意识形态的出现和发展,推动了当时人们对人生理想追求的转变,例如人们对生活情趣的要求,从物质境界向精神境界转变。这种转变并不是单一的,处处体现在人们的生活当中,由此可见禅宗对中国当时社会的影响之大。佛教传入中国与中国文化相碰撞融合形成的禅宗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儒家美学的发展开辟了一条道路。
关键词:禅宗儒家美学晚唐
自汉朝至清末,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领域一直处于“居高临下”的统治地位,并且被历代皇位继承人奉若圭桌,中国儒家美学观念就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魏晋时期,由于当时国家动荡、社会不安,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受到了严重冲击,各种意识形态的学术思想脱离了儒家思想的束缚,开始在民间广泛传播,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西汉末年之时,佛教由古印度传人中国,为当时的社会注人了一股思想文化新潮流。梁武帝时期,一位印度高僧来到了中国,他的名字叫做达摩,也就是他创立了“以心换心,不立文字”的宗派,并将始于迦叶的宗派文化在中国发扬光大。正因如此,他被视为中国禅宗的鼻祖人物。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一宗派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融中逐渐发展,被后人称为六祖、地位尊崇的慧能法师在他继承衣钵的法会上,正式提出“禅宗”一词,自此禅宗成为佛教宗派的代表。中晚唐时期,禅宗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也是汉传佛教最具代表性的流派之一。禅宗在中国文化的历史进程中,不仅作为中国本土佛教文化的滥觞,而且对于中国儒家美学的发展产生了悠久又深远的影响。
一、儒家美学的起源、发展和特点
纵览中国儒家美学的发展历程,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人才辈出,学术思想活跃,儒道两家思想就已经占据了主流社会的半壁江山。在此基础上,中国儒家美学得到了一定的创新和发展。中国儒家美学是中国古典美学的基本派别之一,是以“仁”为哲学基础的强调个体情感心理要求和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相统一的美学思想。孔子被认为是开创者,主张仁义礼智信,尤其注重将“仁爱”二字作为人们的道德规范。孔子认为,真正的美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爱——“仁”这一最高原则在个体和群体生活中的完满实现。后来儒学思想又逐渐吸收了孟子和荀子的思想,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儒家美学体系。以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1](38-48)。
儒家在重视诗乐艺教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形式与内容相统一的审美情感与道德理性相结合的情理观处理“美善关系”,以建构伦理一政治美学形态。伦理一政治美学讲究的是将审美与道德、政治结合成一个有机体,使二者能够相互促进,形成一种更完整的审美体验。在伦理一政治美学的审美体验中,因为有道德、政治因素的激荡而使审美更充盈、更具浩然正气,儒家美学所讲的“风骨”“孔颜乐处”等正是因道德感的融入而带来了积极的审美情感。儒家的“美”是把道德政治之“善”作为“美”的情理内容内蕴在其对“大美”的理解中的。“美”不再单指形式之美及因这种形式在人心里产生的情感愉悦,而是指形式与内容、情感与理性内在结合之“大美”及由此在人生体验中产生的美善、情理相融感。可以说,儒家“美善相融合一”的伦理一政治美学观念是一种有着正面价值取向的美好生活之道。
儒家美学强调人的个性发展,比如有孔子所谓的”因材施教”。个性即为人性,自春秋战国时期以来,思想家和艺术家们都非常注重表达自身的情感,追求个人的兴趣和爱好,同时以儒家美学的思想体系为框架,克己复礼,较多地从道德和礼法的角度规范自己和他人。不仅如此,他们笔下的著作和艺术作品也融注了思想。整个过程更加体现了儒家美学思想在当时社会的地位和对人们的深刻影响。该派美学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继续得到充分的发展,并在中国美学史上取得主导地位。
二、儒家思想确立为中国传统文化领域的正统思想
秦朝的统治者推崇法家学说,以其作为朝代的统治思想,但由于法家学说的苛政重税、严刑峻法,百姓们民不聊生,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爆发了多次农民起义,法家学说也在起义的浪潮中被推翻。汉代时,太祖高皇帝刘邦吸取了秦朝灭国的教训,下令在全国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这一时期尤为推崇黄老思想,为后面儒家美学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汉朝时期,儒家学说的发展离不开董仲舒的推动,他在先秦儒学的基础上进行改造,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不仅如此,还强调君权是由上天授予的,天和人之间存在一定的感应基础;人伦道德方面,他提出了“三纲五常”等一系列思想。在当时的时代环境下,汉武帝苦苦谋求统一全国思想的方法,董仲舒吸收法家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的这一系列措施,正好与汉武帝的需求相吻合,因此他得到了汉武帝的重用。此外,儒家学说内涵是“仁爱”,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人民反对战争、渴望和平、安居乐业的愿望,得到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汉武帝的英明之处在于,他深知只有推动全国思想上的一致,才能推动全国政治上的统一。他抓住儒学兴盛的劲头,在中央机关开设太学,在地方机构建立多所学校,以儒家经典作为教授科目,同时扩大人才选拔范围,促进阶级流动。在汉武帝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儒家思想正式确立为中国传统文化领域的正统思想。
三、晚唐时期的禅宗与儒家美学的结合
1.禅宗兴起的历史文化背景
唐朝初期,由于刚刚经历了隋朝末代的战乱和动荡,统治者一直在寻求一个能够统一思想、重新建设国家意识形态的均衡点,成为当时迫在眉睫、急需解决的问题。儒家思想作为治理国家、恢复社会秩序的一剂良方,首当其冲被唐代初期的统治者相中。当时,统治阶层尤为提倡儒家思想的教化作用,源出自家之爱扩展至国、社会等以五伦为核心的礼乐活动除了具有审美生活的根本特性之外,还以慈、孝、敬、友、忠、和、序、溫、良、恭、威等生发出人际美感。希望通过维系君臣、父子之间的人伦道德关系,树立仁义礼智信的社会良好风尚。唐太宗继位后,尤其重视对儒家思想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把“尧舜之道”和”周孔之教”作为治国安邦的道义基础。除此之外,唐太宗还将一些儒家思想有序制度化,并纳入国家法律体系当中,将儒学的影响扩大至国家法律层面。唐王朝的建立和发展,是中国历史上最光彩夺目的新篇章。此时的唐朝,经济繁荣昌盛,文化交流畅达,进仕方式开明,整个社会充满恢宏进取的氛围,文人士大夫们积极地想为国家建功立业,向往在战场上杀敌的壮烈生活。这时候的佛教思想,虽然已经形成一个文化流派传入中国,但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并不具备很强的诱惑力。
虽然有唐太宗对儒家思想的大力支持和推崇,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行沿袭下来的儒家思想,但是,由于唐朝是一个多元文化并存、包容开放的朝代,佛教和道教的涌入及其他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都在不同程度上对儒家思想产生了冲击。安史之乱的发生更是将文人士大夫们幻想的蓝图美梦破灭得一干二净,他们亲眼看见了安史之乱下,国家的动荡不安、黎民百姓的无辜和艰苦、自身报国无门的壮志未酬。无论是文人还是士大夫们,从之前向往戎马一生、建功立业,到现在的追求安定、独善其身,整个社会的时代精神和审美兴趣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世人们不再追求积极向上的人世生活,而是秉持着享受当下、及时行乐的出世态度,他们的心境和当时推崇出世信仰的禅宗思想极度吻合,正因如此,晚唐时期文人和士大夫们从儒家思想学派纷纷转投到禅宗流派的门下。
2.禅宗与儒家美学思想合二为一
禅宗思想,承袭两晋以来的思想流派发展,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这一时期,儒家的“仁义礼教”,道家的“中庸无为”,庄周的“道法自然”,以及禅宗的”见性成佛”逐渐融合,出现了禅宗与儒家美学思想合二为一的历史趋势。不同于唐朝中期以前的“儒道互补”,唐朝后期,随着禅宗流派在民间的广泛流传,社会影响逐步扩大,渐渐取代老子和庄周“道法自然”的思想体系,形成“儒禅互补”的新潮流。
达摩的“二人”“四行”学说是禅宗的理论基础,慧能法师在该学说的基础上加以继承和发展。他强调,人们要从本性人手,探究世间的万物万法,掌握发展规律。一切事物皆有智慧,皆从万事万物的本性而生,不受外界的影响。若是人没有识别出本性,就应该“即身成佛”进行悟道,打坐能够静心,而静心能够生慧[2](179-183)。
四、禅宗在晚唐时期对中国儒家美学发展的影响
对于汉传佛教在宗派方面的来源展开分析,以印度为主,但就禅宗、华严宗、天台宗而言,为三个极具典型性的本土佛系宗派,自我国独立发展出。其中风格更独特的为禅宗,以不立文字,同时强调教外别传为核心思想,倡导见性成佛观念。
在中国佛教领域的各宗派中,对于禅宗而言,流传时间最长,至目前,仍表现为延绵的情况,其在中国哲学思想层面影响较为深远。宋明时期,理学兴起,主要代表人物如朱熹、陆九渊等,在探究理学的过程中,也体悟到了禅宗的奥妙。像陆九渊和王守仁的“陆王心学”,便是借鉴了禅宗的“心无外物”思想。不仅如此,禅宗的影响范围从儒学体系一直延展到了近代维新思想,为当时的文人和思想家们探寻近代中国的发展道路提供了思想基础。值得一提的是,禅宗在中国发展成为本土佛教文化,经过和儒家美学思想的融合,通过传教士的游说、僧人之间的文化交流等方式传播到别的国家,比如朝鲜、日本等,禅宗衍生出多个流派,为推动邻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做出了突出贡献。
禅宗一直推崇的是“直指人心,不立文字”,意思是人心之所想,即为“禅”,不需要用特定的文字表示出来,换句话说,继承了佛教“万物皆空”的思想,并拓展内涵。禅宗的兴起,让人从向外求转而向内求,遵从本心,心情意绪成了追求的首位,直接体现在了艺术和美学的主题上。自然而不加修饰成了大家追求的最高艺术和美学境界,韵味、意境、情趣成了美学的核心。
在禅宗思想的影响下,一种具备兼容模式的儒家美学逐渐形成,主要表达形式是最平常、最简单的生活方式,用具体的东西表示复杂抽象的东西,是一种纯直觉的内心体验。到了现代,人们热衷于追求极简主义,其实就是禅宗思想的表现;不仅如此,建筑行业处处透露着禅宗的美学思想,所有建筑都需要在图纸上用简单的线条勾勒出来,这也是“万丈高楼平地起”的基础。对于文人墨客而言,禅宗可以是茶道,也可以是花道,更可以是酒道,它以一种自然、返璞归真的方式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就茶道来说,泡茶是一门手艺,人们从午后小憩中醒来,泡好一壶茶,手捧一本书,多么悠闲又宁静的画面——这就是“禅”的具体表现。我们可以称之为享受当下,也可以认为是遵从本心,禅宗想要表达的是人们心中对纯真、美好事情的向往,并且以最簡单的方式呈现事物的本来面目。
参考文献:
[1]尤李.中晚唐幽州地域禅宗考述[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4(04).
[2]王见楠.禅宗思想与晚唐咏物诗创作[J].学术交流,2016(08).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晚唐时期禅宗对中国儒家美学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JC17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