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尺度”看技术应用

2021-12-17魏宁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21年17期
关键词:技术支持教育领域尺度

魏宁

很多时候,我们看问题的“尺度”决定了结论,更决定了我们的视野和格局。因为当我们习惯用现实的微观视角看待事物时,我们的结论往往是一时一地的。只有把时空尺度拉大时,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一切都不过是我们自己的“循环遗忘症”罢了。

譬如“人工智能会取代教师吗?”就是当下一个争论不休的热门话题。但如果把时空尺度拉大到100年这样一个范围,我们就会发现,这只是“电视会取代教师吗?”“计算机会取代教师吗?”“互联网会取代教师吗?”“在线教育会取代教师吗?”等类似问题的翻版而已。

所以,当我们以技术广泛进入教育的近100年作为一个观察尺度时,就会清晰地看到每一种新技术应用于教育过程的循环往复。例如,技术应用于教育,总要经历这样一个周期:新技术出现—进入教育领域—侧重技术功能开发阶段—侧重教育价值挖掘阶段—与教育深度融合階段。

而教师们对技术的接受过程则往往呈现出“创新扩散规律”:即依次经历了解阶段—兴趣阶段—评估阶段—试验阶段—应用阶段。若按人群划分,则会包括极少数的“先行者”—少数的“早期尝鲜者”—大量的“早期应用人群”—大量的“后期应用人群”—极少数的“滞后者”。

当然,百年尺度下的技术应用规律,除去循环往复,还有逐渐递进。

例如,技术应用于教育,外在的表现形态渐趋复杂,但在技术操作上却渐趋简单。在教育中应用的技术,从最早只能呈现文字信息(如书本),到呈现图形(黑板、投影),音频、视频(电影、电视)以及它们的集成(多媒体设备),发展到今天的VR/AR,带给观者的感官体验越来越丰富。但与此同时,教师的操作却趋向简单化,甚至“傻瓜化”。多媒体刚刚进入教育领域时,要想制作一个课件或者教学网站,还需要掌握一些流程图、函数的知识,甚至编程语言,而今天的技术工具在操作上日益“傻瓜化”,很多操作在移动端就可以实现,那些专业、复杂的过程则更多地作为“黑箱”在后台予以处理。

这似乎在提醒我们,不必把更多的时间花费在如何学习技术操作上,而应该花费在如何设计出好的教学上,用更多时间来思考如何让技术高效促进学生的学习。

技术应用于教育,背后的理念也在不断变化,我们从百年来学习理论的发展可以一窥全貌:从经典的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到网络时代以来各种新理论的发展——情境认知、分布式认知、具身认知、联通主义……虽然纷繁复杂,但还是给我们指明了一条主线,即技术的应用,一方面,从最早强调用技术支持知识的外部输入,到越来越重视用技术支持个体的知识建构;另一方面,从强调用技术支持个体学习,到越来越重视用技术支持群体互动。从外向内、从个体到群体,反映出了技术应用于教育背后的理念变化。

本文谈到的这些规律是确定无疑的吗?当然未必。而且相对于复杂的教育而言,也肯定是挂一漏万。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尺度”看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能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表象背后捕捉到技术应用的底层逻辑,不再纠结于眼花缭乱的各种新技术,不再陷入对技术的盲目崇拜或恐慌。这既是一种视野,更是一种智慧。

猜你喜欢

技术支持教育领域尺度
AR技术支持下部编版教材的教与学
国内外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比较分析
尺度
基于文献计量的数据素养及其教育领域研究态势分析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研究
以长时间尺度看世界
9
江江西率先突破高考、教师交流、民办教育深化综合改革
反差——阿伦德
为Windows 7让路 微软开始淘汰Windows X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