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藏青铜器鉴赏
2021-12-17阴玲玲
阴玲玲
摘 要:文章精选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吉金神韵”展中几件青铜重器,从形制、纹饰、铭文以及其文化内涵出发,结合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对其分期断代,从历史、艺术、文化角度鉴赏其精华,以小见大,感受商周青铜器的文化差异、探析青铜器的演变发展。
关键词:青铜器;鉴赏;礼制;纹饰;铭文
青铜古称“金”或“吉金”,是铜、锡、铅的合金,是大地对人类的恩赐,在我国和世界文明史中拥有永恒、独特的魅力。我国的青铜时代一般指夏初至战国末,这是青铜独占鳌头的时代。青铜是人类“童年”的智慧,它们记录了先人的全部生活及思想,既是王权的象征,又是富有生命力的重器。独特、璀璨、神秘的青铜文化揭开了历史的新篇章,是古代文明曙光初露时期的核心与标志。
古代青铜器与石器、陶器的发展道路不同,除了注重实用外,更重要的是它承载着古人的精神追求,最早被纳入“礼”的范畴。不同于一般的实用器,青铜器出身高贵,一开始就走上截然不同的道路。“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些经典中的记载都与青铜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正如著名学者张光直先生所言:“青铜便是政治和权力。”古代社会通过祭祀这种仪式来表达对大自然的敬畏,并以礼来治世,维护森严的等级制度以维护统治秩序。古人寓礼于器,青铜器大多形制奇诡、纹饰神秘难懂、铸刻铭文释礼也就不足为奇了。
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馆藏的青铜器造型生动、纹饰华美、体系完整,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笔者精心挑选几件青铜重器与读者共赏。先人钟鸣鼎食、稳固庄严的礼乐秩序让人为之惊叹,狞厉奇诡的青铜艺术给人以美的震撼,而古人的独特情致、巧妙构思也会给人新的启发。
1 斜方格乳钉雷纹簋
商代晚期。通高17.6厘米,口径26.6厘米。馆藏。
簋是青铜盛食器,《周礼》中记载:“黍稷稻粱之器”,即盛稻粱之器。早期的簋样式简单,相当于现在的深腹大碗。两侧或有耳、下有圈足,或簋下置方座,后来发展至耳下有垂珥,圈足下或有三蹄足等。部分簋加盖,有的学者认为这种盖可仰置,从簋内取食后便可置于盖上就食,相当于现在的吃碟。也有些学者认为这种带盖簋可能是用于盛有汤汁的食物,且这类簋多带足,便于温热。通过这些分析,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孔子所说的古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饮食习惯。
这件斜方格乳钉雷纹簋敞口,圆深直腹,下置高圈足;圈足上有双方形镂孔,较小,为早期簋的特征。口沿下三等分处各饰一兽首,明显突出,兽首间以云雷纹铺地。饰两组尖长喙鸟纹,呈对称分布,羽毛明显凸起,浮雕感强。两组鸟纹以短扉棱为界。腹部满饰乳钉雷纹,乳钉呈扁圆向尖锐状过渡的形态。乳钉雷纹最早见于商代晚期,那时的乳钉作扁圆状突起,到了西周,乳钉呈尖锐状突起,但基本格调是相同的。此簋圈足上有三短扉棱,其间以云雷纹填地,均饰一对夔龙纹,对称分布。
2 乳钉雷纹鼎
商代晚期。通高25.3厘米,口径21厘米。馆藏。
鼎,炊器,相当于现在的锅,用于煮饭、煮水、煮肉等。鼎腹置物,三足架空可燃火,两耳便于手端或者置棍抬举。鼎的形制因时代与地区差异而不同。商代前期多流行圆腹尖锥足,后期则流行圆腹柱足。西周流行垂腹,蹄足。春秋战国时期的鼎多带盖,或附耳,足變短小。秦汉时期的鼎多为短足,带盖,盖上置环等。鼎是宗庙重器,是国家的象征。春秋时,楚庄王向周定王的使者“问鼎之大小轻重”,使得“问鼎”一词成为觊觎国家权力或试图取得权威的经典说法。周代的礼制规定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到了东周,则是天子、诸侯用九鼎,卿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
这件乳钉雷纹鼎口沿下饰夔龙纹,两两相对,双目突出,腹部饰以斜方格为框的乳钉雷纹,乳钉作扁圆状突起,基本格调同斜方格乳钉雷纹簋。
3 象首耳簋
西周早期。通高12.8厘米,口径20厘米。馆藏。
这件象首耳簋敞口,垂腹,双象首耳下带垂珥,象目大睁,象耳贴于器壁,象牙微出,微浮雕感,卷起的象鼻作垂珥,形象地勾勒出了大象的形象,下置矮圈足。这件簋外部有青绿锈,内底金灿灿,这个内底就是青铜刚制作好的一个效果,说明这件器物在铸造好之后没有使用就埋藏在了北方的干坑中,所处的土壤环境良好,没有侵蚀,才能呈现这样的光亮效果。
这件象首耳簋以象头、象鼻为主要表现特点。象是古代的野生动物,殷墟发掘的象牙、南方出土的象尊可以证明商代时人们已经熟悉象的形象。但以象为题材的铜器在西周中后期已不多见,这大概与后来因气候变冷人们很少能见到象有关。
此簋口沿下、圈足处饰斜角带目云纹,交错排列,这种纹饰实际上是商代动物纹的一种简化。青铜器的纹饰由庄重的饕餮纹、夔纹到富有韵律的窃曲纹、环带纹,再发展为清新的蟠螭纹、宴乐纹等,可以看出古人由迷信鬼神到以人为本、祭祀先祖、歌功颂德、祈求平安的转变,既是制造工艺和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也是人类文明的一种进步。器内底有铭,共9字,释文:“□作己伯父丁宝尊彝”,是器主为父亲丁铸造的一件宝器。青铜器历史价值高,主要体现在它铸刻的铭文上,青铜器铭文内容是重要的第一手史料,它的书写还标志着我国书法艺术的开端。
4 垂冠凤鸟纹簋
西周中期。通高15.5厘米,口径21.3厘米。馆藏。
这件垂冠凤鸟纹簋双耳作凤鸟形,头上戴冠,含胸垂首,耳下有垂珥,像凤鸟的尾羽,向后卷起,耳部空间有限,但勾勒出了一只完整的凤鸟,给人静中有动的感觉。垂腹,圈足,其形制纹饰均体现出西周中期簋的特征。
此簋装饰上多处运用凤鸟纹。口沿下饰长体凤鸟纹,耳作尖喙凤鸟首形,腹饰垂冠凤鸟纹,以扉棱相间隔。凤是传说中的神鸟,《国语·周语》上就有周朝兴起之时,有凤凰一类的鸟在陕西岐山上鸣叫的记载,因而周人视凤鸟为神奇的吉祥之物,美丽而高贵的凤鸟作为贵重礼器的装饰自此开始兴盛。以凤鸟为纹饰题材体现了当时的时代信仰,代表了青铜装饰艺术的一个时代特征。
垂冠凤鸟纹是以大鸟纹为主题的花纹,占据青铜容器的主要部位即腹部,这种大鸟纹推测最早出现于殷末周初,盛行于昭穆时期,其构图是两鸟作相对状,纹饰大多瑰丽多姿、羽饰华丽。
簋器内底有14字铭文,释文:“兽肇夙夕明享作文考日丁宝尊彝”,意思是兽这个人为了祭祀他的父亲日丁而作的一件祭器。有学者将这种簋称为“立鸟形耳簋”,这类簋出土及传世器都较少,使用者的身份等级高。
5 瓦楞纹三蹄足簋
西周晚期。通高22.7厘米,口径19.4厘米。馆藏。
这件瓦楞纹三蹄足簋的盖隆起,中央置圈形捉手,内饰卷尾大鸟纹,盖面自内而外饰数圈瓦楞纹,带目窃曲纹一周,龙目突出。盖内壁有13字铭文,释文:“楷大司徒仲车父作宝簋用享孝”,自铭为簋,楷为国族名。
此簋子母口,罐腹,口沿下饰一周带目窃曲纹,下饰数圈瓦楞纹,双兽形大耳,兽目突出,兽鼻突起,卷尾作垂珥。矮圈足,上饰一周羽状纹,圈足下饰三兽形足,兽首位于圈足上。马承源先生认为,这种簋圈足下附小足的目的是使圈足悬置起来,以避免因长期搁置圈足内产生水气而使青铜锈蚀。也有学者认为,这种带盖簋可能用作盛汤,加三蹄足便于温热。这种形制的簋在西周晚期流行,且同鼎成套成组使用,为列鼎制度服务。列鼎制度在西周早期形成,鼎、簋以奇、偶数的形式配合使用,并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即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大夫用五鼎四簋等,象征着权力和地位。
这种簋的形制与纹饰均体现出周人的文化特征,商人重鬼神,周人更崇尚礼乐秩序。古代人类仰仗自然的恩泽而生存,祭祀山河、敬畏鬼神,这些观念反映在青铜纹饰上,一开始主要以神秘怪诞的动物纹为主,首推饕餮纹,常作为商周器物上的主题纹饰。这种纹饰有助于营造严肃静穆、诡秘阴森的气氛,产生震撼人心的威慑力,李泽厚先生在他的《美的历程》中称青铜器的饕餮纹为一种“狞厉的美”。
窃曲纹、瓦楞纹、环带纹这些带状花纹是西周主要流行的纹饰。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时期已不再狂热地崇拜鬼神,而更注重对先人的祭祀以颂扬功德,宣扬神赋人权以加强统治。因而,青铜纹饰的装饰也逐步趋于简化,形成简约典雅的风格,且在成组使用时,更能形成一种秩序美。
6 兽面纹甗
商代晚期。通高44.9厘米,口径28.4厘米。馆藏。
甗是蒸煮器,上部为甑,下部为鬲。甑主要放置粮食,鬲中盛水,中有带孔箅,可通蒸汽,相当于现在的蒸锅。甗一般有连体和分体之分,这件兽面纹甗是连体甗。甗形制上有圆甗、方甗之分,方甗的使用者等级高。甗出现于商代中期,沿用至战国中晚期时,下部鬲的袋足渐萎缩,底近平。秦汉时甗的下部作釜形,釜腹中饰凸弦纹,便于卡在灶口上,因此后来的甗又称为“釜”。
這件兽面纹甗双立耳,外撇,耳上饰绳索纹,錾刻较深,即索形立耳。侈口,甑、鬲合铸一体,甑腹壁较直,向下收敛,甑上腹部以连珠纹带为边框,内饰三组饕餮纹,双目突出,兽鼻突起作扉棱,下腹部饰垂叶纹,时代特征明显。鬲分裆利于受热,鼓腹,下置较长三柱足,腹饰三组牛角兽面纹,浮雕感强。甗体内有箅,其上也有十字形、波浪形孔,可通蒸汽,箅一端有一圆孔,圆孔内穿一铜柱将其固定在甗体上,箅上有环形捉手。甑腹内壁刻三字铭文,释文:“□父丁”,其中第一个字是族徽。这件甗形制规整、纹饰华美、铭文舒畅。铸作者将器物的造型与功能进行了完美的结合,做到了实用与美的统一,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7 齐伯里父匜
春秋早期。通高15.5厘米,口径28.6厘米。馆藏。
匜,古代一种盥洗器。古代社会以礼治世,维护森严的等级制度。根据礼制要求,古代有沃盥之礼,以匜浇水、以盘承水、用流水洗手,以示洁净虔诚。《左传》载:“奉匜沃盥”,指的就是这种礼节,因而,在古代许多礼节中匜常与盘配套使用。匜形椭长,前有流(流有敞口或管状流)、后有鋬,有的带盖,四足、三足或者圈足、无足。
青铜匜出现时间较早,流行时间较长,并在青铜礼器的组合中占有重要地位。西周中晚期、春秋早期流行四足、三足敞口流匜,时代越早,匜的形制越接近于动物的原型。春秋中期开始,流行三足管流匜。战国流行平底匜,形制像瓢。
这件齐伯里父匜为槽形敞口短流,微上仰,椭圆形腹,圜底,下置四扁状兽足。兽形鋬,兽嘴衔口沿作探水状,兽角突出。腹部饰变形蝉纹、突弦纹。匜内底有铭文,共19字:“齐伯里父作周姜媵匜,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记述该器是齐伯里父为其女作的一件媵器。盘、匜常作为媵器陪嫁,据学者研究,这是古人“执奉之礼” “婚礼”“妇事姑舅之礼”等不同礼节的必需,也是妇女修容整颜以维系诸侯间婚姻关系的警戒,作用相当于后世的镜鉴。
以上这些艺术瑰宝以小见大地展示了我国古代青铜文化的绚丽多彩与华夏文明的博大精深,凝聚了古人和收藏者的智慧和心血,具有独特的价值与意义。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说:“艺术是情趣的表现,而情趣的根源在于人生。”笔者精心遴选了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收藏的这几件青铜器,奉献给广大读者及热爱收藏的各界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