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药联合“阴中隐阳”手法针刺风池穴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40例临床观察

2021-12-17王珍珍高智颖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1年22期
关键词:风池穴基底西药

王珍珍 周 丹 高智颖

长沙市中医医院(长沙市第八医院)东院针灸康复科,湖南 长沙 410000

后循环缺血,一般指的是椎动脉、大脑后动脉和基底动脉构成的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缺血,多由动脉粥样硬化、管腔狭窄或闭塞、动脉栓塞等因素造成;主要出现眩晕,头面部及肢体麻木感,乏力,恶心呕吐,视力改变,站立不稳或摔倒的临床症状[1]。因后循环缺血其病情反复,治疗效果不佳而一直被医药学界关注。目前临床给予溶栓、抗凝、改善脑部供血等西医常规治疗,但是治疗方案缺乏个体针对性,而且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加之其药物本身的副作用,限制了部分患者的使用;手术和血管内治疗虽有肯定的临床疗效,但是目前还有待研究,且手术风险大、创伤大、费用高昂、并发症较多,目前难以在基层普及[2]。采用针刺治疗则操作简易、效果明显、副作用小。本研究选择风池穴以“阴中隐阳”针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效果满意,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针灸康复科病房从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诊断为后循环缺血眩晕住院患者100例,其中男性41例,女性59例,年龄范围从 41~61岁,病程7 d至15个月。100例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阴中隐阳”针刺手法+西药组(观察组)、常规针刺法+西药组(对照组),每组50例。治疗过程中,观察组脱落10例,对照组脱落9例。对照组41例,男性17例,女性24例,平均年龄(55.85±4.16)岁,平均病程(5.42±1.97)月。观察组40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22例,平均年龄(56.76±4.22)岁,平均病程(5.12±2.31)月;以上两组患者从性别、年龄及病程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参照《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1]标准。①年龄40~80岁;②主诉为头晕/眩晕,可伴有视力障碍、头痛、呕吐、头面部麻木、肢体乏力等,体征主要表现为眼球运动障碍、视野缺损、肢体瘫痪、感觉异常、步态/肢体共济失调、构音/吞吐障碍、霍纳征等,脑神经损害和运动感觉损害的交叉性表现;③TCD提示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异常,彩超证实椎基底动脉系统存在粥样硬化斑块、管腔狭窄、闭塞,或(和)影像检查显示脑干/小脑梗死。中医诊断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中眩晕诊断标准。①典型眩晕症状,自身旋转、晃动感,或视物有旋转感或自觉头晕,目眩、昏沉不适;②病情反复发作。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以上诊断标准的眩晕患者;②年龄20~65岁之间;③意识清楚,医患沟通不受明显影响;④认知功能良好,经本人同意并能主动配合相关诊疗工作。

1.4 排除标准 ①严重心、肝、肾等脏器功能不全者;②检查发现颅内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③发作性位置性眩晕;④五官科疾病引起的眩晕;⑤颈椎病引起的眩晕;⑥交流困难或有严重认知障碍患者。

1.5 剔除及脱落标准 ①凡不符合纳入标准而被误入病例;②未按规定完成2/3以上疗程患者;③受试者依从性差,疗程中自行退出或治疗期间有非规定范围内联合用药,特别是合用对试验药物影响较大的药物,影响有效性和安全性判断者;④试验中病情加重或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并发症者。

1.6 方法 基本治疗处方:百会、头维、太阳、悬钟、风池,穴位处方及定位均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十版)。操作方法:除风池穴外,常规针刺手法,以患者自觉局部酸胀为度,需留针30 min。

观察组治疗方法:予以长春西汀(河南润弘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H20010467,规格2 mL:10 mg)20 mg 加入0.9%氯化钠溶液500 mL中静滴,每天1次,为基础西药治疗,风池穴行“阴中隐阳”针刺手法,患者俯卧位时取双侧风池穴针刺治疗,进针后先在深层(1寸)行泻法(紧提慢按行六数),以“微凉”为度。再退到浅层(5分)行补法(紧按慢提行九数),以得气为度,可行2~3次复合手法,患者耐受为度;每日1次,不留针,14 d为1个疗程。

对照组治疗方法:予以长春西汀基础西药治疗,风池穴行常规针刺手法,针刺时患者俯卧位,用1.5寸毫针刺入双侧风池穴0.8~1.2寸,以患者自觉局部酸胀为度,治疗为每日1次,需留针30 min,14 d为1个疗程。

1.7 观察指标 ①各组治疗的总有效率(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3]中眩晕疗效评定标准);②眩晕病临床症候评价量表(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3]中眩晕疗效评定标准);③评价患者治疗前后眩晕好转程度(眩晕评定量表(DARS)[4]和眩晕障碍量表评分(DHI)[5]);④经颅多普勒TCD检查(深圳市德力凯电子有限公EMS—9EBX2P):治疗前后行双侧颈部血管彩超,检测椎-基底动脉(包括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的最大血流速度(Vmax)治疗前后数值(cm/s)变化情况。

治疗前后的检查均在不明患者分组的情况下,在同一台仪器上由同一医师进行操作,重复测量2次,取平均值。

1.8 疗效判定 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3]中眩晕疗效评定标准,各项症状分别按轻、中、重,计3、6、9分,无为0分。如表1所示。显效:眩晕、头痛、颈肩酸痛、肢体麻木、视觉障碍等症状改善显著,证候积分减少≥70%;有效:以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但<70%;无效:以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30%。总有效率为:(显效例数+有效例数)/(各组总例数-脱落例数)×100%。

表1 后循环缺血证候评分标准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6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证候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证候评分均明显下降(P<0.05),以观察组评分降低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证候评分比较 (分,

2.3 两组治疗前后眩晕评定量表(DARS)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后眩晕评定量表评分均明显下降(P<0.05),以观察组评分降低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DARS评分比较 (分,

2.4 两组治疗前后眩晕障碍量表评分(DHI)比较 两组治疗后眩晕障碍量表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以观察组评分降低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治疗前后DHI评分比较 (分,

2.5 两组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最大血流速度比较 经颅多普勒TCD检查(深圳市德力凯电子有限公司EMS—9EBX2P):两组治疗后双侧椎-基底动脉[包括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的最大血流速度(Vmax)较治疗前数值(cm/s)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阴中隐阳”针刺法+长春西汀组的椎-基底动脉最大血流速度增加明显,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表6 两组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最大血流速度比较

3 讨论

西医认为,引起后循环缺血最常见原因就是动脉血管栓塞,普遍认为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狭窄等因素有关[6]。后循环缺血常常首先出现眩晕,即是其对空间定位存在障碍,人体的平衡调控受到影响,出现这样的运动性错觉表现也是病人的典型或最主要感受,因而眩晕或突然起病,或渐渐加重。中医学认为,其病位源于清窍,因肾精亏少,亦或气血损耗致清窍失养,脑髓空虚,或肝阳上亢、痰火逆行、血脉瘀滞则扰乱清窍发为眩晕。本病病性多为虚,实则肝风内动、痰火扰乱或气血瘀阻于清窍而致,终成虚实夹杂的病机;亦或阴损及阳,阴阳俱虚,或突因气机逆乱,清窍蒙闭出现昏扑、中风。因此轻症患者头晕目眩,摇晃不稳,重者天旋地转,甚则欲扑等;其常常间歇性发作,可数月一次,或一月数次。目前对后循环缺血引起的眩晕病的治疗有了很大进展,但效果及预后仍不理想。

近年来,中医药在眩晕的辨证施治应用较为广泛,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国内采取针刺治疗本病证的报道较多,如李丽霞等[7]在丹红注射液、阿司匹林和氟桂利嗪西药的基础上针刺太冲穴来观察治疗眩晕的效果;马瑞斌等[8]以多普勒检测动脉血流速度来比较针刺百会、天柱、风池、四神聪配合天麻注射液和阿司匹林治疗眩晕的效果。程红亮等[9]基于通督调神法针刺穴位后进行治疗疗效评价和数字评分法记录患者眩晕等相关症状。研究[10]证实针刺可提高椎-基底动脉颅内支收缩波的幅度,改善了两侧椎动脉供血失衡。本研究中所选择的西药长春西汀能改善内耳动脉循环、眼底血液循环,从而达到减轻眩晕的目的[11]。

“阴中隐阳”针法作为针刺的一种手法,在《金针赋》首次记录,也在《医学入门》、《针灸问对》等医书发现相关内容。阴中隐阳法是先泻而后补的针刺特殊补泻法,即在同一穴位中的地部先泻,天部后补,泻实补虚,标本兼治。常运用于阴阳失调之寒热证,通过九六、分层等手法实现阴阳调节、补虚泻实的治疗目的。阴中隐阳手法治疗的疾病,病症各有不同,但病机都是本虚标实,阴阳失调。谭志伟[12-13]运用“阴中阴阳”针刺手法治疗老年性失眠及虚实夹杂型热秘,疗效均比常规针刺组显著。

风池穴归足少阳胆经,为祛风要穴,能疏泄浮阳,益气醒脑开窍;现代研究[14]认为针刺风池改善脑循环,扩张血管、缓解痉挛,调节颅内血管动态平衡,增加脑血流量,减轻临床症状 。故本研究选择在风池穴上进行“阴中阴阳”手法的操作。

本研究经“阴中隐阳”法针刺风池穴联用长春西汀治疗眩晕,与常规针刺法联用西药治疗进行比较,通过临床症状观察、调查表记录及多普勒超声多种评定,发现“阴中隐阳”法针刺双侧风池穴联合西药组效果要优于常规针刺法联合西药组。这也为后循环缺血所致眩晕的针刺治疗,甚至中医药在本病的治疗提供了参考,扩展了思路,也有利于本治疗方案在临床上的应用。

猜你喜欢

风池穴基底西药
《我要我们在一起》主打现实基底 务必更接地气
受风寒风池穴上贴蒜片
按风池穴缓解颈椎不适
解答立体几何问题的向量方法——基底建模法
可溶岩隧道基底岩溶水处理方案探讨
风池穴
磁共振显像对老年椎基底动脉缺血的诊断价值
消渴汤联合西药治疗糖尿病82例
补肾养血通络方联合西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45例
参附芪养心汤联合西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5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