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乌龙茶机械化采制技术的几点体会
2021-12-17
(连城县老区建设促进会,福建 连城 366200)
1 鲜叶原料及萎凋工艺的变革:
1.1 培育冬春优质鲜叶原料的
茶树每年因冬春气候寒冷,鲜叶易受冻害,并影响鲜叶的质量,为此,高山茶区应采用茶树覆盖,先准备塑料薄膜,并根据冬天天气预报,在有霜的日子进行覆盖防冻,在春茶期间鲜叶已长至叶片“小开面”,如遇春雨应采取薄膜覆盖茶树避免“雨水”青,以免影响乌龙茶加工制造的品质。
1.2 机采与机萎紧密配合
根据乌龙茶行水发酵的机理,即茶树上已成熟(开面)的鲜叶机采下后,缓慢变“软”(已行水),这时就要及时摇动带梗的叶子,使梗内水分再输送至“叶面”,恢复“硬挺”状态,因此,大批量鲜叶应同时快速用机械采下,速送至萎凋场所,进行第一步萎凋工艺。达到加快萎凋的速度,又能均匀适度。
1.3 “晚青”萎凋新艺:原武夷传统手工艺
上午“露水”干后开始采茶至10点,开始晒青,中午开始摇青,至晚上12点开始杀青,是符合行水发酵原理,鲜叶萎凋后通过多次摇青,死(软),活(硬)现象明显,另外,上午气温较低,大大减少萎凋过度和不均,至于中、下午采的鲜叶也在12点后杀青,那就“嫌”做青时间不够,茶味较苦涩,这是姚月明大师在1962年对实习的茶专师生们的经验之言。1985年秋,笔者在连城县宣和茶场指导制茶,下午茶青采回后,有少量茶青(梅占品种)薄摊于水泥地自然热萎的,其萎凋柔软均匀度达90%以上,按常规摇青竟然制出很高的香气。2002年笔者在制茶厂,根据自然热萎场所,其上、下、左、右的萎凋温度一致的情况下,试验选用该场的茶叶自动烘干机,通过机上的鼓风机,把室外的热空气(晴天)吸入机内进行萎凋获得成功,(其成果见“福建茶叶”2003年第三期:“浅析提高和稳定乌龙茶品质”)。
2 采制采用全程机械化的技艺探讨
2.1 机采与手采的品质比较
1993年,笔者在清流县林地茶场试验实践,那天午前机采一批鲜叶(150斤左右,制成干毛茶30多斤),随即萎凋,午后开始摇青4次,至晚上10点后杀青,揉捻后摊开至次日早上才包揉、烘焙(像原武夷茶手工制法)。经开汤品尝后,其香气大大高于手工采的,也高于机采与手工混合采摘的,但外形较差(梗多之因),如果包揉前先捡梗(也是原武夷茶的老制法)外形会较好,随着茶树修剪技术的发展,制成乌龙茶外形会更好。
2.2 机萎与空调、除湿机的综用
原来的鲜叶萎凋是用有孔洞的圆筛,晒一下就用另空筛倒扣翻面,再“晒”一下就成了均匀萎软的茶青,时间短快速。过去是茶叶少量可行,但现代茶量多,再用“谷芮或编织膜摊晒,靠手工翻晒是很不均匀的,原崇安茶场姚月明老工程师曾说,这样晒青只有30%的茶青达标,大部分是不足或过度,温度高时,晒死也有。如上述,数量少的可用自然热萎,数量多就用茶叶自动烘干机代替萎凋机,但应注意晴天是吸进热空气到机内,阴雨天就需要加温,用煤、柴、电热的热风温度均匀,但煤味、柴烟味需隔离。另外原机上的温度计只表示加温的度数,但空气温度不表示,所以要换成酒精温度计或水银温度计,还有机上的上叶板,有齿的应换掉(防刮破青叶)。
在萎凋机使用方面;据湖南《茶叶通讯》的报导,用CAM—50型萎凋机等萎凋槽,对比其均匀度好于一般萎凋槽,茶叶损伤度也较小,看其机型结构与茶叶自动烘干类似。
在空调机的使用上,福建省茶叶大师张天福早就提醒茶农要使用空调降温,最早报导的是华安县在夏茶应用降温,取得高香乌龙茶的效果。后来安溪师傅开始在春茶使用空调加除湿机,空调降温虽然好,但除湿机功能不足,做青室湿度加大,而导致茶青行水不足,茶味苦涩,只好延迟杀青(延迟5-10h),品质下降(香气损失;高香-低香),笔者遇到过有家茶厂傍晚时很香的茶青放到天亮时已无香。
历来只有“秋香”没有“春香”,关键就是湿度,因为春秋两季温差很小(适宜做青),只有湿度差很大,故“北风天制好茶”。据观察,春茶期间,有北风天时温湿度计的温度差是5℃—6℃,相对湿度是60%—65%,所以在春茶期间不要全程使用空调机(上半夜第1、2次摇青是大行水时,做青室开放有利“行水”,下半夜需要适当保水就关闭做青室,再开空调),或者在做青室用空调,确保鲜叶“鲜活”,待次日上午再萎凋做青。
除湿机应单独使用,主要是春季多雨,“武夷法”做青,茶青行水,在下午做青室开放,单用除湿机使青室湿度减少,加快茶青行水,(不要因降温而关闭青室,就没问题),如能用除湿机就更好了。
3 做青连续机械化
3.1 机采不同品种鲜叶做青
机采的茶青要防“晒”伤、装运伤,及时运至茶厂。做青按传统,薄而小叶的乌龙、黄淡品种摇3次,毛蟹、水仙、观音品种摇4次,梅占种节间长,水分多要摇5次。第一次要轻摇少摇,摇后不能出现红边(否则发酵过早、行水不利、香气损失),所以摇青机装叶量要达到机容量的70%,称为“摇走水”,只有到第3、4次称为“摇发酵”,要重摇多摇时才把装叶量降到40-50%。
3.2 做青时间的掌握
上午采茶(安溪有人曾认为上午茶做不香而不采,是误解。实际是上午青放到晚上时间太长,茶青“软”得太久,再摇已“硬”(活)不起来“死了”)。中午萎调后开始摇青,至晚上12点后开始杀青,符合“师傅”精力旺盛时间,能随时随地判断分析“行水”程度,调整摇青转数,凉青室开闭,摊叶厚薄,并掌握好最后可杀青的具体时间等。而安溪做法,是傍晚开始摇青,下半夜是发酵的关键时刻,正是人的大脑需要休息时,难免有失误。至于下午采的茶青好,可进入储青室保鲜活。待次日早上萎凋后再摇青,也可在傍晚时达到味香醇时进行杀青。这样上、下午的茶青都可在中、下午自然“湿度”最小的时刻“行水”顺利,死(软)活(硬)明显,香气高。笔者曾在平和县大芹山崎岭茶场“蹲点”当师傅时,就是采用武夷法制茶“内质好”,安溪法制茶“外形”质量好,有花香味。
3.3 摇青连续化问题
摇青要3-5次,“摇前”从摊叶架上取下,摇后又要摊开叶上架,是很“劳累”的工艺。笔者曾向茶农提议采用原武夷岩茶手工摇青的运动方式(像揉茶机一样旋转运动),用机械带动凉青架或架上每一层凉青笍,作旋转运动摇青,这样摇多少次都不要用人力去取上放下,既省时,又减轻茶动强度。
4 采制品质的研讨
4.1 用高温烘焙提香利蔽
乌龙茶高温提香,虽可除去苦涩味,但其“热度”却难以消失,以前高温烘焙的茶是“纸质”包装,2个月左右就退“热”了,而现代高级密封包装,2年后还是热的,失去了原有清香的品质,还常带有焦味,同时一些营养物质也遭破坏,是不可取的。
4.2 人定胜天,还是靠天吃饭
乌龙茶制造原是祖上遗传的工艺,无科学可言,只有“靠天”代代相传,“根深蒂固”。另外数量少,制作时随便搞一下就很香,(笔者在平和县开发大芹山时采了一些山野茶,随便晒一下摇2、3次制成儿两茶也很香)。现在茶多了,就不行。就采茶而言,少量三叶茶青,采一放一,手抓不紧,放下,不压实活生生的。茶青多了,就要多抓,采下放下都要受压。机采就可避免人为损伤茶青。
5 展望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日本人首先品尝到有花香味的乌龙茶,被誉为美容茶,(据传还不是铁观音品种)国际上掀起了“乌龙茶热”,全国有13个省原来无乌龙茶的开始试制,因为其香味大大超过了其他所有茶类,但原有“靠天吃饭”的技术没有改变,好品质的乌龙茶依然少数,又不稳定所以国际上还不承认乌龙茶品牌,只有福州的茉莉花茶得到认可,但其花香是靠茉莉花加进去的,茶味还是绿茶味,而乌龙茶有花香,所以制造大批量品质稳定的高香乌龙茶,将成为全国仍至全世界最大的茶产业,福建省茶叶大师张天福说过,福建年产百万担乌龙茶,如能像英国的“立顿红茶”那样,能有稳定的大批量高品质的乌龙茶,就可以雄霸海内外市场。上世纪八十年代,福建省茶科所培育出的金观音品种已入大面积推广应用,四川省茶科所也试验了下午茶青,氨基酸所含量较多。湖南农业大学也试验了“乌龙茶青”在“发酵”期间,其自身“酶”的活动规律,这些都有助于更好更快发展,相信在国家“十四五”规划的末期,可以基本实现张老的目标,让乌龙茶造福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