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迷向法在不同果园防治梨小食心虫效果分析

2021-12-17牛永浩首鹏云郭彦君陶新社吴亮亮

山西农业科学 2021年11期
关键词:食心虫苹果园梨园

牛永浩,首鹏云,郭彦君,陶新社,吴亮亮

(1.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工程分院,陕西杨凌712100;2.汉中市南郑区大河坎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陕西南郑723100;3.太白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陕西太白721600;4.彬州市农业经济管理站,陕西彬州713500;5.陕西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富平县分校,陕西富平711700)

梨小食心虫(Grapholitha molesta(Busck))又名梨小蛀果蛾、东方果蠹蛾、桃折梢虫等,简称梨小,属鳞翅目(Lepidoptera)小卷叶蛾科(Olethreutidae),是一种为害严重的果园蛀果害虫。我国除西藏未见报道外,其余梨、桃产区均有发生,尤以华北、华中地区发生普遍,也是陕西地区果园常见的害虫之一,在陕西关中果园一年发生4~5代,对苹果、桃、梨产业为害严重[1]。由于梨小食心虫幼虫的钻蛀行为具有隐蔽性,导致在果面无法发现,难以进行有效防治,成为农业生产防治的难题。目前在陕西水果产区,对其防治主要依靠化学防治和套袋,在花期前后通过化学药物喷雾进行防治,待幼果稍大后进行套袋,彻底保护幼果免遭梨小为害。化学防治效果明显,但果实品质下降、农药残留超标、梨小食心虫抗药性发展较快等问题越来越严重[2-3]。套袋人工成本大,耗时长,亦是农业防治中的无奈之举。因此,梨小食心虫绿色综合防治技术亟待试验与推广[4-5]。

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迷向法,又称“干扰交配”,是针对大面积果区梨小食心虫防治开发的一款绿色防控技术[6]。将梨小食心虫雌蛾腹部分离出来的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进行人工合成,多组分科学混合配比进行大剂量田间释放,使其弥漫在空气中,从而掩盖雌虫信息素气味,多次持续的强刺激下,雄虫触角的灵敏度降低,使其无法找到真正的雌虫,大大降低了交配率,且推迟交配,交配的推迟迫使雌虫通过消化卵来获得能量,因此,雌虫不能积累足够的卵,虫口密度下降,进而减少果园的经济损失[7-10]。在国外,迷向法是防治害虫的主要方法[11-13]。我国迷向技术发展较晚,主要以引进和借鉴国外技术和产品为主。近年来,在国家号召和政策鼓励下,国内科研学者和农业技术工作者将着力点放在了昆虫信息素迷向法在大面积连片种植作物害虫的防控上,现已形成一套系统、高效、安全、无残留、简便的迷向技术和产品,成为我国果园绿色防控的重要技术之一[14-16]。

2019年,陕西果业生产积极围绕做大做强目标,坚持标准化引领、全产业链开发,推动果业发展步入快车道。全年果业增加值509.2亿元,比2018年增加43亿元。2019全年园林水果面积113.42万hm2,比2018年增长1.8%;园林水果产量1 733.37万t,比2018年增长10.7%。其中苹果产量占全省园林水果总产的比例为65.5%,比2018年提高1.1百分点[16-17]。果业基地县是全省果业的主要生产区域,其在果园管理标准、生产技术水平和新品种推广等方面具有示范带头作用。园林水果生产性投入均有所增加,减少化学农药施用、提高水果品质为目前水果产业的发展趋势[18]。为响应农业农村部化学农药和化学肥料双减项目实施,在果业基地县开展梨小食心虫迷向剂的绿色防治技术推广试验。

本试验在陕西重要水果产区选择了3个不同的果园(苹果园、梨园和桃园),分别采用梨小食心虫信息素迷向法防治梨小食心虫,以期通过田间试验来评价梨小食心虫信息素迷向法防治梨小食心虫的具体效果[19-20]。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梨小食心虫迷向散发器(规格260 mg/根)、梨小食心虫性诱芯(规格0.6 mg/根)、梨小食心虫三角型诱捕器10套,均由北京中捷四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子公司杨凌翔林农业科技化工有限公司提供。

1.2 试验方法

1.2.1 果园试验地情况 苹果园试验地:迷向区和对照区分别位于陕西渭南市白水县西方城村、可仙村,各3.3 hm2,果园树龄8 a,地势平坦。

梨园试验地点:迷向区和对照区位于陕西咸阳市彬县城关镇西沟村,各6.7 hm2,果园树龄10 a,地势平坦。

桃园试验地:迷向区和对照区位于渭南市大荔县羌白镇羌东村,各6.7 hm2,果园树龄5 a,地势平坦。

3个果园迷向区悬挂梨小迷向散发器,且迷向区和对照区化学防治药剂相同,主要包括菊酯类、甲维盐类、苯醚甲环唑等,整个试验期用药6次。

1.2.2 试验处理 果园迷向区根据梨小食心虫发生规律,于4月12日悬挂迷向丝;迷向丝持效期6个月,整个试验期悬挂1次。每公顷悬挂600根,悬挂于果树中上部(距地面1.0~1.5 m),果园外缘及上风口加倍悬挂。

在迷向区和对照区中心地带各悬挂3套梨小诱捕器用于诱捕梨小。梨小诱捕器为梨小诱芯和诱捕器组成,诱芯1个月换一次,梨小食心虫诱捕器悬挂于果树阴面通风处的树干上,悬挂高度约在树冠中下部(距地面1 m)。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1.3.1 田间迷向率调查 悬挂迷向丝后开始进行田间调查,每隔10 d左右调查一次梨小诱捕量,记录数据并更换胶板。根据迷向区和对照区梨小诱捕量计算迷向率。

1.3.2 折梢率调查 根据对照区性诱剂测报结果,在梨小食心虫数量出现高峰期后3 d,在每个区域随机选取5棵树,调查120个新梢,分别调查统计新梢的受害情况,记录受害新梢,统计折梢率,计算折梢防效。

折梢防效=(对照区折梢率-迷向区折梢率)/对照区

1.3.3 虫果率调查 在果实成熟期,每个迷向处理区和对照区各随机选择6棵树,在树冠四周及内膛的中上部随机检查50个果实,每个区共选择300个果实调查蛀果数,计算蛀果率及防治效果[14]。

1.4 数据处理

应用Origin 6.0分别对苹果园、梨园及桃园的梨小食心虫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并利用SPSS 26.0软件采用LSD法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P<0.05)。

2 结果与分析

2.1 梨小食心虫的成虫数量及种群动态分析

由图1可知,整个调查期间,苹果园、梨园和桃园处理区(迷向区)梨小数量分别为20、72、237头,苹果园、梨园和桃园对照区梨小分别为695、1 682、5 069头,3个果园迷向区总虫数均低于对照区,其中,3个对照区桃园诱捕到的梨小数量最多,苹果园的梨小数量最少,梨园诱捕到的梨小数量居中。

从图2可以看出,在苹果园、梨园及桃园对照区整个调查期间,梨小食心虫的数量均呈现波动状态分布。在桃园中,成虫数量自6月下旬快速增多,至7月下旬达到高峰,高峰期(7月27日)诱捕量达到1 116头,自8月后开始逐渐减少;在梨园中,成虫高峰期分别出现在7月上旬和8月下旬,高峰期(7月7日和8月27日)诱捕量分别为120、369头,自9月后开始逐渐减少;在苹果园中,成虫数量在7月上旬至7月下旬快速增长,至7月下旬为成虫发生高峰期,高峰期(7月27日)诱捕量为97头。在苹果园、梨园及桃园迷向区整个调查期间,梨小食心虫的数量有较小波动,诱捕总数量分别为20、72、237头,其中苹果园中诱捕到的梨小食心虫数量最少,是3个果园中迷向处理效果最好的。

2.2 迷向剂对梨小食心虫的迷向效果分析

性诱剂诱捕梨小食心虫分别在苹果园、梨园及桃园中的空间分布如图3所示,在苹果园、梨园及桃园的南、北、中3个方位点中,迷向区诱捕到的梨小食心虫数量均显著低于对照区(P<0.05),迷向率分别为97.12%、95.65%和95.36%(表1)。由此表明,梨小食心虫迷向剂对梨小雄虫具有很好的迷向作用,极大限度地降低了成虫交配率,从而将虫口密度控制在低水平。

表1 迷向剂在3个果园中的迷向率

2.3 果园中折梢率和虫果率调查

从表2、3可以看出,试验迷向剂处理区的折梢率和虫果率均显著低于对照区(P<0.05)。各处理区果园的折梢防效不低于77.70%,蛀果防效不低于90%,说明梨小食心虫迷向剂迷向效果显著。但是在各试验果园中均不同程度出现蛀梢和虫果,说明梨小食心虫幼虫期的防治同样至关重要。

表2 苹果园、梨园和桃园中梨小食心虫发生初期的折梢率

表3 在果实成熟期苹果园、梨园和桃园中的虫果率及防效

3 结论与讨论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通过在苹果园、梨园和桃园悬挂梨小食心虫迷向散发器,迷向区诱捕到的梨小食心虫数量均显著低于对照区,折梢率和蛀果率也均低于对照区。由此表明,梨小食心虫迷向剂对梨小雄虫具有很好的迷向作用,可以明显干扰梨小食心虫成虫的交尾次数,从而达到降低虫口密度的效果,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值得大范围推广。

从田间梨小食心虫发生情况及规律来看,在陕西省关中地区,梨小食心虫目前不是苹果园的主要害虫,但对于梨和桃的危害比较严重,需要重点防治,迷向剂防治方法简单、经济实用、效果显著,是目前值得推广的绿色防控有效技术。迷向剂是模拟雌虫释放的性信息素来干扰雄虫交配的,在田间害虫数量大时,干扰效果就会降低,这时候就需要采取有效的化学防治手段。在今后的田间防治中,要探索出一条化学防治和性诱剂迷向防治相结合的方法来防治梨小食心虫。

猜你喜欢

食心虫苹果园梨园
苹果园褐斑病防治正当时
苹果园能否丰产 秋季管理很重要
老苹果园更新改造的关键技术
梨园周年管理历
梨园寻梦淮安缘
桃小食心虫对桃树的危害及无公害防治
“梨园”演变考述
梨园逐梦人
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在测报和防治上的应用
寒富苹果园周年工作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