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辅传媒媒体融合的技术困境与破解

2021-12-17路静文

记者观察 2021年26期
关键词:教辅融合学生

文 路静文

技术短板作为限制教辅传媒实现媒体融合的瓶颈,必须引起重点关注,才能破解困局。技术使用之困和技术伦理之困,是媒体融合背景下教辅传媒的难解之谜,需要对其现状和实情进行厘清,才能有针对性地予以避免和化解,进而摸索应对策略,顺利推进教辅传媒的媒体融合之路。

在我国的媒体出版领域,教学辅导类传媒独具特色,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随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国家传媒发展战略重心的转移,媒体融合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流和传媒发展方向。在这一背景下,作为传媒重要组成部分的教辅传媒,也必须加快媒体融合的步伐,深入研究媒体融合的步骤和方法,进一步探寻和优化适合自身发展的融合路径。

技术维度是媒介融合最基本的维度,“技术是媒体融合的基础和动力,数字技术则是其中的重中之重”,针对技术因素的考量,理应作为媒体融合的先决条件之一。媒体融合,首先必须借助数字技术手段,实现文字、图像、动画、音频、视频的全媒体呈现,并结合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混合现实(MR)、全息影像、全景视频、网络直播等多种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跨越媒介平台,在不同终端自由互动。要实现完美的媒体融合,技术无疑是坚实的基石和先决要素。

一媒体融合背景下教辅传媒的技术使用之困

教学辅导类传媒主要服务于在校的中小学师生,其传播介质仍以传统的纸质报、刊为主,采用传统发行方式进入校园,供师生阅读使用。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传统的发行方式和纸质载体受到很大的冲击,不少教学辅导类传媒转入线上,转而借助网络和数字技术实现了“停课不停学”。在这个过程中,教辅传媒的技术使用之困愈发明显。

技术及人才储备不足

教辅传媒一般致力于平面媒体的深耕和投入,对教学和辅导的关注和研究较多,内容积累较为丰厚,平面媒体的编辑人才储备相应较为丰富,但是一般而言,除个别实践较早的教辅传媒在网站建设和开发上领先一步,大多数教辅传媒对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多媒体手段接触并不多,缺乏在这方面的大力投入和人才储备,使用起来有些捉襟见肘。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不少教辅传媒开始注重引入技术人才,但新近引入的技术人才对传媒行业和教辅行业的熟悉程度不够,很难实现融媒体技术、传媒、教辅三者的深度融合。

技术使用及开发能力不足

媒体融合并不仅仅是多元的传播介质和丰富的技术手段介入平面媒体的运作,也不仅仅是传统编辑对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使用,但技术始终是媒体融合的必要基础和重要手段。教辅传媒要想完成媒体融合,就必须借助新技术的助推。但就目前的整体形势来看,传统教辅传媒新技术使用及深度开发能力均有限,较难依靠自身技术力量完成创新性开发,最好的办法是与网络技术公司合作,利用对方的技术储备和开发能力,进行强强联合,以弥补自身的技术短板,快速实现媒体融合。

技术使用中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多地学校停学,学生被迫转入网上学习,居家借助电脑、平板、手机等电子终端进行线上听课,针对学生学习的融媒体手段和数字成果一时风起云涌,多媒体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使用的时间和空间进一步扩展。但疫情终会过去,返校复课必然成为教学生活的常态。学生一旦投入正常的校园学习生活,随着课堂教学时间的保证和学校空间环境的限制,教辅传媒的各种技术投入必然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家长学校对电子技术使用的相扰

家长对学生使用电子终端的担忧主要在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苦恼于对学生使用电子终端的监管,网络和数字技术、多媒体融合的手段,的确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其合理使用和监管是个难题,很难保证学生隔绝或不受网络信息和电子游戏的干扰;二是担忧电子产品对学生身体健康的损害,长时间高强度的网络学习,或是借助手机、平板等终端获取电子信息,对学生的视力健康损害较大。从学校管理的角度而言,一般也不鼓励学生把电子终端带进校园。

二媒体融合背景下教辅传媒的技术伦理之困

技术受到资本驱动可能导致的社会风险

教育从来不是纯粹的商业活动,而是具有明显的公共产品属性。教辅传媒因其所具有的教育属性,决定了其必须重视社会效益更高于经济效益。虽然随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化,教辅传媒作为主要面向未成年人提供服务的出版传媒企业,其社会责任不应淡化,更需牢记立德树人的宗旨。教辅传媒的融合发展之路,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技术公司的加盟与助推,在此过程中,必须警惕推崇信息技术、媒介技术、人工智能等对于媒介发展的决定性作用或支配性功效,防止传统教辅传媒对技术的全面输诚。教辅传媒如果将自己所拥有的教育权力和义务、责任通通让渡给技术公司,极有可能带来多重的社会风险。

技术接受商业合谋极易带来的公共危机

教辅传媒完成媒体融合,实现技术手段、内容知识、传播方式、介质平台的全媒体效应,更要警惕技术与商业的合谋,防止技术在一味追求流量的逐利驱动下,放弃对个人空间和权利的保护。教辅传媒服务和面对的主要是未成年人,随着融媒体的实现,电子档案的收集和大数据的整理分析不可避免,如果放松了媒体的社会责任意识,使大量未成年人的数字信息外泄,极易造成公共危机。

技术泛化随时引发的知识产权纠纷

随着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与泛化,教辅传媒在媒体融合的路途中,极有可能会面临越来越多的知识产权纠纷。技术手段的发达,使得文字材料的抓取和图片、视频、音频的获得和修改越来越快速便捷,造成知识内容侵权概率越来越高。而紧随移动互联和5G技术的普及,融媒体内容发布和传播的及时性、便利性更加突出,知识内容分发和转发的频率不断加快,传播的场域也越来越广,信息源的最初起点不易追踪,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可靠性、完整性也很难核查,相关作品是否涉及版权保护也很难及时核实,这些都为知识内容侵权和传播手段侵权留下了漏洞。

技术依赖易造成信息茧房现象

新的教辅融媒体可能会依据用户的点击偏好,分析他们的知识需求特征,点对点推送相关或者相近的知识内容。而这种推送,就可能造成同质化的知识叠加,窄化学生知识信息获取的范围和内容,不仅会造成无效的学习,浪费用户的时间和精力,也容易造成信息茧房效应。

技术发展不均衡导致的资源获取不均衡

由于不同地区的经济条件有较大差距,必然会带来不同地方、不同群体对数字技术网络技术认知水平、接收运用上的较大差异。教辅传媒在媒体融合的过程中,随着多种传媒技术手段的介入,逐渐增大融媒体内容的比例,可能会导致学生认识深度、终端接收和设备应用功能上的区别,形成知识接收和获取上的差异。

三媒体融合背景下教辅传媒的技术困境破解

加快复合型人才团队的培养

要破解技术使用的困局,教辅传媒应在队伍建设上下功夫,加快复合型人才团队培养,让现有的经验丰富的编辑尽快熟悉和掌握相关新技术,熟悉新媒体的特征,获得相关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移动技术、摄影摄像技术、后期制作技术等的实践使用与现场操作技能。培训相关技术人员,让他们深入了解和接触教育教学现实,了解学生群体特征和心理需求,对自身的媒体内容和编辑方针、行业优势等了然于胸。

遵循媒体规律,加大音频产品开发

教辅传媒应该按照融媒体的规律,结合教学实际,针对辅导与考试的具体需要,加大教学、辅导音频产品的研制与开发。打造针对性、实用性强,短小精悍、活泼有趣的系列音频课程,让学生可以利用饭间和睡前的空余时间收听,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深化社会责任感,强化社会效益考核

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融媒体的工作人员,教辅传媒都应强化对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教育,树立正确的传媒伦理意识,在熟悉智能时代教育教学发展新样态的基础上,确立追求教学质量、教育公平和学生全面发展与人生幸福的目标。同时,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教辅传媒的社会效益考核,将其社会效益置于经济效益之上,防止过于重视逐利的资本短视行为,鼓励其社会担当。

推动伦理规范和法律法规的建设

教辅传媒要在媒体融合的具体过程中,结合自身的操作实践,确立自身应该遵守的伦理规范,同时要强化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和了解,确立媒体的担当意识、责任意识、守法意识、版权保护意识,更要针对教辅产品自身的特性。以人为本、立德树人,对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和正确成长起到正面引导和积极推动作用。

猜你喜欢

教辅融合学生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刚柔并济
非法劣质教辅须严打
破次元
融椅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我待教辅如初恋
众里寻他千百度
教辅虐我千百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