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赓续红色基因 培育时代新人

2021-12-16张红兵吴显达

湖北教育·中小学党建 2021年10期
关键词:木兰校友红色

张红兵 吴显达

学校印象

武汉市黄陂区第三中学

武汉市黄陂区第三中学创办于1907年,时为黄陂县道明高级小学堂,1955年更名为黄陂县第三中学。学校现有35个教学班,学生1915人,教师123人,其中省市级骨干教师9名,市区级学科带头人及优秀青年教师32名,学校是武汉市全日制示范高级中学。

学校践行“以人为本,和谐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初步形成“文理并重,体艺齐飞”的办学格局,培育学生“特别能吃苦、特别求上进、特别重情义、特别爱家国”的“四特”精神是学校的特色。

红色印记

一百多年前,黄陂仁人志士潘正道、胡康民、彭寿明、易哲明等乡贤,以弘扬“二程理学”精神为己任,于木兰山麓、仙水河畔,创立了道明高等小学堂。武昌首义,“道明”校友、同盟会会员姚干青领弟子蔡以忱参加辛亥革命,后又力邀潘正道、胡康民共襄共和新政,一时传为佳话。五四运动后,校友余家菊、陈启天加入由李大钊创立的少年中国学会,策划秋收起义的重要人物之一蔡以忱成为中国共产党纪检监察制度的理论构建者与率先践行者,学校创办人之一潘正道,在新中国建立后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水利部副部长。

目前,学校设有道明学堂展馆、红色文化展厅、周恩来雕像等。

有着百年办学历史的武汉市黄陂区第三中学,曾经是黄陂仁人志士弘扬“二程理学”的“道场”。当武昌首义的号角吹响,五四运动的旗帜飘扬时,一批革命志士从这里走出,应和武昌首义的壮举,响应秋收起义的召唤——早期的共产党员蔡以忱,为中国共产党纪检监察制度理论的构建贡献了聪明才智,学校的主要创办人潘正道,在新中国成立后为祖国的水利事业呕心沥血。

新时期以来,学校依托道明学堂旧址,通过营造红色育人环境、探索红色育人规律、积淀红色育人经验,不断打牢红色教育基础,走出了一条红色校园文化环境育人、红色文化课程育人、红色文化实践育人的特色之路。

营造红色环境,育人先育环境

红色,黄陂三中的主基调。学校楼宇统一以红色为主色调,并以“诚、仁、勤、勇”四字校训的内涵命名,如博学楼、慎思楼、明辨楼、笃行楼,体现“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的古训。学校党支部一班人致力于用活校园红色资源,积极打造红色育人环境,让学生置身于红色文化氛围中,将红色文化内涵的精神力量转化为个体的情感认同,从而逐步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信念,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畅通红色宣传渠道。学校橱窗、宣传栏、板报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红色教育宣传的重要渠道。围绕红色教育这一主题,学校将校园墙壁布置成红色文化画廊,宣传道明学堂的发展与变化,宣传木兰红色文化、共和国黄陂籍将军的红色事迹,让学生在驻足之间、在凝视之际,就能感受中国共产党人为谋民族独立、国家解放、人民幸福而做出的不懈努力和伟大贡献。学校还通过黑板报、主题班会、电子宣传屏等,重点向学生介绍学校建校至今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以及改革开放作出贡献的师生,如第一届中共中央监察委员蔡以忱烈士的英勇事迹,著名美国史专家、社会学家刘绪贻的治学经历,学校创办人、水利部副部长潘正道的革命历程……

开辟红色活动阵地。为更好地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学校成立了以校长黄志勇和德育副校长吴显达为正副组长的红色教育领导小组,专门研究红色教育阵地建设、活动组织等问题。在开辟校园红色活动阵地方面,学校主要做了两件事:

一是依托现有资源,用活广播站、活动展板区、文化艺术节等活动阵地,通过“听、唱、演、读、走”等多种形式进行红色教育活动。“申鸣大义臣,仗剑扫烟尘;横刀眉梢笑,忠贞掩昆仑。”这是《赤都小学校歌》歌词。学校通过听红色故事、唱红色歌曲、演红色情景剧等形式,还原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让学生感受革命先烈当年的情怀。学校引导学生读“四史”,把听党话、跟党走化作学生的行动自觉。学校还带领学生徒步赴木兰山感受重走“长征路”的艰辛,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品行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传承红色基因。

二是成立了各类红色资源活动小组,比如红色资源解说组、蔡以忱宣传组等,每学期组织新生参观道明学堂、校史陈列馆,用活用好红色资源。

育人先育环境。红色环境培育好了,红色资源便能为学生成长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

开发红色课程,育人先育教师

学校以红色文化为基点,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核心,抓好课堂教学主阵地,通过开发红色校本教材等活动,将红色文化基因融入各科教学中,形成红色课程育人的特色。

发挥红色读本的引领作用。学校将红色文化教育与学科教学紧密结合,以校友蔡以忱烈士、潘正道的故事为主要内容,选用《铸剑先驱蔡以忱》一书作为红色读本,每周开展一课时阅读活动;将红色文化与特定时间节点的系列活动相结合,引导教师结合相關内容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比如“网上祭英烈,共铸中华魂”网上公祭活动,让学生牢记历史,铭记那些不屈不挠、英勇斗争的革命先烈及其光荣事迹,从而教育学生珍惜当今的幸福生活。

注重学科德育的渗透作用。浇花浇根,育人育心。学校充分利用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等学科教材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方面的内容,引导教师挖掘教材的德育资源,并用“异科同育”的育人理念统筹各个学科,形成学科育人“大合唱”局面。同时,学校还注重将学科红色文化的挖掘与课外实践紧密结合,在各种节日以及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纪念日到来时,以活动为载体,吸引学生广泛参与,如在国家公祭日开展“勿忘国耻,珍爱和平”为主题的演讲比赛活动,每年元旦文化艺术节进行红色课本剧展演等。

加强红色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学生的道德榜样,学生的品德发展离不开教师的指引。借助党史学习教育的契机, 2021年6月21日,学校聘请《铸剑先驱蔡以忱》的作者、三中校友裴高才老师和合著者肖咸焱老师来校主讲校友蔡以忱烈士的先进事迹,让广大教师感受校友的情怀,增进对学校的热爱、对党的教育事业的热爱。同时,学校党支部积极开展红色教师培训活动,聘请校史专家余洋为教师讲校友的红色故事,组织教师学习百年老校红色历史文化,实地参观新四军第五师历史陈列馆、鄂豫皖烈士陵园、李先念故居,让教师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和感悟去教育学生、感染学生,鼓励教师当好学生的引路人。

开展红色实践,育人先育行动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爱国主义教育是红色教育的重要内容,爱国主义教育不仅要入脑、入心,更要通过体验和践行,将爱国情感有效落实在行动中。为此,学校积极开展校内外红色研学活动。

实地瞻仰,感悟先烈的家国情怀。每年9月,学校组织全体新生参观道明学堂,瞻仰陈列于校內的周恩来塑像,参观百年校史陈列馆,组织部分师生前往蔡店乡姚家山新四军第五师纪念馆参观学习,组织部分学生赴木兰山红军洞、木兰山革命文物展馆开展“学党史,寻访红色印迹,我的青春正当红”研学活动,让红色文化、红色记忆和红色基因在学生的心中传承。通过耳闻目睹,使学生感受仁人志士的爱国情怀,领悟革命先烈的奉献精神。

作品征集,体会校友的革命意志。学校不定期开展红色小作品征集活动,让学生写英雄、念英雄;广泛征集红色励志格言,经筛选后统一制作成班级标牌,悬挂在各班教室门口。学生的其他优秀作品则收入校刊《风景这边独好》中,这些作品是学生学习校友革命事迹后的心得,是学生心灵的一次洗礼。

学校还聘请黄陂区作家协会主席杜有源来校为师生讲解吴光浩烈士及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转战木兰山前后的历史故事,抚今追昔,学生深刻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烈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不忘来时路,方知向何行”!

徒步行走,再现英雄的豪情壮志。学校组织部分师生沿着当年参加黄麻起义的英雄徒步登山的路线,开展徒步登木兰山活动——这个名为“木兰山登山节”的活动,是学校传承红色文化的传统项目。2018年10月,学校师生组成“红军方阵”参加了第十届木兰山登山节,两百多名身着红军军装的三中师生,列队整齐,步伐一致,“一、二、三”的口号声回荡在木兰山的上空,师生借攀登木兰山之际,重温革命先烈那段悲壮之旅。

百年老校,百年风华。黄陂三中深厚的人文底蕴,是蔡以忱烈士成长的精神土壤。而蔡以忱烈士在大革命时期的丰功伟绩,特别是他当选第一届中共中央监察委员和积极组织群众成功打响秋收起义第一枪的壮举,是母校的骄傲,也是激励母校学子在新时期不断向前的精神动力。

特色亮点

以登山活动为载体,传承红色基因

学校把红色传统文化教育融入黄陂区木兰山登山节活动,把红色传统文化教育与缅怀革命先烈相结合,在登山中坚定理想信念,在“走”中传承红色基因。

每年10月,学校都会组织部分学生开展木兰山登山节活动。2018年10月,学校师生组成“红军方阵”参加了第十届木兰山登山节,两百多身着红军军装的三中师生,列队整齐,步伐一致,“一、二、三”的口号声回荡在木兰山的上空,师生借攀登木兰山之际,重温革命先烈那段英雄之旅。这些活动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武汉区的主流媒体进行全程报道。2020年,学校入选武汉市红色教育资源图谱。

责任编辑/黎修彦

猜你喜欢

木兰校友红色
我和虎“木兰”的酸甜苦辣
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
红色在哪里?
《红色系列之一》、《红色系列之二》
香港服装学院专场发布
校友资源开发管理智慧系统初探
追忆红色浪漫
“互联网+”校友资源开发探索思考
我和虎“木兰”的酸甜苦辣
《木兰诗》考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