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初心忆峥嵘岁月 红色校史承行知精神
2021-12-16何虎甘露
何虎 甘露
学校印象
宜昌市西陵区学院街小学
宜昌市西陵区学院街小学前身为创办于1905年的“模范学堂”。1927年正式建校,当时的校名为“宜昌县立第二小学”。1937年更名为“宜昌县立学院街小学”,新中国成立后多次更名,于1976年恢复“学院街小学”旧称。学校提出以“行知文化”为统领、以“求真博爱,知行合一”为指导思想,致力于实现“让每个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的教育愿景,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健康体魄、高雅情操、扎实知识、国际视野的学生。学校是宜昌市首批教育现代化先进学校,连续5年在全国少年儿童“双有”(心中有祖国、心中有他人)主题教育活动中被评为全国“双有”先进集体。
红色印记
在土地革命时期与抗战时期,学院街小学是中共鄂西特委的秘密联络站。1927年建校后,首任校长郭新柔便以学校为秘密据点开展革命工作,积极发展党员,壮大党组织力量。抗战时期,在时任校长、中共地下党员张一之的带领下,全校师生毅然投身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为宜昌地区的抗战史写下灿烂一页。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积极开展拥军优属工作,努力办好少年军校,在追求“凸显国防教育特色,打造教育现代化品牌学校”发展目标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宜昌市西陵区学院街小学走过近百年沧桑岁月,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与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如今,学校正以“继承革命传统,弘扬行知精神,塑造时代新人”为目标,挖掘宝贵校史资源、立足新的历史方位探索知行合一的新内涵,努力“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守住学校的“根”和“魂”,开创学校美好未来。
挖掘红色校史。校史是一所学校智慧的结晶与情感的升华,是学校文化积累的重要载体与文化创新的重要依据。校史馆不仅是学校的教学空间,它更继承了学校的人文传统与精神血脉,承载着师生对学校发展历程的价值认同,为师生成长提供精神力量。学校发动全体师生搜集整理校史,开会商讨建设方案,走进档案馆,访问老校友,历时两年建成凸显学校办学特色的“行知馆”、展现学校发展轨迹的“薪火廊”、承载学校红色历史的“一之馆”。每学期,各班组织学生参观校史馆;每年开学季,全校学生齐上“校史第一课”;每逢重大节日与纪念日,学校以校史馆为重要活动场所,开展德育活动。此外,学校还专门邀请老校友以座谈会的形式,为学生带来生动深刻的校史教育;编写《我爱我的祖国》校本教材,结合红色校史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学生积极踊跃地加入解说员队伍,深入学习校史,精彩讲述校史,强化自身荣誉感与使命感,赓续学校的红色精神血脉。
传承行知精神。学院街小学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的忠实践行者。抗战期间,时任校长张一之积极推行抗战教育,将“国难教育”纳入学校课程,号召全校师生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在张一之的邀请下,许多爱国人士来到学校进行抗战动员演讲,这其中包括陶行知。在校内,师生高唱《救国军歌》《枪口对外齐步向前》等抗日歌曲,学院街小学校歌《争取胜利》便诞生于这一时期,由校长张一之作词,学校音乐教师、中共地下党员瞿维作曲。学校成立教师剧团与儿童剧团,他们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扎根城镇乡野,以戏剧歌咏的形式宣传抗日,唤醒民众的爱国热情。新中国成立后,学校长期坚持开展拥军优属工作,从二年级到五年级,班班都有优抚对象,周周都有工作计划。几十年来,数万名师生参与到优抚工作中来,受优抚的军烈属、老红军和荣誉军人达数千人次,中央级、省级媒体多次报道学校拥军优属工作的优秀事迹与先进经验,学校先后6次被国家民政部、解放军总政治部授予“双拥先进单位”殊荣。学校大力推行雷锋志愿体验与十好习惯养成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红色研学旅行。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学生举行祭奠仪式,缅怀革命先烈,将红色精神内化于心;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学生一起重温那段气壮山河、可歌可泣的全民族抗战史,坚定勿忘国耻、发愤图强的信念。
强抓党建队建。学校力抓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与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学校打造“我心中的好老师”党建沙龙、“亮身份、做承诺”党员示范岗,开展“校园五星”评选活动、“学院之春”教师节活动、“聆听花开的声音”师徒结对活动,树立红色典范,锤炼教育仁心,激励全体教师争当“四有”好老师。每月一次的“学院讲坛”,每周一期的“学院故事”微信公众号展播,唤醒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与敬畏感。优秀党员教师成为全体教师学习的榜样,他们的先进事迹成为滋养教师心灵的源泉。近年来,学校开展“红色寻访”社会实践活动,组织教师前往革命历史遗迹、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公墓等接受红色教育,从革命先烈的光辉事迹中汲取精神养分,点燃育人激情。学校以丰富的主题党日活动,提升党建工作的实效性。由党员教师带头,学校全体教师积极下沉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抚恤慰问贫困学生,开办“家长课堂”。今年,在学校正式实施统一的课后托管之前,已有党员教师主动为放学较早的低年级学生提供义务托管服务。为进一步加强少先队文化建设,学校开展“童心向党”系列少先队活动,带领学生认识党旗、学习党史、诵读校史、传唱校歌,走进红色基地,扎根红色沃土;鼓励学生从小听党话,立志跟党走,争做“学院好少年”。
“这里是活泼的园地,这里是抗战的基体。我们师生努力吧:向着那微明的朝曦。加紧锻炼,努力学习,用钢铁的拳头,用澄洁的心地,朝着民族解放的大道,去争取最后的胜利!”从抗战烽火中走来的老校歌传唱至今,在雄浑的歌声中,一代代学院街小学师生自觉发扬行知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在那个硝烟四起、战火纷飞的年代,学校师生毅然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在波澜壮阔的全民族抗战史中,用心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今天,全校师生怀揣着同样厚重的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力求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特色亮点
少年军校:办好国防教育,打造德育品牌
1991年,学院街小学成立宜昌市首家少年军校。它以爱国主义精神和国防意识培养为核心,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引导学生以军人为榜样,通过军训、军事游戏等特色体验活动实现寓教于乐,着力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增强学生组织纪律性,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的“五自”(自学、自律、自理、自护、自强)能力。
少年军校发挥部队的阵地教育作用,举办军事夏令营,把军营作为提升学生道德素养的德育基地,以实施“六个一”工程为抓手,以“橄榄之星”为综合评价体系,将国防教育根植于每一位学生心中。学校以创新少年军校活动为重点,打造特色德育品牌,将“橄榄少年”评价与校本课程建设、校史研究探秘、拥军优属工作、雷锋志愿体验、十好习惯养成等有机地融为一体,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为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发挥重要作用。
少年军校已走过30年光辉历程,5000多名少先队员在这里得到充分锻炼与培养。1994年,学院街小学少年军校被全国少工委和中国少年军校总校命名为“全国少年军校示范校”。2008年,少年军校创作并演出的舞台情景诗歌《校园橄榄绿》在宜昌市第八届红领巾艺术节中获得金奖。2010年12月,学校承担的“少年軍校的创新与发展研究”课题接受国家级评估并获结题。2013年4月,学校被列入宜昌市国防教育基地名单。2018年8月,学校被教育部评为全国中小学国防教育示范学校。
责任编辑/王秉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