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互动研究

2021-12-16王宝智

科教新报 2021年45期
关键词:太多太多诚信价值观

王宝智

“仁”是孔子一贯的主张,也是他所提倡的价值观中最核心的部分。他认为,这种价值观的本质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作为核心价值观的本质,是借助传统文化的发生机制,通过价值观的自我建构,进而影响他人与社会:先正自己,再正他人;先成自己,再成他人。在个人品格得到修炼之后,知识分子就要面向社会实践,他在社会改造中能否取得成功的标准,是他是否已经具备了作为一个“人”的标准,即人对社会的索取与付出基本成正比,和谐共处,“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一叵敬之。”先向社会作出正向的贡献是获得社会尊重的前提,所以人际关系强调的是宽和处世,一个人懂得尊崇他的内心世界,他的率性就会在家庭伦理中得到体现,从而也一定能在社会改造中彰显它的魅力。因为,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大家庭,而家庭就是一个小社会,在权力、秩序、等级甚至是基本的价值追求上,这两者之间是没有什么本质分别的,因此传统的知识分子相信,一个重视家庭伦理(“孝”)的人,走向社会也—定会是成功的,而即便是有所挫折,它的这种价值观也一定会最终为他赢得社会的尊重和回报。

诚信是中国古代最朴素的契约精神,不管是和谐人际关系的构造、政府权威的树立、还是商业贸易的繁荣,都离不开“信”这一核心观念。首先是说话做事不可以存在欺瞒之心,要遵守对他人的承诺,“信而有言”,只有讲信用,才能树立起话语权。诚信是古人立身做事的根本原则,比如孔子曾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论语·为政》),他认为,人的信用如同车的輗、軏,没有这两个要件,车就不能开动。诚信是人们事业成功的前提,“人不信实,诸事不成”(《吕氏春秋·贵信》)。诚信也是执政合法性与确立政治认同的基础,所谓“王者体信,而万国以安;诸侯秉信,而境内以和”(《傅子·义信》),这也是现代法治思想的朴素表达,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只有统治者守法,做到赏善罚恶,言出必行,令行禁止,人民才会真正地遵纪守法。由此可见,“信”是一切道德与文化传统的根基所在。

中国历史上有太多太多关于诚信的名言,比如老子“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第八十一章》);荀子的“耻不信”(《荀子·非二十子》);孟子的“诚者,天之道”(《孟子·离娄上》);刘安的“人先信而后求能”(《淮南子·说林训》);程子的“诚则信”(《河南程式遗书·卷二十五》);朱子的“诚于家则孝友,诚于国则忠良”(《朱子语类·卷六十四》)等等。也有太多太多关于诚信的典故,比如“曾子杀猪”“徙木立信”“韩信守信”。这些名言与典故的产生与传播,一方面验证了中国古代人对核心价值观与内心良知、底线的恪守,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从文化到价值观的提炼与表达,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文化也许会表现出它“普罗透斯”似的面庞,但是核心价值观及其所蕴含的时代精神却亘古不变。信在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地位使得历代的读书人与统治者都将它奉为民族精神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指导性规范;作为个人而言,只有倡导契约精神,才能在社会上立足,才能为社会认同;作为统治者而言,只有不断地强化、宣导它的功用,使之以封建纲常的形式居于社会道德的主导地位,才能激发民众的国家认同与政治认同;而从文化的层面来看,将崇尚明礼诚信内化为我们民族的一种精神特质,既是文化传统的精髓所在,也是提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过程。

猜你喜欢

太多太多诚信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企业不诚信怎么办?
致母亲
新中国同龄人
欠父亲的太多太多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分手的温柔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照片之争,诚信之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