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要命的“包教包会”

2021-12-16严晴晴

大学生 2021年12期
关键词:教程考研错误

严晴晴

在网上冲浪时,我时常会看到这样的提问:“如何在三个月内提高考研成绩?”“如何在一个月内提高考研成绩?”甚至有“如何在考研前两小时提高考研成绩?”这些问题经常让我感到啼笑皆非。

在学习各种技能或者完成工作方面,我一直都是一个踏实苦干的“苦行僧”。我自认为不够聪明伶俐,无法学得又快又好,所以我习惯给一项任务留有充足的完成时间,很少把大量的工作堆积到截止日期的前几天一并完成。因此,大三下学期一次“快速学习”的经历,让我吃尽了苦头。

错上加错

在2020年前半年的疫情居家期間,课程有条不紊地在线上展开。我有一门《空气动力学》的专业必修课,老师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给我们布置了几项作业:用FLUENT软件(一款计算流体力学软件)来分析计算圆柱绕流、二维与三维的机翼附近的流场,以及一个自定义命题。

之前我从未接触过FLUENT软件,所以在收到作业后,立即就在网站上翻找相关教程。我看到有一个标有“包教包会”并且销量较高的教程,没多加思索就买下了。当时的我并不知道,下了这个单,就为后续的学习埋下了祸患——因为我买的是一套极度精简版本的教学视频。

其实教程的时间并不短,总时长约有60小时,共140多个视频,并且软件的每个功能模块都有所涉及,似乎该有的都有了。当时我便以为,看完视频就能把FLUENT软件掌握个七七八八,由此误判了学会它所需的时间。

我的错误不仅于此,更“致命”的是,我还错用了学习方法。

由于我从未学习过FLUENT这类数值计算软件,只能参照过去学习建模软件的经验。建模软件非常容易上手,只需要按照教程“照葫芦画瓢”就能学会,我便用了同样的方法来学习FLUENT。但其实,在使用计算类软件时,需要根据不同问题灵活地选择设置,选择不同的求解器和物理问题(包括物理模型、材料属性、域属性等),用不同的途径计算出的结果完全不同。

当时的我还不知道,想要科学正确地运用FLUENT软件,对背后基础知识的要求很高,而教学视频过于精简,只是示范了几个问题的解法,并没有把软件操作界面背后的原理讲清楚。视频里老师运用的解法,也仅仅适用于求解视频里的问题。要解决我作业中的几个问题,需要我通过自己的判断,选出相对应合适的解法和参数,我却未多加思考,直接照搬了视频里的解法。

由于作业被我人为简化了不少,我的进度飞快。仅仅用了半个学期,我就用软件算完了四个作业,写完了报告,还精心制作了汇报用的PPT。一直到临近期末,我都从未怀疑过自己的做法有什么问题,直到汇报的那一天,“悲剧”发生了。

“悲剧”上演

学号是1号的我是第一个汇报的。我开启了线上会议的共享屏幕,在公屏上展示出我提前打开了的PPT。然而,才刚讲了三页,讲到我采用的求解设置时,就被老师叫停了。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我的错误所在——对问题用错了解法。打个比方,就像用化学符号去解答英语问题,可能会得到一个结果,但结果必然是一堆乱码,毫无价值。对不可压缩流动的问题,我使用了可压缩流的边界条件;要使用湍流方程模型的,我使用了低精度的差值方法……

“不同的工程师用同一个软件都会算出不同的结果,因为求解过程不同。有误差很正常,但正确的结果应该是差不多的,而你的过程是完全不对的……”老师的话一边宽慰着我,一边打击着我:“你的云图处理得很清晰,报告写得很完整,还加了动画,但这些对于错误的结果来说没有任何意义。”

面对老师这样的评价,我毫无心理准备。一直以来,我都认为自己是严格按照教程步骤执行的,得到的结果也是严谨的,不应该出现错误啊!我愣住了——所幸上网课不用露脸,不然我的表情一定难以描述。针对我出现的错误,老师讲了近10分钟,但我正处于难以置信的恍惚状态,仅仅听进去了几句。之后,同学们挨个完成了汇报,我又隐隐约约听出了一些我和他们的差别,再仔细一想,这才从固有思维中跳出,恍然大悟了过来。

事实上,在流体仿真方面,看完了教程的我依旧是个初学者,居然以为得出结果就算大功告成了,完全没用上可以判断求解结果是否有误的专业知识。此前,我还觉得作业简单,得知别的同学进度一直都没我快时,甚至还有些自得,没想到“小丑”竟是我自己!

我终于发现了原因,也意识到我几乎要把全部的工作都推倒重来,顿时感到欲哭无泪。万幸的是,由于同学们的作业或多或少都存在问题,老师同意多给我们一些宽裕时间;不幸的是,宽裕时间只有一周,而我的任务量巨大。

电脑的算力是有限的,纠正之前错误的计算,大约要耗费半个学期的时间。我的一个台式电脑和一个笔记本电脑,根本不能在短短一周内算完。没办法,我只好发动我的亲戚朋友们,远程借用他们的电脑来日夜不停地帮我计算。每天夜里我都需要定好几个闹钟,让电脑在算完一个问题后赶紧算下一个。报告和PPT也要补做,又多又紧的任务量让我爆发出惊人的潜力。那段时间的我仿佛长出了四个大脑和八只手,思维以我平时难以想象的高效率、高强度和专注力活跃着。终于,在最后的截止时间前,我憔悴地交上了我大改后的课程作业。

“翻车”的真相

在这次惊心动魄的“抢救”后,我休息了一段时间,并进行了深深地反思。除去教程的问题,我还总结出三个造成我狼狈境地的原因:一是我只看了一家教程,没有在资源平台再搜索一下,导致思维十分局限;二是我在后半个学期里,没有再为这门课的作业安排检查纠错的时间;三是疫情居家导致我与同学们交流变少,无法在探讨中及时发现问题。

我几乎没有拖延的习惯,但我依然遭遇了“翻车”。所幸我的错误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了良师的指正,若是我毫无察觉,将来在实际项目中犯错,就会造成严重后果。在此也给正在学习类似软件的同学提个醒,不要重蹈我的覆辙。

被保研成为一名研究生后,我不再只停留在“我会用软件”的技术层面,而是从“我知道原理”的理论层面重新学习了FLUENT软件。与此同时,我还在不断地练习,寻找最适合某一问题的前处理和求解过程。我相信,只有身经百战,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工程师,而目前我才刚刚入门。

最近我看到了豆瓣上“马上学会小组”的一篇文章,文中谈到,如今有超过10万人在这个小组中思考如何“技能速成”。但我认为,“马上”和“学会”本身就存在着矛盾,是不可兼得的。需要承认的是,几分钟学会某项技能或是几句话读完某本书,这类的快速学习经验有它的可取之处。初学者把最浅显的知识快速过一遍,就能大概掌握20%,可以帮助克服学习中的畏难心理。但这类经验不适合经常使用,否则就容易使人丧失深入思考的能力;也不适合精学者,因为在只掌握表层知识的情况下,任何工作都是无法深入开展的。

在被迫经历了一遍大脑与精神的“极速飞车”后,我更加坚定了“学习需要踏实苦干”的想法。知识需要时间来慢慢消化吸收,工作需要经过反复打磨才能趋于完善,学习是无法速成的。

责任编辑:曹晓晨

猜你喜欢

教程考研错误
考研,我是怎么坚持过来的
考研,我是怎么坚持过来的
挽碧制作教程
工作十二年后,我才去考研
《阅读教程》三、四册修辞格分析
《错误》:怎一个“美”字了得
考研不易,更要好好珍惜
可爱的错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