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明斌:考古似正在成为显学

2021-12-16谢雨馨

大学生 2021年12期
关键词:上海大学考古学考古

谢雨馨

李明斌上海大学博物馆馆长

问:您认为三星堆文明是个怎样的文明?

答:首先是地球文明,绝对不是天外来客。(笑)在整个欧亚大陆,四川盆地的地理位置相对居中,三星堆的文物被证实既有来自良渚的、长江中游的,还有黄河流域的青铜器和玉器,同时还有来自西亚的一些文化元素,比如权杖和黄金面具的使用。对人像的使用在中原文明里面极其罕见,中原文明更多是通过礼器来表达一种礼制。

古人对于远处文明的向往,交流和互鉴,超乎我们的想象。中原的青铜器、良渚的玉琮,我们熟悉的都是这样的东西,突然出现一个金面具和金权杖,大家会印象特别深。

这对我们客观认识三星堆文明丰富多元的构成是不利的。但也不能说大家有什么偏好,因为大家毕竟不熟悉考古学一些新的材料和研究方法。其实三星堆文明是特别重要的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桥梁,或者是一个重要的中转。

问:您曾说,希望建立起长江头和长江尾的联系,这个目标有没有达到?

答:现在已经初步实现。而且后续我们学校将和四川省开展全方位的合作,不仅仅是基于文博。上海的科技力量,跟四川的一些发展领域结合起来,就能够聚集两方的优势资源和力量。

问:这次三星堆的发掘对上海大学的考古学会有怎样的影响?

答:这是一個比较重要的契机。因为三星堆遗址本身具有世界级影响力,上海大学能够参与这么一个特别重大的考古工作,确实对上大考古学科的建设极有帮助。

2021级的上大考古学本科的学生,还有这一次关注三星堆发掘的机会,再慢慢地走进这个专业,非常好。我很羡慕他们。我们上学那个时候没有遇见如此重大的考古,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也没有这么强大的传播体系,更没有考古现场直播。

问:您当初为什么选择了川大考古专业?

答:我是受到一位非常有名的考古学家和文学家童恩正教授的影响。童老师是四川大学历史系的教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考古学界走出国门的第一人。他的一些小说,文笔非常精彩,一本叫《古峡迷雾》,一本叫《珊瑚岛上的死光》。《古峡迷雾》是基于考古发现改编的,类似于穿越小说,写得非常引人入胜。《珊瑚岛上的死光》是基于一种激光技术的发现写的小说,而且被拍成电影了。在上高中的时候我就看了这些小说、电影,觉得考古这么好玩,那个时候我什么都不知道,很好奇,就报考了考古。现在看来,学考古是我最正确的选择。

问:现在的考古专业和您在川大那会儿相比有什么变化?

答:变化最大的就是女生越来越多。我1987年考的四川大学,当时我们那个班20个同学,只有5朵金花。现在女生确实学习太厉害了,其他专业我不太清楚,但是考古专业本来应该是男生居多的一个专业,但现在女生也特别多,几乎占了三分之二,甚至四分之三。

第二个是,现在大家对考古学的认知和了解,还有对一些科技手段的应用,远远超过我们上学的时代。考古学虽然归在人文大学科,但是要借用的自然科技手段,包括年代的测定,还有古人饮食成分的测定,还有材料的产地,等等。

第三点就是,现在考古学的社会影响力,远远超过30多年前。那时候觉得考古是一个特别冷僻的专业,现在大家都比较关注。这可能跟整个的社会发展阶段有关。

这三点给我印象特别深,尤其是第三点,现在我们慢慢好像变成一个“显学”一样。但这也给考古学家带来很大压力。因为考古学是一个长线学科,很多研究会持续相当长时间,不会在短期内就有大的成果。

三星堆1929年第一次被发现,至今有92年的发现史了,但是还有很多问题没弄明白。这既是考古的困惑,也是考古的乐趣。永远有很多未知的问题在提醒我们,还有需要我们去解决、去思考的。

问:您对上大的考古专业有什么期许吗?

答:希望上海大学相关专业的学生们毕业以后:第一,可以找到他们非常心仪的工作。第二,希望在中国,甚至在国际上的相关研究领域,有我们上大学生的声音。

我很羡慕他们,他们那么年轻,早早就有国际视野,外语也棒,假以时日,他们的成就一定不少。

责任编辑:朴添勤

猜你喜欢

上海大学考古学考古
“何以广州”的考古学观察
十大考古发现
考古出乎意料的几件事
认知与传承:东西方考古学理论差异比较——以新考古学为例
三星堆考古解谜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辽代圹墓的考古学初步观察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考古学是知识创新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