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制服:传统文化、艺术与奥林匹克精神统一
2021-12-16贺阳
2020年5月,北京服装学院收到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正式对外发布的2022年北京冬奥会与冬残奥会制服装备视觉外观设计征集邀请,组建了以校领导为组长的工作指导小组和刘元风等多名教授组成的专家指导组,组织服装艺术与工程学院、服饰艺术与工程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等多个单位的专业教师与高年级研究生进行设计并投稿。经多次评审,北京服装学院教师团队的三套设计方案进入五强,贺阳教授的设计被选定为最终方案。
发布会现场,贺阳教授解答关于制服设计的问题
2022年北京冬奥会制服分为三种,分别是工作人员服装、技术官员服装与志愿者服装。冬奥会制服在满足区分人群、保暖抗寒等特定功能需求的同时,也是冬奥会形象景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冬奥会制服以整体的形象与气质传达奥运工作者与参与者的精神风貌,是一道流动的风景线。
寄情山水和谐共生
2022年北京冬奥会制服设计视觉来源于中国传统山水画与冬奥会核心图形中的“赛区山形”,体现了冬奥会赛时的自然景观与中国山水画的美学特征。自宋代以来,水墨山水成为中国艺术与人文精神的体现。中国山水画是对祖国壮丽山河与美好的自然景观的再现,也是中国人文精神的典型象征。水墨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基础,具有深邃而博大的精神承载能力,又有无限寄托志向的空间。将水墨艺术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运用于冬奥制服,蕴含了浓墨淡彩、至繁至简的文化精髓和独特意境。寄情山水,象征着君子人格的高洁品质,是中国人民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观和价值观的体现。
工作人员和技术官员的制服,以不同的山水位置和颜色变化来区分,庄重、大气;志愿者服装既有山水的图形,也放大了核心图形中的长城元素,对角线的动态构图,形成持续流动、跳跃、进取向上的视觉意象。长城是人类历史的宝贵遗产,更是中华民族智慧与力量的象征,具有连绵不断、坚忍不拔的意象,中外文化在北京冬奥会融合、交流,长城能唤起亿万中国人心灵深处的精神共鸣,也被全世界所认同和钦佩。
色彩系统连接双奥
根据设计要求,制服使用北京冬奥会核心图形中的“赛区山形”作为主要视觉元素。相似的图形不同的颜色,是制服区分不同身份人群、又保证视觉同一性的基本手段。
三种制服上衣上的灰色水墨意象,源自北京冬奥色彩中的“长城灰”。
工作人员和技术官员制服中的“霞光红”取自北京冬季初升的太阳与霞光,是温暖与希望的象征,体现了奥运工作人员和技术官员的工作热情与奉献精神。黑白灰与红相配色,有北京冬季白雪冰封中点缀柿红色的色彩意向,美好、吉祥。黑与红也曾是中国古代祭祀天地的服制色彩,是最高等级的礼仪色彩,表达了中国作为衣冠大国所具有的礼仪与文明。
志愿者制服中的“天霁蓝”,是中国传统陶瓷珍品霁蓝釉的颜色,发色沉稳、具有宝石般光泽。蓝色是冰雪运动的色彩,活泼生动,特别适合志愿者服装。
“瑞雪白”是三种制服的调和色,象征着在白雪覆盖下的世界纯净高洁。“瑞雪兆丰年”的吉语,也契合北京冬奥会的举办时间——春节。
“长城灰”“霞光红”“天霁蓝”“瑞雪白”,这几个色彩都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色彩系统延展而来,体现了北京奥运遗产的连续性与价值,这种兼具奥运遗产与中国文化精神的色彩,连接了北京夏奥与冬奥,体现双奥之城的风采。
限制之中寻求创新
冬奥制服设计首先要传达举办国的文化特征并与往届制服有所区别。同时要考虑时尚与功能兼具。既要保证视觉元素在制服上得到完美体现,每个人穿着都能大方得体,也要让制服具有独特性,醒目、易识别,避免淹没在色彩繁杂的环境之中。
就设计而言,冬奥制服是典型的命题设计,根据特定的主题要求,构成制服的要素:款式、色彩、材质、纹样、工艺等,都有特定的要求与选择的范围:款式和面料要有基本的功能性;材质和工艺要保证具有轻便、保暖的功能;纹样与色彩必须使用北京2022冬奥会核心图形与标准色彩,确保制服与北京冬奥会整体形象景观保持一致性。这既意味着难度,也意味着更明确的方向性,因此,在限制中创新与突破,是冬奥制服的特殊使命。
在工艺方面,制服图形的设计充分考虑到保持图形的完整性与穿着功能有效性之间的平衡,在稳重与动感中取得平衡是制服设计的关键。版型的设计兼顾功能性与时尚性,满足不同體型特征人群的穿着需要的同时,追求更加美观。制服的图案制作,采用图案定位设计,能保证设计的完美和独特,同时也减少了生产加工的难度。另外,裤子和上衣下摆色彩一致,在视觉上形成腿部拉长的完美效果,起到修饰和美化人体的比例的作用。
冬奥制服作为重大国家形象设计项目,涉及各方需求,又有极高的政治要求。参与制服设计是专业实践,也是学习精进的过程。对于设计师来说坚持是最重要的素质。坚持专业性,把握政策方向,在平衡各方需求的过程中追求完美,保持文化自信,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与奥林匹克精神完满统一在具体的制服设计实践之中,这就是中国设计师的使命与责任。
责任编辑:朴添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