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金融发展研究综述

2021-12-16冯雷鸣杨晓意秦洪军吴志强

理论与现代化 2021年4期
关键词:倡议国际化一带

冯雷鸣 杨晓意 秦洪军 吴志强

摘要:以中国学术网络出版总库(CNKI)数据库中“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为文献来源,检索2014—2020年基于“一带一路”视角下中国金融发展研究的学术论文。通过进行文献计量与知识图谱分析,从发文年度、核心作者、文章被引次数、基金资助论文数量等多个角度可以看出,国内学者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对于中国金融发展研究的成果显著,为后续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与此同时,在研究视角、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上,国内学者仍需不断拓展研究领域,强化微观内容分析,注重研究方法的规范性,以提升“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金融发展研究的整体水平。

关键字:“一带一路”;金融研究;文献计量;知识图谱

中图分类号:F832.0;G35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21)04-0094-15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面向世界提出的重大构想,旨在对“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资源禀赋进行有效运用,促进经济互补,携手共建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当今世界一股“逆全球化”思潮正暗流涌动,但全球化的历史趋势不可阻挡。“一带一路”倡议作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都将是我国对外经济合作的顶层框架。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投资、商贸交往、文化合作等活动迅速开展,金融需求凸显。与此同时,如何借助“一带一路”建设,加速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完善多边货币结算体系、提升中国金融行业国际竞争力、防范化解外来金融风险及发展绿色金融等问题,日益成为研究的主题与热点。

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为文献来源,梳理“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我国学界关于“一带一路”中国金融发展研究的进展情况。出版物检索选择“期刊”,操作时间为2021年3月3日,第一检索主题为“一带一路”,第二检索主题为“金融”,文献来源类别为“CSSCI”,文献來源年限为“2014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根据上述条件,共计检索到1025篇文献。经整理,剔除会议信息、新闻报道、书评等非学术论文,学术性论文共计982篇。在此基础上,通过文献统计的方法,对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金融发展研究的学术论文进行整理,根据发表年度、刊物分布、作者分布、研究领域、被索引情况等进行统计分类;再运用Citespace软件,从高频关键词、聚类图谱与时区图谱三个视角,对检索文献进行知识图谱分析;最后根据文献统计与知识图谱分析结构,对热点问题进行了回顾与展望。

一、“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金融发展研究的文献统计

(一)文献数量的年度分布与变化

通过对“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2014—2020年的相关文献进行整理,最终获取相关学术论文982篇,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论文数量分布年度来看,在2014—2020年间,关于“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金融发展研究的学术论文数量,2014年仅为3篇,2014年后论文数量逐年上升,2017年论文数量为215篇,达到近七年期刊发表数量最高值。“一带一路”倡议于2013年正式提出,2014年对于“一带一路”的相关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论文较少;2015年我国完成对“一带一路”建设的顶层规划设计并成立了专项小组,有关“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金融发展的研究论文开始陆续呈现;2016年“一带一路”倡议进入全面落实阶段,我国学者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开展中国金融发展领域的学术研究;2017年第一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顺利召开,“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金融发展研究得到极大完善;2018年相关研究论文数量虽然有所减少,但研究内容逐步深入,研究领域更加细化;2019年与2020年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相关规划、协定的完成及签署,对“一带一路”建设的研究再次呈现出热度回潮的态势,研究数量增多,如图1所示。

(二)文献核心作者与核心机构分布

经过对982篇文献的统计,作者总数共计1773位,其中20位作者的发表文献数为3篇及以上,视为该领域研究的核心作者,具体如表2所示。

另外,为了反映研究者之间相互协作的程度,笔者统计了合作度与合作率两个指标,具体情况如表3所示。

根据上表数据可以发现,除去样本较少的2014年外,2015—2020年的合作度与合作率整体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由此可见,近年来“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金融发展研究领域内,学者们的合作意识正在不断加强。

为进一步厘清“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金融发展研究的核心主体,在核心作者统计的基础上,对于研究机构的数量分布进行了分析。在2014—2020年期间,核心研究机构及其研究论文数量如表4所示。

通过表4我们发现,在2014—2020年期间,“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金融发展研究的核心研究机构以高校为主,在全部20个核心研究机构中,高校共计15所,涉及中国人民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吉林大学、南开大学等。与核心作者分布相一致,中国人民大学是“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金融发展领域研究的代表性机构,研究主题涉及人民币国际化、金融互联互通及绿色金融等问题。

(三)文献的期刊分布

通过对2014—2020年所有论文的统计分析,我们发现国内发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金融发展研究学术论文的CSSCI期刊达到208种,其中发表相关论文最多的期刊为《中国金融》,该期刊发表本领域学术论文共计62篇;其次为《国际贸易》《国际经济合作》《经济纵横》和《中国流通经济》;发表5篇及以上相关学术论文的期刊共计12种,合计发表学术论文总数268篇,占全部论文数的27.29%,具体情况如表5所示。

(四)高被引文献分布

高被引论文是某一领域的研究核心。通过分析高被引论文,可以更加高效地了解该领域研究热点,有助于构建框架与梳理层次。截至2020年12月31日,982篇论文共被引用6997次,篇均引用数为7.13次,其中涉及“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金融发展研究主题的高被引文献如表6所示。

从这些高被引文献可以看出,“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金融发展研究范围较为广泛,国内学者就诸多金融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研究,如区域金融互联互动、“一带一路”的金融支持、人民币国际化等。

(五)文献中基金资助论文的数量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金融发展研究文献中基金资助论文的数量,是评价该学科整体科研水平的重要指标。随着研究“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金融发展研究的论文发表数量逐年增长,基金资助的论文规模也逐渐扩大。据统计,基金资助论文总数为420篇,其中国家级基金资助论文共309篇,包括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236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73篇。部分基金课题名称如:“新常态下‘一带一路建设新兴开发性金融机构支持研究”“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研究”“外部冲击和结构性转换下的中高速增长和中高端发展研究”等。

二、“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金融发展研究的知识图谱

(一)高频关键词分析

通过Citespace软件统计词频,剔除重复的主题词,筛选出有效关键词后,获得“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金融发展研究前20位的高频关键词如表7所示。这些关键词概括了“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金融发展研究的诸多热点,其中对外直接投资、人民币国际化、金融支持、金融合作、绿色金融等,受到学者的关注最多。

(二)聚类图谱分析

通过Citespace文献分析工具,使用最小生成树算法构建了“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金融发展研究的知识图谱,如图2所示。

通过知识图谱可以看出,在2014—2020年期间,“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金融发展研究以“一带一路”主题词为核心,周围聚集多个重点议题,如对外直接投资、人民币国际化、金融合作、银行业等。学术研究向多个方向延展呈树状分散,且分散效果较好,说明该领域的研究层次丰富、结构完整。同时各主要议题之间有较为清晰的连接,说明“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中国金融发展研究网络化情况较好。

(三)时区图谱分析

时区图谱是一种侧重从时间维度上表示知识演进的图谱,可以清晰展示文献的更新和相互影响。为了体现2014—2020年期间“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金融发展研究论文的研究进程,使用Citespace生成时区图谱,如图3所示。

从时间维度上梳理可以发现,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2014年学者响应国家“走出去”的号召,主要研究议题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2015年主要研究议题为国家开发银行、风险防范、金融机构制度改革;2016年主要研究议题为宏观审慎管理、金融服务、对外开放、国家跨境支付系统;2017年主要研究议题为货币制度、不发达国家、金融风险;2018年热点研究议题为制度创新、贸易便利化;2019年随着中国在世界政治、经济舞台上的影响力进一步增强,我国学者主要研究议题为东道国、制度质量、世界经济形势、金融包容性,关注对象为我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所担任的角色和施展的力量;2020年我国学者的主要议题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挑战下的金融开放、融资约束、债务陷阱等。时区图谱中议题的演进方向,表明在国家倡议引导下,“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金融发展研究不断深入,议题延伸方向与国家倡议和世界经济格局紧密结合。

三、“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金融发展研究的文献回顾与展望

(一)“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金融发展研究的文献回顾

通过对982篇学术论文进行文献统计与知识图谱分析,可以发现2014—2020年,国内关于“一带一路”建设金融发展方面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一带一路”与人民币国际化、“一带一路”与中国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一带一路”与绿色金融发展、“一带一路”与亚投行建设、“一带一路”与“丝路基金”完善等5个方面。

1.“一带一路”建设与人民币国际化

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人民币国际化抓住了历史机遇,取得了重要进展,如2015年10月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一期正式上线运行;2016年10月1日人民币正式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成为我国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重要里程碑;2017年3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了扩展货币范围的“官方外汇储备货币构成”(COFER)报告,首次单独列出人民币外汇储备等。与实践发展相对应,国内学者针对“一带一路”建设与人民币国际化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

(1)“一带一路”建设与人民币国际化协同共赢

王文、刘英通过列举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直接投资、跨境收支占本外币跨境收支的比重、签署双边本币互换协议的数量等数据说明,“一带一路”建设加速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并且提出“一带一路”与人民币国际化相辅相成关系的观点[1]。王娟娟则加入了境外机构持有额度的数据,对比人民币的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试点地区数量,来体现“一带一路”建设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推动作用[2]。 巴曙松、叶聃认为,包括中国香港、中国台湾、英国伦敦,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在内的“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城市和国家的离岸人民币中心的快速发展,为人民币在海外的流通,提供了丰富的人民币计价资产,投资者使用意愿的增强,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机遇[3]。李晓、李俊久提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发债种类和规模不断扩大,如德国的“歌德债”、法国的“凯旋債”等,促进了人民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际化程度[4]。

(2)“一带一路”倡议下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因素

林乐芬等通过实证研究表明,影响人民币国际化的因素主要有经济规模、货币惯性、投资因素、人民币币值、贸易因素、政策性金融等,其中影响因素最大的是经济规模[5]。李超认为,人民币国际化的阻碍主要在于外部风险与自身能力建设滞后,其中外部风险中的首要风险是地缘政治[6]。王喆、张明提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民币计价、储备功能发展滞后于结算功能,加上国家经济发达程度、金融体系和金融开放程度的差异较大,不利于为人民币国际化形成良好的外部环境[7]。涂永红认为,美元面临的“特里芬难题”导致国际货币体系十分脆弱,同样会对人民币国际化产生负面影响,增加人民币国际化的成本[8]。曲凤杰认为,海外资本存量有限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阻碍[9]。

(3)“一带一路”倡议下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优化

涂永红、吴雨微认为,通过发挥作为国际系统性重要银行的我国四大国有银行的优势,夯实人民币国际化的市场基础[10]。李俊久认为,人民币国际化从本质上看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中国需要在生产、贸易和金融领域大幅度提升国际竞争优势,来抵抗美元长期霸权地位对人民币国际化崛起的阻挠[11]。孟刚则通过四大世界主要国际货币的国际化过程研究,指出人民币国际化的关键在于尽快与沿线国家的央行建立合作关系,使其参与到以人民币为核心的货币体系中来,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12]。

2.“一带一路”建设与中国金融机构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作为承载资金流通的桥梁,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为沿线国家投资提供了信贷支持,跨境人民币结算大幅度增加。与此同时,保险业作为管理风险的特殊行业,能够为“一带一路”跨境合作提供全面的风险保障,减轻我国企业“走出去”的后顾之忧,为加快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但银行业与保险业迎来巨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开始面临着更多不确定的风险。因此,国内学者对“一带一路”建设与商业银行和保险业风险防范,进行了针对性研究。

(1)“一带一路”建设与中国商业银行风险及其防范

孙晓杰、丁建臣研究发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际利率降低会增加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严格的市场准入监管会导致银行的风险累积[13]。邓子梁、原晓惠发现,中资银行等新兴国际化银行会因为缺乏海外经验而面临较大的合规风险[14]。为此,修丕师认为,我国银行业应通过金融产品创新,并改变对保护制度的依赖以化解风险[15]。蒋志刚强调金融机构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建议我国商业银行应加强与亚洲开发银行、欧洲复兴银行等国际知名金融机构间的合作,实现多渠道融资合作,降低风险[16]。

(2)“一带一路”建设与中国保险业风险及其防范

陈春萍、罗龙林研究发现,由于“一带一路”项目的险种结构单一,保险业应对各种复杂风险挑战的难度会加大[17]。陈文辉认为,我国提供海外保险服务的机构数量不足,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我国保险业整体抗风险性较差[18]。袁成、郭杰运用锡尔系数进行测量发现,由于经济环境、宗教信仰、地理位置等因素的不同,地区间保险风险差异较大[19]。为此, 竺彩华建议,推动保险机构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局布点,通过提供更好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深化双边金融服务[20]。杨建垒、马琳认为,对于经济风险程度不同的地区,要推出差异化的创新型保险产品[21]。

3.“一带一路”建设与绿色金融发展

绿色金融是指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高效利用所提供的金融服务。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推进,沿线国家基础设施投资与项目建设,必然会对气候与环境产生影响。因此,“一带一路”倡议下的绿色金融研究日益重要。

(1)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必要性

马骏认为,绿色金融是我国推进“一带一路”倡议过程中,维护大国形象的必然选择[22]。陈健、龚晓莺认为,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很多国家处于生态脆弱地带,因而发展绿色金融已经成为沿线国家共同的利益诉求与期盼[23]。王文提出,经济的 “绿色化”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发展绿色金融,对支持国内绿色产业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24]。

(2)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挑战与完善路径

陈健、龚晓莺分析发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增加了实施绿色金融的成本[23]。王遥等研究发现,激励措施不足、绿色技术欠缺、投资风险较大,则是制约沿线国家绿色金融发展的主要障碍[25]。为此,李玫、丁辉提出,绿色金融体系的构建要从国家战略部署出发,坚持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26]。张伟伟等提出,可以通过现有的多边与双边合作机制,构建绿色金融政策协调机制与风险防范机制[27]。

4.“一带一路”建设与亚投行建设

在国家主席习近平的倡议下,2015年12月25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简称“亚投行”)成立。这是首个由中国倡议主导成立的国际金融机构,旨在支持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亚洲区域的互联互通及经济一体化。

王达提出,亚投行的建设应以开放的姿态,提高亚投行创始成员国来源的广泛性,特别是邀请区域外的发达国家参与筹建,从而扩大实际可利用资金规模,最大程度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提供金融支持[28]。刘洋、刘谦认为,亚投行为解决亚洲各发展中国家的资金问题提供了政策平台,这将会引起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的热潮,进一步扩展人民币的使用范围[29]。胡海峰、武鹏认为,亚投行是实现“一带一路”目标的重要手段,它的成立将加快推进中国融入国际社会,同时不仅促进了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的转变,还将储蓄有效地转化为投资,形成了完整连贯的融资链[30]。刘国斌通过“一带一路”与亚投行的互动关系分析发现,亚投行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投融资平台,可以有效解决沿线国家资源错配的問题,形成高效的投融资链条,创造更多投资渠道及项目[31]。

5.“一带一路”建设与“丝路基金”完善

“丝路基金”定位为中长期开发性投资基金,通过股权、债权、贷款、基金等多元化投融资方式,遵循对接、效率、合作、开放四项原则,为“一带一路”建设和双边、多边互联互通提供投融资支持。

杨丽花等基于博弈论的视角,分析“丝路基金”、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同“一带一路”建设的关系表明,“丝路基金”在支持PPP项目吸引国内投资者的同时,也能吸引国外投资者到本国投资,这无形中也拓宽了本国的发展领域,降低了PPP的融资成本[32]。刘一贺认为,“丝路基金”等机构的设立,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33]。但由于“丝路基金”成立时间尚短,在自身战略定位、业务布局、体系规范等方面还需要经历一段时间探索和积累的过程。因此,“丝路基金”在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会使我国宏观经济面临新的挑战,导致我国承担国家层面的信用违约风险的敞口增大。为此,陈镜宇、邢成基于对国家信用风险的分析,指出我国在不断完善“丝路基金”的同时,要加强信用风险的识别与管理[34]。王娟等则通过建立神经网络模型分析“丝路基金”协同创新机制,提出“丝路基金”要构建国家间的合作,发挥“丝路基金”的激励作用,并采用多元化的投资方式来应对诸多挑战[35]。

(二)“一带一路”建设与中国金融发展研究评价

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正式提出,到2015年丝路愿景文件的发布,到2016年海上丝绸之路金融高峰论坛的举行,再到2017年“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的顺利开展,国内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研究探索,不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关“一带一路”中国金融发展的研究成果也愈加丰硕。纵观整个领域,从发文年度、核心作者、文章被引次数、基金资助论文数量等多个角度,可以看出“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金融发展的研究成果显著,为后续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同时,该领域在研究视角、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方面,仍存在改进的空间。

1.以共商共建共享的战略视角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金融合作研究

“一带一路”倡议由中国提出,学者们大多从中国视角出发,研究我国如何把握发展契机,结合经济金融多领域问题进行研究。这些研究有助于我国企业、政府更好结合国内外发展形势,借助国家战略加快金融发展步伐。但是作为研究整体,我国学者比较忽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形势的研究,也忽视了“一带一路”作为一个发展平台,其核心思想是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为全球治理提供新思路,解决当今世界经济发展难题的研究。根据文献统计与文献计量显示,在引用排名前100位的文献中,关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金融发展战略对接问题的研究,所占篇数极少。对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研究应当引起学者们的更多关注,因为沿线国家内部的政治经济环境,将影响着“一带一路”倡议能否顺利推进。因此,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经济和金融的大变革以及大分化,我国学者需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方案,进一步加强对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情研究,将当地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战略、金融体系与中国金融业的发展紧密相连,合作推进普惠型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借助“一带一路”倡议平台惠及沿线国家。

2.以微观主体的经营创新深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金融发展研究

对现有文献的研究发现,国内学者总体研究内容分布较为全面,涵盖了“一带一路”金融领域中的主要方面,如人民币国际化等。从具体研究内容来看,国内学者既有从宏观层面提出构建“一带一路”倡议下金融发展的战略路径,也有从微观层面强调金融行业如何加强监管、如何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服务保障,以及相應的金融风险防范。但纵观全部内容,我国学者关于“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金融发展的研究,大多仍处在宏观分析阶段。据统计显示,在引用率排名前30位的高被引文献中,仅有张志坚[36]、罗煜等[37]关注具体的微观金融问题,其他作者大多从宏观角度分析“一带一路”建设对我国经济金融的影响及应对。因此,我国学者需要重点关注“一带一路”建设中产生的具体问题,加强从微观角度切实解决金融建设的难题,如以“丝路基金”、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亚投行等金融机构的经营创新,研究如何通过构建完善的微观金融主体,深化中国与沿线国家金融合作。

3.以研究方法的科学性规范“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金融研究范式

在研究方法上,针对“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金融发展问题,国内多数学者采用基本形式的定性分析,仅有部分学者进行实证分析。根据笔者统计,在引用率排名前50位的高被引文献中,仅有5篇采取的是实证量化研究,分别探讨制度质量、国际金融机构、国家风险、PPP项目的成效与融资结构等问题。由此可见我国“一带一路”倡议下的金融研究,需要加强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与规范性,建立定性与定量并重的研究方法体系,充分借鉴主流金融学的研究范式,拓宽计量经济研究工具在该领域研究中的运用层面,以提升研究成果的有效程度。

(三)“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金融发展研究的思路调整与策略选择

通过对2014—2020年“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金融发展研究的系统分析,优化现有研究应从以下4个方面突出研究重点。

1.持续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下人民币国际化研究

首先,要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作为人民币国际化研究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努力为“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求提供理论支撑与现实依据;其次,要积极挖掘亚投行等机构的国际价值,研究如何更好地借助亚投行等金融平台,积极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优先使用人民币进行投融资,提升人民币国际化的货币地位;最后,正确认识和把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深化国内与国际市场互通,探讨如何通过不断深化利率与汇率改革,提升金融机构的自主定价能力,建设成熟而稳定的国内金融市场,为人民币国际化奠定重要基础。

2.创新“一带一路”倡议下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研究

首先,加强微观主体风险管理行为研究,以金融产品创新为突破口,创新跨境业务与产品,转变发展方式,挖掘新的增长点,探究如何防范金融机构产品同质化带来的风险;其次,加强金融监管研究,为监管部门建立全口径的跨境交易监管系统、全面监控跨境金融业务提供理论支撑;最后,加强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金融信息等方面的协调与沟通机制研究,探究如何通过互联互通等手段创新跨境交易模式,联合设立信息共享机制,整合多方资源,共享数据,提升信息透明度,降低风险,制定适合每个国家的差异化政策。

3.深化“一带一路”倡议下绿色金融改革研究

首先,应深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中国之间的多边绿色合作机制研究,提升金融机构为环境和社会履行责任的担当能力;其次,应深化私人部门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绿色投融资的成本收益研究;最后,应深化金融机构深度参与低碳能源建设的约束条件研究。

4.完善“一带一路”倡议下金融合作平台研究

首先,加强对亚投行等“一带一路”倡议下多边融资机构的合作机制研究,以促进私人部门资金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从而深化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金融合作;其次,加强对亚投行等“一带一路”倡议下金融合作机构的典型案例研究,以重点工程案例为依托,推广并复制成熟的合作模式;最后,加强对亚投行等“一带一路”倡议下金融合作机构的风险管理机制,进一步探究如何构建并完善信用评估体系,降低交易风险,提升私人投资的动力。

参考文献:

[1]王文,刘英. “一带一路”完善国际治理体系[J]. 东北亚论坛,2015,(6).

[2]王娟娟. 虚实结合加速人民币在“一带一路”区域的国际化进程[J].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

[3]巴曙松,叶聃.“一带一路”战略下人民币海外循环机制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

[4]李晓,李俊久.“一带一路”与中国地缘政治经济战略的重构[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5,(10).

[5]林乐芬,王少楠.“一带一路”进程中人民币国际化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16,(2).

[6]李超. “一带一路”视阈下人民币国际化的运作与实施[J].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8,(11).

[7]王喆,张明.“一带一路”中的人民币国际化:进展、问题与可行路径[J].中国流通经济,2020,(1).

[8]涂永红.人民币国际化是防范金融风险的一项制度保障——从人民币国际化的由来谈起[J].理论视野,2018,(9).

[9]曲凤杰.构建“一带一路”框架下的人民币国际化路线图[J].国际贸易,2017,(8).

[10]涂永红,吴雨微.人民币国际化亟需增强金融推动力[J].理论视野,2017,(8).

[11]李俊久.“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人民币国际化:国际公共物品的视角[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

[12]孟刚.“一带一路”建设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思考[J].上海金融,2017,(10).

[13]孙晓杰,丁建臣. “一带一路”国家银行监管对银行风险的影响——基于面板数据动态 GMM 方法的实证检验[J]. 国际经贸探索,2018,(8).

[14]邓子梁,原晓惠. 制度距离对银行海外经营效率的影响:基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外资银行的实证分析[J]. 中国软科学,2018,(4).

[15]修丕师.“一带一路”倡议与商业银行风险累积——基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经验研究[J]. 南京审计大学学报,2017,(6).

[16]蒋志刚.“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金融支持主导作用[J].国际经济合作,2014,(9).

[17]陈春萍,罗龙林.“一带一路”与保险业发展[J].中国金融,2017,(9).

[18]陈文辉.保险助力“一带一路”发展[J].中国金融,2017,(9).

[19]袁成,郭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保险市场发展差异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8,(2).

[20]竺彩华.深化周边经贸合作:意义、问题与对策[J].国际贸易,2019,(7).

[21]杨建垒,马琳.“一带一路”的保险保障[J].中国金融,2016,(21).

[22]马骏.论构建中国绿色金融体系[J].金融论坛,2015,(5).

[23]陈健,龚晓莺.绿色经济:内涵、特征、困境与突破——基于“一带一路”战略视角[J].青海社会科学,2017,(5).

[24]王文.绿色金融与“一带一路”的绿色化[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9,(4).

[25]王遥,范高雁,夏晗玮.绿色金融支持“一带一路”建设与发展的路径研究[J].环境保护,2017,(12).

[26]李玫,丁辉.“一带一路”框架下的绿色金融体系构建研究[J].环境保护,2016,(19).

[27]张伟伟,李天琦,高锦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绿色金融合作机制构建研究[J].经济纵横,2019,(3).

[28]王達.亚投行的中国考量与世界意义[J].东北亚论坛,2015,24(3).

[29]刘洋,刘谦.国际货币的经验及“一带一路”、亚投行的设立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启示[J]. 湖北社会科学,2015,(5).

[30]胡海峰,武鹏.亚投行金融助力“一带一路”:战略关系、挑战与策略选择[J].人文杂志,2016,(1).

[31]刘国斌.论亚投行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金融支撑作用[J].东北亚论坛,2016,(2).

[32]杨丽花,等.丝路基金、PPP与“一带一路”建设——基于博弈论的视角[J].亚太经济,2016,(2).

[33]刘一贺.“一带一路”倡议与人民币国际化的新思路[J].财贸经济,2018,(5).

[34]陈镜宇,邢成.“一带一路”战略下我国宏观经济的稳定途径——基于资本流动的视角[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

[35]王娟,等.丝路基金与“一带一路”协同创新机制研究[J].兰州学刊,2016,(9).

[36]张志坚.我国融资租赁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山东社会科学,2015,(3).

[37]罗煜,王芳,陈熙.制度质量和国际金融机构如何影响PPP项目的成效——基于“一带一路”46国经验数据的研究[J].金融研究,2017,(4).

猜你喜欢

倡议国际化一带
强本拓新的研究成果反哺本科教学与国际化人才培养
倡议书的写法
Happy Afternoon Tea
活动预告
谈民办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之路
“一带一路”:大美友邦
重庆在“一带一路”中的地理位置
重庆与“一带一路”的缘分
欧盟提出保护生物多样性新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