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议习作教学预设的误区

2021-12-16冯建兴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21年8期
关键词:探险恐龙预设

冯建兴

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是相辅相成的两个重要环节,离开预设,生成就无从谈起;没有生成,预设也就失去了意义。可以说,课堂就是在预设中生成、发展,在生成中拓展、升华的。

但是,在小学习作教学中,由于一部分教师简单机械地解读课堂生成,对预设与生成的认知偏颇,致使在习作教学中出现形式化、碎片化、绝对化的倾向,严重制约着习作教学质量的提升。具体表现为:

一、预设太广,生成无效

习作是集听、说、读、写为一体的综合性练习,有很强的延续性和广阔的拓展空间。一节习作课的预设应有所侧重,切忌面面俱到,因为任何一个高明的语文教师都不可能在40分钟的课堂上成功地完成一次习作训练的全部内容。而在一些公开课上,许多教师为体现教学的完整性,在一节习作课上安排了看、说、读、写、议、改等内容,为了达成教师预定的教学目标,学生们只好疲于奔命地应付教师,从而导致学生在习作时,连“真相”都未弄清,就被点名“提审”;刚让个别学生“坦白”了一番,又被引入“写道”;仅略施“文笔”,又被截住去“张扬”;正当兴味盎然之时,一下子又被赶进修改“胡同”。整个学习过程形如“习作修炼速成班”,不用说是学生,就连教师也未必能达到如此炉火纯青的境界。其生成效果如何呢?笔者听了这样的习作课后曾私下与学生交谈,学生坦言:“这次习作具体要写什么都不太清楚,就赶着忙着地写,仅仅是为了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试问:这样的习作训练有何意义呢?

二、预设太死,生成单一

笔者听一位农村教师在教学《飞向蓝天的恐龙》(统编语文四年级下册)一文时,让学生“用对比的方法写出事物的不同特点”来完成一次小练笔。这原本是一次及时、有效的课后小练笔,但由于课文中仅就恐龙作了介绍,教师在课堂上也只对“飞向蓝天的恐龙”进行了简单的讲解,而对学生生活中常接触到的许多有趣的事物特点及变化避而不谈。结果,因恐龙距离现在年代较远,而且农村学生课外阅读量较少,对恐龙的认识知之甚少,仅仅依靠教材上的内容与教师的简单介绍,是不能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更不能把远古生物推到至高无上的位置。当学生交流自己的习作时,所写内容大同小异,大部分学生的习作都是对远古生物特点进行非理性的描述,缺乏研究依据。这样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只会误导学生,降低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三、预设太高,生成无望

“神奇的探险之旅”是统编语文第十册第六单元的一次习作练习,对于小学生来说,本篇习作有一定的难度,教师的指导和要求非常关键,直接决定着学生习作的生成度。有的教师要求学生在习作时所写的探险经历必须是自己真实的亲身经历,而忽略了教材的要求是“编”一个惊险的探险故事。结果是尽管教师多番讲解,几经举例,但学生写出的习作却没有一篇符合教师的要求,因为学生自己的探险经历往往空洞乏味,缺乏“神奇之感”。究其原因,就在于教师习作的预设目标过高,农村小学生怎么可能会把自己平淡的生活写出神奇之感呢?

四、预设单一,生成平淡

一些教师在长期的习作教学中形成了一套“雷打不动”的习作教学模式,即先讲习作要求和提供习作范例,接着学生动笔写草稿,然后同桌学生相互修改,最后誊写上交给老师,整个教学过程千篇一律。学生写去写来也没什么改变,习作时字词仍旧贫乏,错字依然照错,种种毛病仍然“涛声依旧”。这样的习作教学,学生根本谈不上会出现思维的灵动,闪出点睛之笔迹。其实,教学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过程,处处蕴含着矛盾和冲突,其中生成与预设之间的平衡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课堂生成伴随着预设而产生,生成离不开预设;预设,是为了更好地生成。生成,是教学追求的一种境界;预设,是实现生成的必要途径,二者缺一不可。预设与生成和谐相生,课堂教学才会高潮迭起,异彩纷呈。

因此,在习作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对习作做好充分的预设,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如学生会怎样想?怎样说?怎样写?教师又该如何启发、引导学生?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在习作教学时多创设一些独特情景,多估計一些可能发生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预设,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能面对教学中突如其来的“冲击”,从容不迫地获得预想不到的精彩。

猜你喜欢

探险恐龙预设
一场关于书的探险
去探险
一课三磨:浅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论德语网络新闻标题中的预设触发语
一道中考试题解答的预设与生成
恐龙笨笨
恐龙跑的快吗?
跟踪导练(四)6
恐龙大逃亡
第十二章 再见,恐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