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新思路

2021-12-16朱永江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21年8期
关键词:家乡法治道德

朱永江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具有较强的开放性与实践性。教师在教学时,要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组织素材,科学地整合教学资源,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规范学生的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有效地达成道德与法治课立德树人的目标。

一、联系生活,激发情感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特别是在关于家庭的主题教学中,学生拥有丰富鲜活的生活经验,能给教学活动提供充足的素材,学生参与学习交流的积极性较高。如教学《家庭的记忆》(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一课时,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理解“家”字的含义,了解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及相应的称谓;接着,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采用综艺节目中抽题回答的形式开展活动,活动的主题是有关于家庭中的“搬家”“生病”“生日”“成就”“旅游”等事件,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学生抽到相应的主题后都能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从而做到以家庭的重要事件唤起学生的回忆,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父母長辈的养育之恩,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热爱家庭的情感及对家的归属感油然而生。

二、注重探究,规范行为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有些栏目是引领学生去观察、操作、探究,体现出鲜明的探究意识。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营造与学习主题相关的情景,引领学生去探究要学习的新知识和要解决的新问题。如在教学《低碳生活每一天》(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一课时,教师可以从美丽的度假海岛可能会被不断上升的海水淹没为题,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感知全球气候正在变暖;接着,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查找资料,在交流互动中认识到北极熊、企鹅的家园越来越小,洪涝、干旱、龙卷风、沙尘暴等自然灾害正在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环境。然后再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去探究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让学生发现全球气候变暖与温室气体有关。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生活,让学生进一步明白道理,规范自己的行为,真正做到减少碳的排放,积极参与环保活动。

三、结合案例,换位思考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一些主题内容是通过案例展示的。如《健康看电视》(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一文根据学生爱看电视的实际编写了相关内容。教师在教学时,可以结合案例采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组织学生再现案例的情景,在角色扮演中让学生换位思考,站在家长的角度去看问题、去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让学生在生动的情景中,在“父母”和“孩子”在面对面的讨论中,在观点的“碰撞”与心灵在沟通中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把“电视抢走我们太多的时间”“眼睛的抗议书”等内容有机地渗透在解决问题的协商过程中,教育学生学会健康地看电视。

四、明确任务,突出主体

在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以任务为主线组织教学活动,通过设计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任务,鼓励学生带着任务去思考去探索去实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在提高认识的同时规范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教学《我爱家乡山和水》(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一课时,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家乡是我们生活的地方,然后引导学生以“家乡文化使者”的身份向人们介绍家乡的美景和特色。同时,让学生思考:作为家乡的小主人,怎样能让家乡更美好?由于这个活动是以任务驱动让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进入活动,学生在任务的驱使下,课前采用观察、调查、访问等方法查找资料,并通过拍摄照片或视频来记录家乡的景观特色,展示家乡的美,找寻家乡的故事,接着又在教学中以“家乡文化使者”的身份介绍自己的家乡,有具体翔实的资料呈现,还有真切的情感抒发,不但体现出自主性学习的效果,还让学生在学习交流中分享了成功的快乐,受到了热爱家乡的教育。

猜你喜欢

家乡法治道德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跟踪导练(五)(2)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道德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道德
夏天的家乡
家乡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