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教育在语文学科的共融共育
2021-12-16李晓蕾李雪菲
李晓蕾 李雪菲
一、知作者
师:有这么一个人,他被梁启超称为“亘古男儿一放翁”。他被朱自清赞誉为“过去的诗人里,也许只有他才配称为爱国诗人”。你们知道这个人是谁吗?
生:陆游。
师:这是爱国诗人陆游的资料,谁来为我们读一读(出示陆游资料,指名让学生读)。
师: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南宋大诗人陆游的爱国名篇——《示儿》一起走进第四单元,一个洋溢着爱国情怀的诗文单元。
二、解詩题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师:请大家打开课本,自读古诗,注意读正确、读流利。(学生自由读课文)
师:谁来读一读课文。(指名让学生读课文,然后教师评价)你不仅读准了字音,还读出了古诗的节奏,真不错。
2.借助注释,理解诗题
师:“示儿”是什么意思?读懂诗歌的题目有助于我们理解诗歌的内容,从“示儿”这个题目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生:“示儿”是给儿子看。从诗题中,我知道《示儿》这首诗是陆游临终前写给他的儿子看的。
师:临终前写给儿子的,也就相当于我们今天的遗嘱(遗言)。《示儿》就是陆游写给儿子的遗嘱,这也是陆游的绝笔之作。
3.合作学习,了解大意
师:此诗何意?请同学们借助注释和同桌说一说。(学生与同桌交流说诗意)
三、悟诗情
1.抓诗眼,理解诗句“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师:一个人临终前在自己儿女面前一般会说些什么?
生1:会跟儿女交代自己的财产分配。
生2:会让儿女保重身体、好好生活。
师:陆游的遗言有何不同?
生3:陆游明明知道人死了什么事都放下了,但是唯一放不下的是国家还没有统一。
生4:很多人临死前放不下的是家人,而陆游心里惦念的是国家。
师:是啊,这样的情怀超越个人生死、家庭悲欢,是民族之情、家国之爱。
师:诗中哪一个字能体现陆游此时的心情?
生5:悲。
师:陆游究竟为何而悲呢?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段视频资料(出示北宋灭亡、南宋偏安视频资料)。
师:了解了北宋灭亡、南宋一再退让的历史,你可知道陆游为何“悲”?也许你可以借助这些词来说一说。(出示语文园地“日积月累”中的词语:多事之秋 兵荒马乱 流离失所 生灵涂炭 家破人亡 哀鸿遍野 民不聊生 内忧外患)
生6:陆游悲的是这样的多事之秋,到处是兵荒马乱、家破人亡。
生7:陆游悲的是这战乱后,到处是流离失所的人民;悲的是举国上下到处是哀鸿遍野、民不聊生。
师:这仅仅只是悲吗?
生8:不是,还有愤怒。对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一味贪图享乐,内压外和的愤怒。
2.拓诗句,感悟作者一生爱国的情怀
师:据资料记载,南宋建立初期,南宋朝廷面临北方政权强大的军事压力,以岳飞和陆游为代表的主战派遭到了不同程度的迫害。有的和陆游一样被罢官,有的甚至遭受迫害病死他乡,被打压的诸多主战派人士从此一蹶不振,对朝廷之事不再问津。而陆游动摇了吗?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陆游不同时期的爱国诗句,师生配合读):
师:20岁,陆游立下了这样的志向——(生齐):“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师:48岁,陆游从军边关,他高唱——(生齐):“飞霜掠面寒压指,一寸赤心惟报国。”
师:52岁,陆游因为主战而被罢官,大病不起,他仍然惦念——(生齐):“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师:68岁,陆游终日缠绵病榻,他魂牵梦绕的依然是——(生齐):“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师:在弥留之际,他饱含热泪地这样示儿——(生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师:从这组诗句中你读懂了什么?
生1:陆游年轻的时候就立志报国,怀着一片赤子之心从军边关,即使被罢官,终日缠绵病榻,他依然不忘祖国的统一。
生2:陆游渴望祖国统一整整持续了65年,他一生爱国,对收复祖国失地的志愿至死不改、矢志不渝。
3.结合资料,理解诗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师:正是因为有了这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所以陆游在弥留之际依然期盼“王师北定中原日”。(出示课文注释和南北宋图片资料指导学生理解“王师北定中原日”的意思)
师:谁来说说“王师北定中原日”是什么意思?
生1:“王师北定中原日”的意思就是“南宋的军队北上平定中原的日子”。
师:这是陆游朝思暮想的日子,但临终前都没见到,所以临死前陆游拉着儿子的手,郑重地交代:“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从这一句诗句中你感受到什么?
生2:我感受到陆游对祖国统一深深的期盼,同时他又对收复失地很有信心。
4.学法迁移,体会对王师之盼
师:陆游对王师的期盼,不仅仅于此,让我们到他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中去看一看。(出示《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学习资料单及学习要求,学生在学习小组交流后汇报)
生1:这首诗是陆游在秋天的一天快要天亮的时候写的,是他感觉到凉意之后有感而发。
生2:黄河是多么的长,华山是多么的高,可它们不再属于祖国,这河山越是壮丽,陆游心中就越是悲凉。
生3:陆游对王师北定中原的盼不是一次两次,而是一年又一年。
5.情境对话,体会临终之愿
师:望了一年又一年,陆游临终前奄奄一息地躺在病床上,悲愤地想着——
生1:他悲愤地想着:“人民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了,这些当政者还在贪图享乐,他们什么时候才会醒悟?”
生2:他悲愤地想着:“这些昏庸的当政者什么时候才能北上收复失地,让老百姓们脱离苦海呀?”
……
师:此时此刻,假如你就是站在旁边的陆游的儿子,你会如何劝慰乃翁呢?
生3:父亲啊,你放心吧,终有一日我南宋的军队,一定会北上收复失地,让祖国统一,让人民安居乐业。
生4:父亲啊,你就放心吧,我们一定不负父亲的嘱托,一定会出军,收复失地。
……
师:陆游期盼地想着——
生5:孩儿们,我南宋大军终有一日定能收复失地,待祖国统一之日,你们一定要在家祭时把这好消息告诉我。
师:《示儿》仅仅是写给他的儿子的吗?陆游的《示儿》还叮嘱……
生1:还叮嘱其他的士兵。
生2:还告诉那些贪图享乐、不思收复失地的当政者。
生3:还叮嘱我们今天的每一个人。
四、品诗韵
师:一个民族的凝聚力,既可能来自国家的繁荣,也可能源于国家的苦难。正是因为苦难中有像陆游这样的爱国志士,才有了我们现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中国。今日读《示儿》之诗,愿我中华儿女皆铭记于心。(音乐响起,师引读:示儿,宋,陆游……)
五、激热情
师:历史的车轮仍在前进,兴国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在我少年!2020年,我们经历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也正是这场疫情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力量”“中国速度”“中国精神”之所在。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少年儿童,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生1:我为我的祖国而骄傲,我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而自豪。作为小学生,我们不能像最美逆行者一样冲锋陷阵,但我们可以用自律来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严格遵守国家的防疫要求,关键时刻不给国家和人民添乱。
生2: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祖国站在了人民的最前方。火神山、雷神山的飞速建造;钟南山爷爷、李兰娟院士及千万个逆行者的冲锋陷阵,为全国人民的生命保驾护航。我们要刻苦学习,努力奋斗,做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争取早日报效祖国。
师:有国才有家。同学们,愿你们奋发图强,用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吧!
评析:
语文课堂是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小学语文课程的根本任务之一,“文道统一”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在教学中,李晓蕾老师以《示兒》教学为载体,在语文教学中有机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把爱国主义教育与语文知识的学习有机结合。李晓蕾老师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意、品读诗韵的学习活动中,深刻、透彻地理解了陆游临死前祈盼祖国山河统一、民族团结的爱国情怀,使陆游的光辉形象显得丰满与高大。
1.树立维护祖国统一的决心
在教学中,教师通过视频资料再现了“北宋灭亡、南宋偏安”的历史背景,用一个个鲜活的场景把学生带到那个战乱后人民流离失所、生灵涂炭、山河破碎、国破家亡的历史时空中,引导学生理解人民渴望祖国统一的伟大夙愿。《示儿》是陆游临终前的绝笔诗,教师紧紧抓住诗中的“空”与“悲”用常人和陆游的做法作对比引导学生来理解作者对收复失地、实现祖国统一的伟大志愿。作为一名副其实的爱国诗人,陆游一生写了九千多首诗词,其中的大部分诗词都包含着同样的爱国情怀。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拓展阅读陆游从20岁到85岁写的一部分爱国诗句,让学生理解陆游年少时“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英勇志向及受贬后“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家国情怀……并通过让学生自学《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进一步体会陆游一生的爱国情怀,感受作者的爱国之志。
2.体会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
“死去元知万事空”凸显出陆游是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但悲不见九州同”表达了陆游临死前彻心彻骨的悲壮之情和对当时统治者苟且偏安的遗憾与愤慨。北宋灭亡,南宋初立,面对北方游牧民族政权的强大军事压力,南宋统治集团的大多数人选择苟且偏安,“主战派”人士倍受打压。许多被罢官的“主战派”人士,大多采取了消极避世的态度,他们不问世事,终老林泉。而陆游则是其中的另类。哪怕是“僵卧孤村”仍然“不自哀”,他还想着“为国戍轮台”,表达了陆游“只要有万分之一的希望,就要全力以赴”的坚强意志品格。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像陆游这样的仁人志士数不胜数。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民族之魂。尤其在近代历史中,中华民族饱受磨难,却依然在民族之魂的感召之下用人心铸成“万里长城”,推翻一切罪恶的旧势力,建立起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政权,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翻开了崭新的一页。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模拟情景对话,让学生深刻体会到陆游内心深处坚定的爱国之情,体会到:人人爱国,国必永存!
3.让薪火相传的爱国家风绽放
文化传承是人类社会得以延续的内在动力,薪火相传的良好家风是社会肌体健康的保障。在《示儿》一诗中,一个“告”字既是作者对祖国统一报以坚定的信心,又是对子孙后辈的勉励和鞭策,这无疑是一个强而有力的动员令,更是一篇威力无比的号召书。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说话“望了一年又一年,陆游奄奄一息地躺在病床上,悲愤地想着……”“假如你就是站在旁边的陆游的儿子,你会如何劝慰乃翁呢?”让学生在想象说话中深深地体会到作者临死前看不到祖国统一也要把这份责任寄托于子孙后代的情怀,让爱国之情代代相传的美德之花绽放光彩。
4.引导身体力行的爱国行动
“有国才有家。”战火纷飞的叙利亚难民、国内满目疮痍的阿富汗难民,他们对这句话的感受一定是刻骨铭心的。“有了大的国,才有小的家。”这样通俗的歌词,却凝聚着全体中华儿女齐心协力、共圆中国梦的宏大志向。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联系实际,引导学生以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表达出了“国”在自己心中的至尊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