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改新教材背景下的高中语文诗歌情境教学探析

2021-12-16厦门市第二外国语学校梁宇玲

家长 2021年15期
关键词:语境诗歌情境

□厦门市第二外国语学校 梁宇玲

一、新教材对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新要求

新高考方案的“3+1+2”模式对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到:“增强形象思维能力,获得对语言和文学形象的直觉体验;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自己对现实生活和文学形象的感受与理解。”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关注学生对文本的直觉体验,教学者可以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在具体的情境中完成学习任务。另外,部编版新教材围绕语文核心素养,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以学习任务为中心,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和运用语言,在引导学生参与和实践的过程中提升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

二、情境教学的概念及意义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实践活动情境主要包括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和学科认知情境。”王宁先生指出:“所谓‘情境’,指的是课堂教学内容涉及的语境。所谓‘真实’,指这种语境对学生而言是真实的,是其在学习和生活中能够遇到的,能引起他们联想,启发他们思考,从而在这个思考过程中获得需要的方法,积累必要的资源,丰富语言文字运用的经验。我们把这个真实情境概括为:从所思所想出发,以能思能想启迪,向应思应想前进。”教师在课堂上用语言、教具、多媒体等多种手段综合创设的、能够激发学生联想和想象的、形成对具体可感的生活场景的认知、加深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的方法可称为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诗歌情境教学的具体实施策略

(一)把握诗歌的情景语境和历史文化语境

张开在《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语文科考试内容改革实施路径》中提到:“学生能在积极主动的阅读中,感受、想象、评价作品呈现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在领悟作品表达的感情、思想和观念的基础上,充分调动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进行审美鉴赏和审美评价。”这就要求学生了解诗人作诗时的情景、语境及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历史文化语境等,才能将其与现代生活积累的经验相联系。

阅读诗歌要定位诗歌的情景语境。个人语境类诗歌偏重用描摹意象、叙写事情来抒发个人情感态度。例如杜甫《登高》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广阔的登高望远的大环境,抒发的是诗人个体的悲愁之情。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把握作者借助的意象,描摹诗歌的意境,深入去感受环境氛围;还要知人论世,了解抒情主体的身份、阅历、境况,就《登高》而言,如果不理解杜甫晚年“漂泊西南天地间”的沦落遭遇就很难感受作者要表达的“八大悲愁”。此外,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明确诗作涉及的具体事件,如“乌台诗案”,关注作诗的时间(秋天)、地点(高处)、场合等。

交际语境类诗歌多是题画诗、酬赠诗、唱和诗,主要通过诗人与他人的交往来表达对对方的情感或者诗人本身的情感意图,教师在教学中应向学生明确抒情主体与交际对象间的身份、关系;明确双方的阅历、境况、心态等;明确诗作涉及的具体事件以及其中关联的时间、地点、场合。以《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为例,教师应引导学生首先明确抒情主题与交际对象间的身份:作者王勃在长安赠别将到四川做官的杜少府。教师应提醒学生把自己置身在那个离别、宦游的情景语境中,了解两个人在经历了人生的重重磨难之后,离乡背井的悲凉心境。

(二)以学习任务为核心创设教学情境

在创设教学情境时,教师要把握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充分利用语文教学资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语文内容。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学习任务要表述清晰、具有可操作性;要层层递进,内容充实;要突出真实情境下的语文自主实践活动;要围绕教学目标,突出人文主题。

例如,在教授《声声慢》时,我们可以这样设置本课的学习任务:1.结合课外书、互联网,在课外阅读《李清照集校注》,了解李清照的生平经历,概括不同时期的诗词风格。2.找出你认为用得最好的字或词,说说它的妙处,试看能不能换成其他的字词。3.找出词中意象,结合课外积累的诗句,说说意象有什么象征含义?4.总结李清照“愁”的原因,并联系生活实际,比如与好友家人的离别,考试失利,成长的烦恼等,把你的“愁”用意象表现出来。通过以上学习任务,学生可以自主拓展获取语文教学资源的途径,了解诗人曾经与夫君甜蜜恩爱的情景;了解诗人对金石文物的热爱;了解她孤苦漂泊、感情受挫的南下生活。教师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将更容易调动学生情感。在此基础上,教师可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模拟生活的真实情境,让他们在体验日常情绪中与李清照情感相通,在学习任务中加强情景模拟,创设具体实用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调动学生的主观感受能力,进而突出人文培养的主题。

(三)通过群文阅读增创教学情境

所谓的群文阅读就是师生在规定的议题和表达情感中,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几篇文章来进行阅读,得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再进行相互交流,得出统一的看法和观点。在词歌教学中,一篇诗词的篇幅往往不大,让学生在只言片语中感受诗歌的情境是一件困难的事。教师需要拓展学生的阅读知识面,围绕课文主题整合合适的文章或片段,进一步补充教学。通过群文阅读,学生可以丰富个人的情感体验,在更充实丰富的文本中加强情感的共鸣。

以《新城道中》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让学生通过导学案的形式拓展阅读,增创情境,让学生加强对苏轼“热爱田园,心系民生”的情感的理解。在教师提问“作者为什么不知道天气由阴转晴,却要说东风吹断了檐间连绵雨声呢?”时,可引入《定风波》中诗前小序“具先去,同行皆狼狈”,引导学生想象在宋代交通不便,雨后满地泥泞的情景,这样学生就更能理解作者在“东风解人心意,为我出行创造良好的条件”时的那种欣喜欢愉了。在学习这一课内容时,学生易从《新城道中》中总结诗人的情感,但大都落入俗套,感受得太表面化,没有真正体会到作者爱民如子,投身农村治理的百姓官情怀,大都将诗歌情感总结为“热爱自然、快乐、热爱乡村”,这时候教师可选取课外资源,比如苏轼的《浣溪沙》《西江月•顷在黄州》《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五首》等来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拓展积累,激发自身的想象力,更好地进入教学情境,在具体的古代农村生活劳作场景中理解作者的情感。在探究苏轼“乐”的根源时,教师可引用《书晁说之考牧图后》《省试刑赏忠厚之至论》《次韵孔毅甫久旱已而甚雨三首》《跋李伯时卜居图》等材料,补充人物生平经历,让学生在具体真实的情境中把握作者情感。

高中语文教师在诗歌鉴赏教学中要融合新课程理念,善于创设教学情境,以学习任务为核心,以群文阅读增设诗歌情境,创设具体可感的,真实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这样才能真正走近作者,感受诗歌的真情实感。

猜你喜欢

语境诗歌情境
诗歌不除外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情境新颖的概率问题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主题语境九:个人信息(1)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诗歌岛·八面来风
跟踪导练(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