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托课前诵读经典诗文,着力培养语文核心素养

2021-12-16甘肃省山丹县第一中学梁虎民

家长 2021年15期
关键词:诗文古诗文建构

□甘肃省山丹县第一中学 梁虎民

“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这不仅是语文新课标的明确要求,而且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时代呼唤。中国传统的诗词曲赋有其自身的声律特点,让学生学会有感情地吟咏这些经典诗文,不仅能够使其更加深刻地品味作品中蕴含的真挚情感,而且对于今天的中学生来说,诵读经典诗文更是起着潜移默化的重要教化作用。当前国家教育部门把引导中学生背诵积累古诗文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提出了明确要求,尤其对高中学生掌握经典古诗文有着更高、更具体的要求。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通过专项定时定向进行经典诗文诵读训练活动,能够使中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核心素养”诸多元素所要求的能力得以有效提升。可以说,依托课前诵读经典诗文,着力培养语文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新课改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与唯一选择。

一、经典诗文诵读中的“语言建构与运用”

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必然需要大量经典诗文的背诵积累,否则就无法形成语感,更谈不上语言的运用。和诵读相比,一般性阅读积累下来的语言方面的材料是短暂的、肤浅的,时间会让阅读者逐渐淡忘。古今中外大量的研究认为,诵读经典诗文对于语言建构的作用无疑是最为持久和有效的。古代私塾教育重视经典诗文的熟读成诵,不管理解与否,首先死记硬背下来,肚子里就有了终身受用的“墨水”。读书要是能够“破万卷”,那么下笔都会“有神”,古人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现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大量的时间用于遨游于题海之中,但是学生的语文水平却呈现下滑趋势,其实质原因在于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较差,追溯根源学生对经典诗文积累太少是其中原因之一。如果缺乏积累,语言的建构就无从谈起,语言就会贫乏,运用时就会缺乏力量和丰富,就会江郎才尽,遣词造句的能力自然低下。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积累先从短小的绝句、律诗开始,选取《夜归鹿门歌》《春望》《泊秦淮》《登高》等这些短小易背、方便把握的经典内容,课前确定诵读篇目,让学生进行有准备的诵读,以保证诵读的效果。经过一个阶段的适应熟练,再安排篇幅中长的古诗、宋词,比如李白的《将进酒》、高适的《燕歌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李煜的《虞美人》等就适合这个阶段的积累。再过一段时间可以布置篇幅更长一些的诗歌或散文让学生准备,像《梦游天姥吟留别》《归去来兮辞》《琵琶行》《春江花月夜》这些诗文对学生的诵读要求就比较高,需要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才能保证流畅地完成诵读任务。当然这样的安排也让学生逐步积累了相当数量的语言素材,起到了为语言建构打好基础的作用。

学习是为了应用,积累语言素材也是为了表达使用。作为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古诗文中语言文字经验的积累,指导学生在诵读经典诗文的过程中积累一定量的语言材料,而且要让学生在诵读经典诗文活动中学以致用。结合学生的实际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将能够用得上的名句名段自然转换成比较有使用价值和意义的表述类文字材料,在平时的作文练习或短文写作中引用这些名句,力求让学生形成语言运用的能力,增加文章的文学色彩。语文课前固定时间进行经典诗文的诵读,这是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是把传统经典诗文通过诵读积累转化为语言建构的基础。所以诵读经典诗文中不仅要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而且要提升学生在生活或写作中语言运用的能力。

二、经典诗文诵读中的“思维发展与提升”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语言就是思想的外在表现形式。语言文字离不开思维,可以说没有了思维,语文就无灵性,只是一个语言躯壳罢了。所以诵读经典诗文就是一项思维训练活动,就是在发展与提升学生的思维。

语文课堂如果教学中不重视思维的训练,那么就一定会使学生语言的发展受到限制。普通高考考纲规定的64篇古诗文所有内容都与思维密切相关,都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了更加有效地让学生的思维在经典诗文的诵读中得到提升,笔者在实践中做到了诵读篇目的时段集中、有序分层安排。一是安排同一体裁的篇目让学生准备,或者是唐诗类,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泊秦淮》《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夜雨寄北》;或者是词类,如姜夔的《扬州慢》、周邦彦的《苏幕遮》、温庭筠的《菩萨蛮》、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或者是散文类,如《滕王阁序》《逍遥游》《陈情表》。二是安排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或是杜甫专题,如《登岳阳楼》《阁夜》《蜀相》《旅夜书怀》;或是苏轼专题,如《定风波》《赤壁怀古》《新城道中》;或是柳永专题,如《望海潮》《雨霖铃》;或是李清照专题,如《声声慢》《醉花阴》《一剪梅》。通过这种有序的分类,让学生在一段时间内集中诵读同一类型的经典诗文,不仅完成了诵读的内容任务,为高考名句默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学生在分类的诵读过程中发展了自己的思维,切实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诵读实践说明,诵读这些经典诗文的过程,就是与古人交流思想的过程,可以使学生思维更丰富、更敏捷。用课前这一恒定的训练时间,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小舞台,思维就具备了具体生动的活动情境,这样就能有效地激活并训练学生的思维,进而促进其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三、经典诗文诵读中的“审美鉴赏与创造”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新课改背景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教学任务与目标之一。高中新课标规定的古诗文背诵篇目文学性、艺术性比较强,是传统优秀文化中的精华篇目,是培养学生艺术审美与创造力的首选内容。学生在课前诵读这些古诗文,就能够在诵读之中体味和感受语言美、情感美,感受美的熏陶和教育,从而培养审美能力。专项经典诵读中,教师采用多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努力为学生构建起展示自我的学习平台,打造个性化的表演舞台,使学生在经典诗文的诵读中认识、感受、创造美,进而达到核心素养的培养目的。诵读还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接受经典诗文熏陶,使学生学习古诗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明显改变和显著提升,进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语文教学中需要鉴赏古诗文的意境美、语言美,所以诵读就要贯穿于语文教学整个过程中。尤其是新课改背景下,更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诵读经典诗文,培养学生古诗文诵读能力和想象力,加深其对经典诗文的理解与感悟,真正获得思想和精神方面的启迪,真正享受到审美的乐趣,这是每一个语文人追求的目标。

四、经典诗文诵读中的“文化传承与理解”

文化传承与理解可以称得上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血脉相承,传承与理解文化不仅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首要任务,还为学生实现人生价值指明了正确方向、奠定了坚实基础。“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通过诵读经典诗文,学以致用,就是古人对于经典诵读的意义、作用的最好注解。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古代传统教育的成就应该归功于诵读。高考考纲规定的64篇古诗文,优秀传统文化蕴涵其中,积淀着深厚丰富的文化因子,字里行间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深刻哲理,是我们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最有效的资料。在诵读活动时,创设经典古诗文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角色,使学生身临其境,也可以用一些背景音乐和课件进行情境式诵读,唤醒学生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记忆,引领学生领会并吸收古代传统文化的精华,丰富自己,充实自己。

语文学科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先天性的优势,诵读经典诗文就是最佳的传承方式。诵读要充分灵活地运用经典诗文,用经典诗文引导学生探究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激发学生对祖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热爱之情,从而提高学生传承与理解文化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起到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作用。依托课前诵读经典诗文,着力培养语文核心素养,这不仅符合当前高中学生的实际情况,而且与教育部“立德树人”的目标要求是一致的,更是实现教书育人目的重要途径。

猜你喜欢

诗文古诗文建构
论相对独立的刑事涉案财物处置程序之建构
统编版教材中低年级古诗文创意写话策略
统编版教材中低年级古诗文创意写话策略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浅谈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方法的创新
小学古诗文教学与经典诵读活动的整合研究
走遍万水千山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极相思·检翻旧日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