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札达检察:公益诉讼织密“田野文物”防护网

2021-12-16张纯

民主与法制 2021年43期
关键词:土包文物局文物保护

本社记者 张纯

>>札达县人民检察院联合侦查机关、文物部门现场勘验。 札达县人民检察院供图

札达,藏语意为“下游有草的地方”。沿世界海拔最高的公路——新藏线,进入阿里高原无人区,翻越冈底斯山脉,方能到达这片神秘的土地。

作为阿里文化的代表地,札达可谓是西藏历史文明最古老、最原始的地方。总面积2.7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仅仅生活着8000多人,相较于为数不多的人口,这里的艺术瑰宝多得令人叹为观止:穹窿银城、古格王国遗址、托林寺、皮央东嘎石窟……

札达县是当之无愧的文物大县,自然也是利欲熏心的犯罪分子铤而走险、以身试法的地方。而这里的人民检察官,正是在这样的境况下,肩挑保护文物、捍卫国家利益的重担,探索走出一条的文物保护之路。

在废弃“小土包”,检察官发现文物保护线索

4月中旬,空气里弥漫着细微的沙尘,正午的太阳像蒙了一层薄薄的面纱,朦朦胧胧难以看清。烈日下泛白的黄土地,散发着令人心烦的燥热。

在札达县达巴乡某村庄附近,一辆检察院的车,停放在一处“小土包”旁。札达县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次央与县公安局民警、县文化局工作人员,正在紧张地调查被盗文物的现状。

检察官的摄像头对准的是一座其貌不扬的“小土包”。约3米高的“小土包”,孤零零地矗立在一片荒芜之中。然而,正是这些其貌不扬的“小土包”,下面可能埋有价值不菲的文物。“‘土包’在札达县可以说是随处可见。”次央对记者介绍。

在札达县,检察官办理最多的案件就是盗掘古文化遗址、盗窃文物。开展公益诉讼监督,调查取证是摆在检察官面前最直接的问题。

这次,在取证前,次央首先到县文物局,核查该处“小土包”具体的地理坐标位置。事实上,在札达县很多都是不为人知的古文化遗址,甚至很多遗址还未等到被世人发现就已风化殆尽。记者也曾尝试在地图A p p查询此案中被盗遗址群的具体位置,也试图通过网页查询相关历史资料。令人惋惜的是,相关结果可谓少之又少。

“由于相关遗址资料甚少,所以,检察院会联合公安民警、文物工作人员一同去现场勘查。”次央说,只有如此,才能充分掌握遗址的名称、分别属于哪个等级的保护文物、具体保护范围有多大、遗址群的分布等一系列信息。

散落泥块实为文物“擦擦”,立案审查促进整改

从被盗遗址处四周远眺,映入眼帘之景皆为灰褐色系的乱石瓦砾,目光所及,皆是一望无际的昏暗沙土,几乎看不到人烟,比起想象中的文化遗址,这里更像是一片被绿洲遗忘的沙漠。

当镜头再次切换到次央检察官时,只见她在被盗的“土包”上寻找着什么。她捡起一块块只有巴掌大的“泥块”,不仔细看,真以为只是普通的泥块。但当她将手中的“泥块”翻面时,“泥块”上竟印有惟妙惟肖的佛像。

“这是西藏特有的脱模泥塑艺术,名为‘擦擦’,成品多为模制的泥佛或泥佛塔。‘擦擦’是西藏本土重要特色文化和艺术品,极具研究价值。”

>>2021年7月2日,札达县检察院就札达县文物局对裸露在外文物(擦擦)保护不力一案举行行政公益诉讼公开听证会。 札达县人民检察院供图

>>听证会上,札达县检察院现场向县文物局送达检察建议书。 札达县人民检察院供图

让人意外的是,在勘察现场,这些有一定文物价值的“擦擦”居然暴露在风沙烈日之下,随处可见。当下,次央一行办案人员,就地展开搜寻工作。他们将“擦擦”一一收集,并拍照留存证据。“这些‘擦擦’与被盗的‘擦擦’的形状、图案、大小均高度相似。”次央说,现场“擦擦”没有任何保护措施,极易自然风化、被盗,隐患令人堪忧。

很快,经西藏自治区检察院批准,阿里检察分院同意,札达县检察院对该起文物保护公益诉讼案件立即立案审查。

>>在勘察现场,次央检察官一行办案人员,就地展开文物“擦擦”搜寻工作。 札达县人民检察院供图

值得一提的是,为更好地借助外部监督力量,增强检察建议的刚性和力度,切实推进文物保护工作的系统整治、综合治理,2021年7月2日,札达县检察院就札达县文物局对裸露在外文物(擦擦)保护不力一案,举行行政公益诉讼公开听证会。

听证会在检察院举行,当天邀请到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公安局局长贺雄飞,主管文物局的副县长扎南,自治区人大代表扎西多布杰,县政协委员勤霸加措,以及案发当地群众代表格桑石确担任听证员,县公安局、县住建局、县自然资源局代表及札达县检察院全体干警参加会议。

“听证会首先播放了公益诉讼的宣传片,让大家更深刻地了解检察机关公益诉讼职能。”主办检察官次央告诉记者,随后,她详细介绍了案件线索来源,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受到侵害情况。

次央检察官通过播放实地勘查视频、展示鉴定结论等证据,详细介绍裸露在外的文物“擦擦”没有任何保护措施问题,并阐述国家利益受到侵害的情况和法律依据。

“札达县文物局要从全局高度出发,按照此次听证会具体意见建议,及时组织人员,研究整改对策,及时整改,落实好检察建议内容。”扎南当即提出要求。经过充分讨论,听证员一致同意札达县检察院提出的检察建议,并为行政机关后续整改工作建言献策。

听证会的最后,札达县检察院现场向县文物局送达检察建议书。

在检察监督的有力助推下,札达县古文化遗址保护工作进入了“快车道”——收到检察建议后,札达县文物局查看现场、成立专班,研究整改方案,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由文物局局长带队,以“边宣传、边检查”的方式,深入札达县16个行政村6个作业组开展文物保护、文保人员学习教育的宣传工作。与此同时,对袒露在外有一定文物价值的“擦擦”进行抢救性清理、修补工作。对两处破坏较严重的遗址进行抢救性、保护性填补、封口工作。

同时,研究制定了《札达县文物安全责任制实施办法》,252名文保人员签订《2021年文保人员协议书》,进一步明确了文保人员的责任、要求、协议期限等详细职责。

检察建议起实效,推动形成文物保护长效机制

经过两个月的整改,札达县检察院按照程序进行了“回头看”,检察官欣喜地看到了变化:“擦擦”已全部进行抢救性清理和填埋,被盗遗址也得到了抢救性填补和封堵,行政公益诉讼诉前检察建议取得良好成效。

与此同时,检察干警还在第一时间深入“擦擦”所在地群众家中进行走访。检察干警与村民就“文物局和当地村委是如何整改的?”“作为文保人员有没有参与整改?”“文保人员的职责具体是什么?如何加大巡逻力度?”等问题进行了询问,在交流过程中得到了村民肯定的答复,这才放下心来……

案子告一段落,但文物保护工作始终牵动着札达县检察院检察官的心弦。在次央检察官看来,保护“田野文物”主要还应该在于“预防”。

次央对记者说,因为文物都埋在地下,一旦被盗,盗失文物数量和明细都无从考证。“按照追回的文物数量定罪,没有追回的文物就无法鉴定文物等级,为量刑带来很大影响。”

虽说案件屡破屡现,难以斩草除根,但检察官在案件的办理过程中也在逐步提高“防线”,让不法分子难逃法网。此前,次央检察官就遇到有的犯罪嫌疑人狡辩称挖掘的“土堆”只是废墟,并不是遗址。为了防范在先,目前,札达县所有的遗址都已经做了标识说明。

“2019年10月,西藏自治区检察院将最高人民检察院交办的关于西藏阿里地区札达县‘田野文物’保护的相关线索及时转交阿里检察分院。阿里检察分院高度重视,责成札达县检察院对相关线索深入调查。札达县检察院经调查核实查明,《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移动文物目录(西藏卷)》中札达县共有不可移动文物189处,并对这些不可移动文物,划定保护范围、作出标识说明。”

>>向当地村民了解情况 札达县人民检察院供图

目前,札达县对盗窃文物打击力度十分大,文物盗窃案破案率也随之升高。检察院和相关部门常态化的法治宣传工作,形成了全民参与文物保护的态势。“平时一旦发现遗址被挖,村民会马上报警。但总还有人抵挡不住诱惑,铤而走险,甚至假扮游客来偷盗文物。”次央提到。

极高的经济价值,再加上地广人稀又疏于管理,这些遗址自然而然成为盗窃分子心目中再理想不过的“猎物”,乃至频频对其伸出罪恶的黑手。为了保全这些珍贵的文物,雪域高原的检察官们一直在和“时间”赛跑、与不法分子斗智斗勇,上上下下形成合力,齐心守护历史文物。

目前,札达县的文物保护单位都安排了专门的文保人员开展定期巡逻。“很多遗址散布在农牧区和广袤的乡野间,文保人员只能一周巡逻1至2次,有时还要面对交通不畅或者极端天气的挑战。”次央说,文保人员是保护文物的主力军,增强文物保护人员文物保护意识尤为重要。此次“擦擦”案件中,在检察建议中也提到文物局要对文保人员加强监督、管理和法律法规的培训。

札达县检察院以“在办案中监督、在监督中办案”的司法理念,充分发挥检察公益诉讼职能,进一步推动形成行政部门依法履职、文保人员担当作为、文物保护全民参与的长效机制和良好氛围。“县委、县政府不断加大数字化展示力度,让公众更便利地了解札达厚重的历史和文化。既宣传文物保护的重大意义,又呼吁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文物保护、曝光破坏行为,通过全民征集案件线索的形式,拓宽案源发现渠道。”次央说。

离开札达县时,次央为记者献上了哈达。她提到“擦擦”案件中,一位听证员的发言——“举行公开听证会,不仅仅是征求各方意见,还是呼吁所有人参与文物保护工作。”她感触颇深地说,文物保护不仅需要文物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形成合力,更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从而让人类的瑰宝得到更好的传承。

记者在车上与次央检察官挥手道别时,看着车窗外的次央,在阳光的照耀下,她的淳朴的脸庞温暖中透着坚定,制服上的检徽熠熠生辉。

猜你喜欢

土包文物局文物保护
丹江口库区加强文物保护(之一)
博物馆与近现代中国文物保护
名胜古迹
一根肋骨
一根肋骨
骨角质文物保护研究进展
文化遗产
运河记忆
河道变迁
诗五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