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老照片看北伐战争中的郭沫若

2021-12-16王锦厚

郭沫若学刊 2021年3期
关键词:武昌国民政府郭沫若

王锦厚

(四川大学 出版社,四川 成都 610064)

北伐,是中国现代历史的一大转折点。

北伐,也是郭沫若人生道路上的一次大考试。

正如蔡震先生所说的那样:

有关郭沫若在大革命期间经历的史料并不多,而能让我们直接做出肯定判断的史料在数量上更少,大量的史料来源于后来的回忆文章,包括郭沫若的自传也是在多年后才写出的。所以对当时出现、发生过的人、事,如果我们不能以直接确凿的史料予以记述,相关历史资料的补充叙述是非常必要的。也就是说,我们即使不能做出肯定的判断,应该尽量完整、真实地描述出那一段历史场景,那一历史存在状态。

关于那段历史,不但原始材料奇缺,就是回忆录也不多,能形象反映这段历史的照片就更难寻觅了。目前仅有郭沫若在其自传文集《革命春秋》一书中选用的两张。在该书的序文前,刊登了一张曲江河畔的照片(参见图1),照片前有序文,专门介绍了这张照片的来历:

图1:左一为苏联顾问铁罗尼,右为郭沫若

北伐时代的照片,我手里所存着的只有零星的几张,都是我的内子保存下来的。那时她被留在后方的广州,我偶尔寄了些照片和信回去,她都替我保存了下来。这儿所插入的一张就是其中之一。

……

1937 年4 月29 日

另一张是南昌起义后摄于南昌的:

图2:1927 年春在南昌,前左二为郭沫若,左四为李富春,后左二为李一氓,左三为林伯渠。

除了上边两张照片,上世纪80 年代笔者有幸得到过一本1928 年8 月1 日为“北伐出师周年纪念”而出版的《北伐画史》的复印本。《北伐画史》,良友图书印刷有限公司在“民国十七年八月一日”为“北伐出师二周年纪念出版”。编者在“发刊词”和“编余琐语”里反复说:

计自广州出发,以迄燕北会师,所经战阵,无虑数十百次,将士牺牲,亦以数十万计。崇德报功,责在政府;编年纪事,职属史家。第史书编纂,事体綦大,夷考故实,需时殊多。且交绥情况,军中生活,将领风采,人民欢欣,均非文字所能宣述,是皆有赖于图片。同人不揣,爰取蒐集所得,编为画史。在曾躬与共事者阅之,可以回忆当日;而在一般民众读之,亦可知其梗概。斯编之辑,不敢诩为信史,窃愿供他日编史者以相当之史实焉。

——发刊词

本书的目的,是在能力范围之内,把北伐的经过情形尽量纂辑起来,使海内外同胞阅之可明瞭北伐始末的概况;曾从军北伐者阅之可回忆当日的景状,并供他日修史者作参考;同时更藉以纪念为北伐而牺牲的战士。

——编余琐语

画史前有孙中山遗像、遗嘱、遗墨(“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和北伐路线图,后附有《北伐史略》《国民革命军全军一览表》,书中还有各种照片376 张,每张照片附有中英文说明。其中直接涉及总政治部及郭沫若的就有百余张,约占五分之二,直接标明郭沫若活动的有5 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郭沫若在北伐斗争过程中的地位和贡献,弥足珍贵!

我们知道:郭沫若应邀去广东大学执教,1926年3 月18 日离开上海,23 日抵达广州。不久,经禇民谊介绍加入国民党。6 月,便以“准备新政治部”的身份,参加国民革命军政治部、总司令部政治部战时工作的活动,积极准备北伐斗争。

7 月9 日,出席国民革命军誓师大会。率先致辞:“革命不成功,誓不回广东。”20 日,参加四川革命同志在广东大学法律学院举行的“欢迎吕汉群至广州并欢送郭沫若等同志参加北伐大会”。

图3:总政治部整队出发

会后,八十万军分三路,浩浩荡荡出发。

……过了曲江(参见图1),到了塘村……

图4:塘村留影。右执鞭者为郭沫若。

对北伐军,广州人民热情相送:

图5:广州妇女协会在天字码头紫洞艇中开欢送会

北伐进军初期极为顺利,8 月6 日便到了长沙,长沙市民举行隆重欢迎会。会上蒋介石、郭沫若、唐生智分别发表了演说。

图6:蒋介石在长沙市民欢迎会上发表演说

图7:郭沫若在长沙市民欢迎会上发表演说

正如郭沫若所说的那样:

政治部到了长沙,驻扎在旧时的省议会。主任邓择生要经常住在总司令部里面参与军事工作,因此政治工作大体上是由我代理。

图8:长沙总指挥部

政治部的工作,不是“大体”,几乎是全部都由他“代理”。除宣言诸多文字上的工作,还要拟订《俘虏宣传大纲》等重要文件,选配政工人员,主持与总政治部有关的各种各样的大会小会,发表演说,还得参加群众大会,与蒋介石同台演说……这诸多工作,郭沫若都干得有声有色,都有助于推动着北伐的军事斗争。

8 月23 日攻入湖北,途经贺胜桥,特别是汀泗桥鏖战。9 月7 日进入汉口,与据守的顽敌刘玉春激战武昌40 余日。10 月10 日,国民革命军四、八军之一部由中和门,保安门攻入,生擒敌人守将陈嘉谟、刘玉春,其余人马也全部俘获,机械缴获无数。

克复武昌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奠定了北伐胜利的基础。政治部在此过程中贡献良多!看:

图9:武昌之役死亡军士及难民一千五百五十六人合冢

对克复武昌的伟大胜利,武汉人民狂欢不已,召开各式各样的庆祝会,表达内心的喜悦。10 月10 日上午,汉口北郊华商跑马场举行纪念双十节的民众集会庆典活动,集会中传来攻克武昌并生擒敌人两员守将(参见图10)的消息。

图10:左图为被北伐军捕获的将领陈嘉谟;右图中穿马褂者为被捕获的将领刘玉春,被解往特别法庭受人民裁判。

11 日下午,郭沫若前往武昌,亲自审讯了刘玉春这位敌将。17 日的《汉口新闻报》以《革命军政治部郭沫若科长和刘玉春谈话》为题,详细报道了此次谈话内容。

10 月26 日,郭沫若参加总政治部主持,武汉各团体联合举行的阵亡烈士追悼会。代表蒋介石撰写了一副挽联:

嗟尔忠魂,恢弘党国;

存吾浩气,涤荡山河。

图11:攻武昌时救伤及追悼阵亡将士

图12:总政治部人员之牺牲者,牺牲者为翻译纪德甫,坐在担架上的守望者为铁罗尼。

图12 中的牺牲者应是纪德甫。

郭沫若说:“纪德甫是要时常跟着俄顾问的,他也常住在总司部里面。”郭沫若在为《曲江河畔》所写的“识”里曾提到:“可惜纪德甫没有被收在这里面,他的照片,我手头一张也没有。”可见,郭沫若对纪德甫是怀有无限的思念的,在北伐的回忆文章中多次提到这位战友!《北伐画史》的编者给我们留下了牺牲后的纪德甫的照片。我想郭沫若的在天之灵也会感谢的。

武昌光复后,国民政府由广州迁至武昌,受到各界的热烈欢迎。

图13:国民政府委员由广州到武昌登岸时受各界欢迎情形

图14:武昌欢迎国民政府委员

蒋介石心怀鬼胎,不愿到武昌,紧锣密鼓地布置抢先占领九江、安庆、南昌、上海……可笑的是他竟把郭沫若作为开路先锋:

1927 年3 月1 日14 日,就由张群把蒋介石背着中央,早在3 月1 日就亲自签署的任命郭沫若为“总司令部行营政治部主任”的委任状交给了郭沫若,并要他和武汉脱离关系。郭沫若立即将这一切密电武汉中央,并根据中央“虚与委蛇”,到长江下游去再做秘密工作的指示办事。

1927 年1 月,南昌和武汉已呈现分裂局面。武汉国民政府三次会议作出多次决议,欲限制蒋介石的分裂活动。可惜,为时已晚。3 月22 日,蒋介石得知武汉政府电令郭沫若前往上海组织总政治分部后,更是千方百计拉拢郭沫若:

这次到上海去,赶快要把“总司令行营政治部”的招牌打出来了。你是要跟着我同去的,到了南京、上海,有多少宣言要仰仗你做。

24 日,武汉政府任命郭沫若为总政治部上海分部主任。蒋介石因要前往上海抢占地盘,实在来不及与郭沫若见面,只好留下这样一封短信:

沫若同志,等候不及,中正先赶赴下游,兄与一氓兄同来。中正。

然而3 月,蒋介石仍派郭沫若前往江西九江安庆。25 日到了安庆,郭立马和辛焕文到李宗仁的江左军总指挥部策动其在安庆举事,公开反对残杀群众的蒋介石。据李宗仁后来回忆说:

他们反蒋的理由不外数端:一是说,蒋在制造军事独裁,如不及早加以抑制,袁世凯必将重见于中国;再则说,蒋的个性偏私狭隘,一意培植其私人势力,于德于法均不足以为全军主帅;还有就是说,蒋想以武力挟持党和政府于南昌,破坏党纪和政府威信;另外最重要的一点,即是蒋脱离群众,走向反革命途径,和旧军阀、旧官僚相勾结,等等。

劝说失败,郭沫若为预防不测,从26 日起便改装移居城外,候船去九江。幸得总政治工作人员杨正宗以船相救,脱此险境,又在辛焕文的保护下,潜入上海,会见了周恩来。

图15:被通缉后的郭沫若化妆逃至武昌。右为郭沫若,左为郭沫若秘书。

郭沫若摆脱了蒋介石纠缠,3 月31 日潜回南昌,在朱德家中撰写了讨蒋檄文《请看今日之蒋介石》。如他所说:

手不停披地写了将近一天的光景才脱稿,脱稿便拿去付印了。

第三天又草了一篇《敬告革命战线上的武装同志》,这篇文章是偏重在理论方面的,好像没有传到武汉来。

《请看今日之蒋介石》确是一篇极好的讨伐蒋介石的檄文,它深刻而准确地揭露了蒋介石的罪恶和阴谋。这是蒋介石万万没有预料到的,其恼羞成怒可想而知。几天之后,其凶残狠毒的面目更是暴露无遗。

4 月12 日在上海发动了四一二政变,残酷无情地镇压革命群众,疯狂地屠杀共产党人。

4 月18 日成立南京国民政府,与国民党武汉政府公开分裂。

4 月19 日南京国民政府发出通缉令,通缉共产党及跨党分子,共197 人。郭沫若除列入其中,还由多个党、政、军机关,分别发出专门的“通缉令”。

我们现在能见到的通缉“呈文”“通缉令”“通令”“查禁讨伐特刊”就有:

一、总司令部特别党部呈文

呈为请求惩办叛徒开除党籍以肃党纲事。窃属部执行委员郭沫若平日趋附共产,其言论举措时有危害本党情事。讵最近有所作《请看今日之蒋中正》一编,尤属甘心背叛肆意诋诽,甚至捏造是非,谓蒋同志行将解散二、三、六、七各军,其挑拨离间之手段,更为极端惨酷。值兹金陵初定,前方将士犹日在枪林弹雨之中肉搏作战,万一流言所及,动摇军心,党国前途宁堪设想!该郭沫若但快一己之私,百凡竟置不恤,其辣手狠心、倒行逆施,实属罪大恶极,无可宽假。兹经属部第三次执、监联席会议,胡委员逸民等提出弹劾,经全体可决,对于该反动分子郭沫若应予以严厉处分,除从四月二十一日起停止其执行委员职权外,敬恳大部开去党籍并通电严缉归案惩办,实感公便。

谨呈

中央党部

中国国民党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

特别党部执行委员会

常务委员张群陈立夫李仲公

中华民国十六年五月

胡汉民批:照办。

根据中央执行委员会决议,5 月10 日由国民政府秘书处通函稿,除分别函达缉办外,将通缉惩办原件再分别发送:“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蒋、国民党总司令冯、海军总司令杨、各总指挥部、各军军部、各独立师、各要塞司令、各省政府”,以严加查照通缉办理。

二、国民党中执会批准并报国民政府

迳启者:现准政治会议函交总司令部特别党部执行委员会呈报郭沫若趋附共产,甘心背叛。请开去党籍并通电严缉归案惩办案。当经本会第八十八次会议议决照办在案,相应录案,并抄同原呈,函达查照,并即通电严缉归案惩办为盼。

此致

国民政府

中央执行委员会

中华民国十六年五月六日

三、国民政府发出之通缉令

迳启者:奉委员会交下中央执行委员会函,为议决郭沫若趋附共产应开去党籍缉办,录案并抄同党部、特别党部执委会原呈,请照通缉惩办,呈件奉批:“照办”等因。除分别函达辑办外,相应抄录原件函请查照通缉办理。

此致

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蒋

海军总司令杨

各总指挥部

各军军部

各独立师

各要塞司令

各省政府

国民政府秘书处

中华民国十六年五月十日

四、蒋总司令通缉郭沫若之通令

〔东亚社〕昨廿一日政府接南京蒋行营来电云:……(衔略)钧鉴:案准中央执行委员会函开,现准政治会议函交总司令部特别党部执行委员会,呈报郭沫若趋附共产,甘心背叛,请开去党籍,通电严拿归案惩办,当经本会第十六次会议议决照办在案,相应录案,并连同原呈,函达查照,并通电严缉归案惩办等因到部,合行电令所属一体严密缉拿郭沫若一名,务获归案惩办。总司令蒋。印

(原载1927 年5 月23 日《广州民国日报》)

五、国民政府查禁讨蒋特刊函

迳启者:敝处顷接武汉寄来之讨蒋特刊,阅之深为骇异,并闻此间各学校发现共产党悖逆之印刷品甚多,似此淆乱人心,应亟加以制止,务使逆党无以售其奸计。兹特

函请

贵政府、部、市政府转饬公安局、从速取缔并派员前赴邮局严密检查,以防谣惑,是为重要。此致

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

南京戒严司令部

南京市政府

总政治部

国民政府秘书处启

中华民国十六年六月二十日

六、国民政府函复国民党中执会

迳启者:奉委员会交下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函,为议决郭沫若趋附共产应开去党籍缉办录案,并抄同党部、特别党部执委会原呈请通缉惩办呈一件,奉批“照办”等因,当即令行通缉在案,相应函请查照转陈为荷。此致

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秘书处

国民政府秘书处

(未署年月日,估计和前文同时。)

七、二十一军司令部函复

公函法字第十九号。

迳复者:案准贵处函开,为郭沫若开去党籍、通缉严办一案等因。准此,除分令本军各师旅一体遵照协缉外,相应函复,请烦查照。此致

国民政府秘书处

第二十一军司令部

中华民国十六年六月二十七日

(以上国民党政府行政院档案引自王锦厚等编辑:《郭沫若佚文集》,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8 年11 月初版)

面对蒋介石国民党的“通缉”,“严惩”……郭沫若的回答是更加英勇的战斗。8 月7 日由前线赶赴南昌参加反对蒋介石的南昌起义军,被正式任命为革命委员会委员兼主席团成员,宣传委员会委员兼主席,总政治主任。5 日,参加南昌起义军进军广州誓师大会后随军离开南昌,8 月17 日抵达广昌,由周恩来、李一氓介绍与贺龙、彭泽民一道加入伟大光荣的中国共产党。

邓小平《在郭沫若同志追悼会上的悼词》中对郭沫若这一段历史的概括是:

一九二六年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副主任。蒋介石叛变革命后,他满腔义忿,奋笔疾书讨蒋檄文《请看今日之蒋介石》,在人民群众中产生了巨大影响。一九二七年南昌起义,同年八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这个盖棺定论非常精确。北伐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是郭沫若人生轨迹的一大转变。从此以后,每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他总是站在人民一边,站在真理、正义一边,跟着党走,并且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这些照片,可以说是以史为鉴的活教材,激励我们从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吸取智慧和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第二个百年目标作出应有的贡献!

2021 年7-8 月病中完成于川大花园

猜你喜欢

武昌国民政府郭沫若
印象·郭沫若纪念馆
郭沫若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二十五周年题诗
鄂州历史歌谣人文背景略析
天上的街市
鄂州古铜镜述略
山茶花
武昌区公共文化品牌建设管窥
多重利益分歧与广东免征洋米税风潮
滇缅铁路与抗战精神
摧枯拉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