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大学生心肺复苏培训方案研究
2021-12-15吴奎卢华良
吴奎 卢华良
中图分类号:G804.5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1)09-126-01
摘 要 分析我省大學生对心肺复苏的认识和了解。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简称CPR)被认为是抢救健康生命中最基本、最关键的手段,是一项重要的紧急医疗技术。为了向大学生普及心肺复苏理论知识和掌握实操过程,我们需要通过探讨各种培训方案、研究各种培训模式来增强心肺复苏学习对我省大学生的影响与效果,提升大学生对心肺复苏的学习兴趣,为我省确立一套适合大学生学习心肺复苏的培训方案以及提高指导作用做出参考。
关键词 心肺复苏 教育 培训
一、前言
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是一种针对骤停的心脏和呼吸采取的救命技术。泛指患者在停止呼吸、心跳时采取的一种持续地反复执行胸外肌对心脏的强力按压和人工呼吸(无论是口对口、口对面罩、球囊-面罩或球囊对高级气道)的急救方法。具体为用一种挤压迫人胸壁的呼吸方式挤压迫使人的心脏被动地向全身各部进行大量泵血,和一种口对口的方式吹出空气的呼吸方式向其他肺部脏器输出大量氧气,二者相互作用结合,以代替人的心脏对其呼吸系统的最大负荷进行工作,避免因为心脏缺氧而严重导致疾病发生肺部脏器的损坏死。学生这个人群体可以说是日后整个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一股中坚力量,然而学生对于心肺复苏的了解率却不高。在大学生中开展心肺复苏培训,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与医学教育中“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教学模式相吻合。本研究在大学生中开展心肺复苏急救培训,并对其效果进行考核评价。
二、大学生对心肺复苏基本情况
(一)大学生对心肺复苏的了解
通过调查1000名大学生,其中了解心肺复苏者124人,不了解心肺复苏876人。所调查的学生对心肺复苏了解占12.4%,由此可见学生对心肺复苏的了解较低,因此学校可以制定相关计划提高学生学习心肺复苏技能。
(二)大学生心肺复苏知识来源途径
大学生心肺复苏知识主要来源于网络(25.90%)和学校老师讲授(20.69%),其次为急救培训(19.28%)和亲朋好友(16.79%),还有书籍(10.65%)和其他(6.69%)。
由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对心肺复苏知识的来源是多样化,有效的普及学生心肺复苏技术主要来源网络、学校老师教授、培训、传播心肺复苏知识与技能,加快心肺复苏普及速度。可见,网络和学校教育是目前学生获得急救知识的主要途径,多媒体逐渐展现出其传播知识方面的优势。大学生心肺复苏知识主要来源于学校老师讲授或者网络,这与本次调查对象为大学生有关,他们在中学受老师主导的学习模式的影响,知识来源主要仍是老师讲授。
三、讨论分析
(一)大学生心肺复苏知晓率低
本次调查显示,87.60%的学生不了解心肺复苏,心肺复苏知晓率仅为12.4%。学生在学习期间以学习文化知识为主,对急救相关培训重视不足有关。目前,瑞典、卢森堡、美国、日本、挪威等国家在中学阶段就开始对学生进行相关培训,使其从中学学习急救相关知识,而且研究显示,及早启用急救专业知识教育会获得的收益更大。我们建议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积极组织和推动急救训练进入学校,首先要在大学生中对学生开展急救训练,把急救知识纳入学校健康教育的内容与基础教育密切联系的课程中,以推动学校全民学习急救知识的进程,为健康中国的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医院和学校都可以通过借助有利于医疗信息技术,对大学生实施培训,提高他们对心肺复苏的认识和把握。
(二)现场培训学生心肺复苏掌握情况
经过系统的知识学习和技能练习,学生的知识得分明显较培训前高。这种培训方式结合理论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使学生的知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掌握。这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在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有所锻炼,使其加深记忆。依据《2015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拟定现场培训内容,结合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通过文字、图片、动画等真实地向学生展示心肺复苏理论知识。在探索适宜大学生的心肺复苏培训方式中,有研究者运用医护人员培训与人体模型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其短时间内掌握实用的急救技能。医院、学校联合培训的方法加快了心肺复苏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普及速度。通过系统培训的方法,使学生对心肺复苏的适应证理解认知度及快速规范实施能力明显提高。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第一,大生学心肺复苏普及率有待提高;第二,大生学具有心肺复苏受训需求及意愿;第三,大生学对开展心肺复苏培训有兴趣;第四,心肺复苏培训方案可有效提高大生学心肺复苏知识与技能水平,适合在学校推广;第五,现场培训与互联网干预相结合的培训模式能够有效地改善和增强学生自身心肺复苏等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状态,减慢被遗忘的速度,对于知识和技能的持续性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二)建议
适当行政干预、鼓励大学生参与培训、开设学校教育课程、创新培训模式、普及MPDS开展电话生命支持指导,可提高大学生的施救意愿和救护能力。此外,公众心肺复苏的研究仍然侧重初次培训,而对复训巩固的研究较少。因此,进一步探讨心肺复苏再培训的具体方式和内容有助于打开未来大学生心肺复苏研究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