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臀大肌促进疗法及核心肌力训练对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的疗效研究

2021-12-15唐利花文娉婷贺锦意石进芝

体育时空 2021年17期

唐利花 文娉婷 贺锦意 石进芝

中图分类号:G808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1)09-101-03

摘  要  目的:对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在常规的康复治疗中加以辅助康复手段,分别为臀大肌促进疗法及核心肌群稳定性训练两种运动康复方法,然后通过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量表、Roland-Morris功能不良问卷等测试量表对所有患者进行ADL进行评定以及臀大肌的动态肌电测试;对比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运动干预前后的疗效,为辅助治疗及预防下背痛提供理论依据及参考作用。方法:筛查患有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24名,年龄18—60岁,病程均≥3个月。将所筛选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12名,进行为期3个月的运动治疗因素干预,每周3次,每次45min。结果:(1)核心肌群稳定性训练及臀大肌促进疗法可以减轻患者疼痛,VAS评分变低;(2)Oswestry功能测试中核心肌力稳定性训练组疼痛程度、行走、坐、站立、社会活动的得分差异明显具有显著性(P<0.05),臀大肌促进疗法组坐、站立、社会活动的得分差异明显具有显著性(P<0.05);(3)核心肌力稳定性训练对于提高腹部和臀部肌群肌力有显著性效果(P<0.05)。结论:核心肌群稳定性训练法和臀大肌促进疗法在慢性下背痛辅助治疗中作用效果明显,对于提高核心肌群的肌力和稳定性,规律的定向训练更具优势,而对于早期慢性下背痛患者而言加强核心肌群稳定性训练法和臀大肌促进疗法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治疗和预防作用。

关键词  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  核心肌力训练  臀大肌促进疗法

近年来,我国慢性下背痛患者数呈上升趋势,其发病率近18%,年龄为35—55岁,以白领或长时间坐姿工作的人群居多。慢性下背痛已然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且由于治疗费用的昂贵及患者劳动效率的下降,给社会和家庭造成巨大的经济压力。CLBP较严重时会导致患者活动范围受限、肌力下降等状况。常见的下背痛康复方法都伴有着复发率高的趋势,本研究通过臀大肌促进疗法、臀大肌促进疗法结合臀大肌肌力训练法、核心肌群稳定性训练法进行对比,验证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最佳治疗方法,以期为今后研究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的机制提供参考資料,为指导慢性非特异性患者进行有效锻炼提供参考。

一、研究概况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对社区患有慢性下背痛疼痛历史的人群进行条件筛查共计24名,年龄18—60岁(平均年龄47.6±3.4),病程均≥3个月,排出急性损伤患者。

在实施干预之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然后运用Oswestry功能量表、视觉模拟评分(VAS)、Roland-Morris功能不良问卷(RDQ)等测试量表[1-2]对所有患者进行ADL评定及疼痛分级评估。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每组12人,在常规的物理治疗之后A组增加核心肌群稳定性训练,B组增加臀大肌促进疗法,为期3个月。

(二)干预方案

1.核心肌群稳定性训练方法[3]。核心部位的肌群包括臀大肌、竖脊肌、腹直肌等,直接或间接参与了腰部及下肢大部分的活动。针对其制定的运动疗法主要目的在于增强肌力,使其在髋关节运动中起到主导作用,从而改善下背痛的症状。

具有针对性的练习方包括:四点跪躯干稳定、臀桥、Superdog,髋外旋。从治疗后第3天开始,循序渐进,在患者能耐受的情况下逐渐增加训练时间及强度。每周2次,每次45min,直至患者疼痛有好转且无其他症状。

2.臀大肌促进疗法。患者取俯卧位,采用Ⅰ型贴布打底,第一贴从坐骨结节经股横纹贴至大转子,第二贴从坐骨结节贴至髂后上棘,第三贴从髂后上棘贴至大转子。然后按以上贴布顺序在Ⅰ型贴布上增加Ⅱ型贴布对增加牵引力。臀大肌促进疗法是在常规物理治疗之后进行,每次肌内效贴布持续时间24h,一周3次。

(三)指标测试

1.通过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量表、Roland-Morris功能不良问卷对患者ADL进行评定。

2.表面肌电测试仪对受试者的臀大肌、竖脊肌等肌肉测试动态情况下的表面肌电。

(四)数理统计

所有数据结果均使用SPSS19.0进行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通过T检验,采用平均值±标准差表示。

二、实验结果

(一)两组受试人群实验前后VAS评分情况

实验前,两组受试者的VAS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表现为间歇性的疼痛,当维持某一动作或姿势较久时会更明显。在经过3个月的常规物理治疗和核心肌群稳定性训练及臀大肌促进疗法后,疼痛感觉有所减轻,疼痛的间歇时间变长。

(二)两组受试人群下背痛实验前后Oswestry功能量表结果比较

本研究将A、B两组受试者在进行常规的物理治疗和运动干预前、后分别进行Oswestry功能测试,将其结果进行系统分析发现两组的疼痛程度、生活起居、提东西、走路、坐、站立、社交生活、外出的分数明在干预后均有所好转。其中,A组疼痛程度、行走、坐、站立、社会活动的得分差异明显具有显著性(P<0.05)。B组坐、站立、社会活动的得分差异明显具有显著性(P<0.05)。其中,睡眠无显著性差异,性生活项目因无人作答,故未将其列入失能程度的评估。

(三)两组受试人群下背痛实验前后Roland-Morris功能不良问卷评分情况

实验前、后通过Roland-Morris功能不良问卷评分发现两组受试者的腰部疼痛有明显好转,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

(四)两组受试者核心肌群及臀部肌群表面肌电均方根值RMS(uV)实验前、后测试结果比较

本研究将A、B两组的腹部肌群和臀部肌群肌力进行测试,结果如表4,经过核心肌群稳定性训练的A组腹部肌群肌力和臀大肌肌群肌力明显高于实验前,P<0.05,并别且高于B组。

三、分析与讨论

(一)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的发展及治疗趋势分析

在实验前期,在随访调查的100人中,发现42位有下背痛疼痛经历,其年龄最低17岁,最高65岁,职业涉及各行各业。经过论证和分析,大多数慢性下背痛患者的腰痛与其长期的伏案工作或久坐不动的习惯有关系,由于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病程时间长且使得ADL受限,从而使患者出现不能正常工作或工作能力低下的状况,迫使患者在心理上、生理上出现程度不一的负面影响。

目前,国内外对于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主要研究主要集中在两大板块,一个是医学上借助手术等方式来改善慢性非特异所带来的痛楚,主要表现在当面对较为严重的下背痛患者来说,传统的治疗方法中有利用到药物治疗如乙酰氨基酚、NSAID等,然而长期的药物治疗可能造成肝脏毒性和一些副作用;二是通过运动改善身体机能,提高机体适应性来缓解下背痛的程度。

当前关于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康复的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通过对患者进行肌力强化训练,提高自身身体机能改善下背痛所带来的不适;第二,通过物理疗法施加物理因子等因素来缓解下背痛的程度。目前,这两方面在临床治疗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本研究中,运用核心肌力训练以维持腰椎稳定性来改善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提高身体机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所带来的疼痛。

(二)核心肌群稳定性训练对缓解慢性下背痛的疗效分析

当前运动疗法被广泛的应用于临床治疗,而且其作用效果被更多的人群所认同,尤其是其无创伤、无副作用、费用低等优点被人们所接受。本研究证实了核心肌群稳定性训练对于缓解慢性下背痛有明显疗效,且坚持有规律的长时间定向性训练,其作用效果越明显。特别是核心肌群在保护和稳定脊柱起到了重大作用,核心肌群的锻炼可以有效促进症状的缓解。并且,因为核心肌群的功能链中心的作用,使得身体的激活更加迅速和稳定,提高了抗干扰性,减少了再次受伤的风险。同时,核心肌群的训练是全面性提高,能够增强力量、耐力、速度、灵活性以及准确性,加快恢复。

捷克的Dr.Jandan曾提出部分下背痛的成因可能是由于运动中枢神经系统控制缺陷所引起的,基于肌群的力量分布不均及肌肉不适当的激活和调节模式,只是臀部伸髋肌群的稳定性和激活模式紊乱。在Leinonen Vetal的研究中也发现:对比无下背痛人群,下背痛的人群在伸髋时臀大肌激活延迟。而在下背痛的人群中,通过腘绳肌和竖脊肌代替臀大肌启动伸髋。

研究表明,臀大肌肌力不足与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关系密切,尤其是当由臀大肌主导的运动模式就会发生改变,出现其他肌肉代偿的现象时,臀大肌肌力不足与造成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有密切关系。由于臀大肌是促进腰骶稳定的主要原动肌,而臀大肌促进疗法能够增加臀大肌的肌力。这提示臀大肌促进疗法结合臀大肌肌力训练能够帮助恢复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的作用。

(三)臀大肌促进疗法对缓解慢性下背痛的疗效分析

相较于核心肌群稳定性训练,臀大肌促进疗法也同样具有明显的疗效,并具备运动疗法的优点。而对于患者而言,其治疗的时间成本更低,由于其操作简单,对于早期患者的治疗更有保障。肌内效贴缓解了患者肌肉的紧张状态,加大了患处的感觉输入,使患者在心理及对疼痛的恐惧减轻,进而改善了关节的活动度。据相关研究表明,以一定规律将肌内效贴贴附于所需治疗皮肤区域,可有效改善患者疼痛症状,加强肌力,缓解痙挛,改善患者血液循环、淋巴回流,同时对于稳定关节、加大关节活动范围也有较大的作用。

四、结论

1.核心肌群稳定性训练法和臀大肌促进疗法在慢性下背痛辅助治疗中作用效果明显。而对于提高核心肌群的肌力和稳定性,规律的定向训练更具优势。

2.对于早期慢性下背痛患者而言,加强核心肌群稳定性训练法和臀大肌促进疗法,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治疗和预防作用。

参考文献:

[1]陈香仙.Thera-Band训练系统对运动员慢性腰背痛的康复效果[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8,14(06):574-576.

[2]张素侠,钟宝权.肌内效贴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的疗效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5,30(07):688-691.

[3]张蓬蓉.核心稳定性训练在非特异性下背痛康复中的疗效[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95):67+69.

★基金项目:1.湖南省教育厅课题,18C1163;2.全国大学生创新实验课题,201910823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