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物理课程渗透劳动教育的思考

2021-12-15宁长兴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拱形教育工作者劳动

宁长兴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将劳动教育纳入“五育”并举的育人体系。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必修课程,提出“除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外,其他课程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提出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等学科要有重点地纳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由此可见,学科课程渗透劳动教育势在必行。

一、挖掘学科教材之中的劳动资源

物理课程是开展学科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载体,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元素,需要教育工作者从中挖掘劳动资源,在教学实践中实现劳动教育目的。以高中物理统编版学科教材为例,劳动思想广泛渗透其中。例如教师在给学生讲《弹力》时,体验人用绳拉车;讲《摩擦力》时,体验传送带运送物品;讲《共点力》时,体验人用扁担挑物品;讲《曲线运动》时,体验砂轮打磨铁质物品;讲《重力势能》时,体验搬运货物等。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具体事例的学习中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热爱劳动的行为习惯。教师应依靠现有教材挖掘劳动教育在学科课程中的渗透点,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现劳动的奥妙,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二、开发承载劳育功能的学科活动

劳动实践教育是实现劳动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广大教育工作者要以现实生活为外在场域,注重开发具有学科特色的劳动实践活动,将静态的文本延伸转换为动态的生活,再把生活中的体验提炼、整合成系统的劳动知识,增强学生对劳动的认同感,实现劳动育人的价值。比如,物理教师在讲《生活中的圆周运动》一课之前,可以要求学生开展手工建造拱形桥模型的学科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劳动之趣,了解不同岗位的劳动特点和过程,同时学会拱形桥的力学分析、物体在拱形桥上的运动的动力学分析,并以小论文的方式呈現其学习、建造过程。学生在观察、参与和体验实践活动中加深了对生产劳动的认识,增强了动手能力。

三、辨识学科核心素养下的劳育边界

坚守学科立场,是学科课程渗透劳动教育的前提,学科教育教学的落脚点是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不能为了劳动而劳动。所以,教育工作者在推进劳育的过程中要掌握学科课程体系的边界,同时对于劳育要有清晰的定位,劳动是手段,教育才是目的和归宿。教师在融合劳动教育的学科教学中,要具有转换意识和灵活处理二者的能力,以劳动代替说教固然有益,但切忌使劳动教育脱离学科轨道,因为学科教育是主,劳动教育是辅。只有找准有机结合点,有效实现融合,才能达成双重教育的目的。

(本文系河南省2020年教研规划课题“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高中劳动教育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0YB1029)

(责 编 行 之)

猜你喜欢

拱形教育工作者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拱形”结构在巴托克音乐作品中的体现
拱形桥的承受力大吗?
德国早期儿童教育工作者严重短缺
热爱劳动
坚固的拱形
应力复杂区巷道断面折线形和曲线形实践分析
身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几点思考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