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目标”视角下的初中物理课堂观察再思考

2021-12-15李仰

中学物理·初中 2021年12期
关键词:课堂观察目标

摘 要:目标作为分析课堂的脚手架,为课堂观察搭建了“核心架构”,使课堂中的零散片段具有归整的意义,观课者在此架构下,能够更清晰地厘清一节课的脉络,并进行研讨反馈,从而改善学生课堂学习,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本文以“认识压强”教学为例,结合实践谈谈对“目标”视角下的课堂观察再思考.

关键词:目标;课堂观察;认识压强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4134(2021)24-0002-04

作者简介:李仰(1983-),女,广东汕头人,本科,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物理教学研究.

课堂观察,是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其具体环节可分为:课前研讨、课中观察、课后会议.目标是每一个有效课堂的根基,用目标作为分析课堂的脚手架,可以将课堂观察与每一节课的具体内容联系起来,深入分析特定学科情境中的教学行为.因此,基于“目标”视角,可以在课堂观察的三个环节中分别解决“学生要去哪里”“学生如何去”“学生是否到达”的问题.

1 课前研讨:“学生要去哪里?”

课堂是错综复杂且变化多端的,观课者不可能观察到课堂里发生的每一件事,但如果不知道要观察什么,就看不到更多的东西,因此,课堂观察需要事先确定好观察点.目标指向的是课堂的教与学,明确了“学生要去哪里”的问题.针对“认识压强”一课,其课程标准的要求是:(1)通过实验,理解压强;(2)知道日常生活中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观课者可结合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细化和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从“目标”视角确定观察点(见表1).

其中,观察点1可在课前研讨时由授课教师进行说课来阐述,让观课教师提前了解授课教师所预设的呈现学习目标的設计,并整理“学习目标”“教师教学”,记录在“课堂观察记录表”中(见表2).

2 课中观察:“学生如何去”

课前研讨,明确“学生要去哪里”,课堂便是观察“学生如何去”,为了进行有效的观察及记录学生学习的路径,需要借助观察记录工具.崔允漷教授在《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中提出,将课堂观察分维度、分视角,让观课教师分工进行课堂观察.“目标”视角便是课程性质维度中的一个视角,经过实践发现,在课堂观察的各个维度中的各个视角无法完全分割独立,而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比如,以“目标”视角进行课堂观察,从观察点“预设的学习目标如何呈现?”进行观察时,也蕴含其他视角的观察,无法单独剥离开单“目标”视角进行观察.必须要纵观整节课,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来判断“目标的达成”.因此,教师在设计观察工具时,可将学习目标、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融合在一起.

在“认识压强”一课中,设计观察工具见表2,其中,学习目标、情境创设、问题预设已在课前研讨时整理好,于是,观课教师在课中观察时根据3个观察点,主要关注:(1)教师教学的落实,学习目标是否按预设呈现;(2)学生活动的方式和学生学习的反馈;(3)课堂生成是否达成目标,做出初步判断;(4)备注预设以外的新生成以及教师的处理.

3 课后会议:“学生是否达到”

通过课堂学习,学生能否达成学习目标,反映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课后会议的主要任务便是根据观察点,对课堂观察记录的情况进行研讨,分析目标的落实情况,优化课程教学设计,进一步改善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

本节课根据观察点2,对表2的观察记录进行分析,本节课教学基本能落实学生的学习目标,但仍存在部分目标未能“完全落实”的情况.分析其原因,一是由于课堂容量大,教师在一些问题的处理上较为仓促.基于课标要求,教师可将“压强的计算”置于下一课时,使本节课的教学重心更为集中地落在“认识压力”“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理解压强”这三个方面.其二,从目标达成情况看,部分教学设计未能有效地指向“目标”的达成,经课后会议研讨后,将部分教学设计优化如下.

3.1 优化1:精化素材,提炼主线

本节课教师利用很多素材来创设情境,如用来反映压力作用效果的物体就有气球、海绵、木板、面粉、面粉糊等,素材繁多虽然会使课程设计看似丰富,但情境过多,会增加学生对物理情境分析的难度.课堂上教师创设的物理情境明显指向本节教学目标,选择素材精简,这不仅利于学生进行分析及理解,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如果一节课能够利用一种素材将各个教学环节串联起来,则更能突出教学逻辑,使学生的认知在一条主线上不断深化.因此,根据学习目标,本节课教师创设的部分情境可优化成如下设计.

情境1:与原设计一致,以学生体验踩气球引入课题.

情境2:让学生将气球放在桌面上、斜面上,靠在竖立的木板上,并对气球施加压力,引导学生观察气球凹陷的方向,并在导学案中画出这三种情况下气球受到压力的示意图.

情境3:用不同大小的力挤压气球,通过观察气球的凹陷程度来引发学生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压力大小有关;用左手掌和右手指以相反方向挤压气球并使气球静止,来引发学生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受力面积大小有关.

3.2 优化2:“科学”创新,合理优化

本节课在探究“压力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提供面粉、长宽高贴有刻度尺的长方体木块进行实验探究.本实验的“创新”在于改变传统的实验器材,让学生通过观察木块陷入面粉中刻度尺的示数反映木块陷入面粉中的深度,变定性观察为定量比较,使结论更具有说服力.但通过课堂观察,笔者发现该实验存在较多问题:(1)面粉的疏松程度难以控制每次实验一样,面粉太松时,木块刚放上去,就容易陷到底部,将面粉压实了,木块就很难陷入面粉,难以比较木块凹陷深度.(2)很多学生将木块举起一定高度后放手,使木块具有一定的重力势能,且没能控制每一次举起的高度相同,导致实验出现很多错误的结论.(3)教师在实验前没做说明,学生没留意到长方体木块上的刻度尺,或者留意到也不清楚它的作用,使刻度尺形同虚设.(4)长方体木块虽然能实现改变受力面积,但由于长方体木块各个面的大小差别较小导致实验效果不明显.

实验的创新应倾向于实验的可操作性、简易性,有助于开展科学探究和促进科学思维.但本节课“创新”实验却增加实验操作的难度和不确定性,无形中影响正确结论的得出.相反,本节课教材中传統经典实验所选择的器材:反映物体压力作用效果变化的“海绵或沙子”,改变压力大小的“钩码”,改变受力面积大小的“小方桌”,能取得很好的实验效果.科学探究的目的是通过实验获取正确的结论,倘若只是为了创新而创新,而忽略科学探究的本质,既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又影响学生的发展.

3.3 优化3:设计后测,以评促教

评价即学习,学习即评价,要判断课堂教学目标是否达成,需要在一堂课的结束阶段设计评价,对确凿的学习证据进行分析,以便于“确认学生是否到达这里”.在“认识压强”一课中,可将课堂上“小猫和猫头鹰玩偶过沼泽地”的情境设计更换为现实生活中身陷沼泽地的真实事例,并置于课堂最后,用来评价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的同时,评价教师教学的有效性,以更有效地改善课堂教学.

根据观察点3,在情境1中,教师通过让学生体验“踩气球”引入课题,但在课堂上出现“小意外”,当学生第一次踩上木板时由于木块所受压力未均衡分布在各个气球上,导致两个气球破裂,学生喊出“气球破了”,此时,教师提醒学生先扶着旁边的讲台慢慢站上木板,再慢慢松手,这次气球不破了.这个“意外”是预设以外的课堂生成,教师的处理看似让课程按教师所设计的“气球不破”的结果开展,但并未解决“为何一开始气球会破”的问题.若能在课堂最后让学生解答,正因为受力不均匀,使部分气球所受压力太大导致压力作用效果大而压破气球,既能引发学生对课堂实验失败的思考并解决疑惑,也能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评价.这样的课堂能基于学生的起点,在学生的体验、感知、思考中生成,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不断完善自己的认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物理观念的形成,也能让教师清楚地知道学生学习的终点,反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4 结束语

从观课者角度看,目标在课堂观察中的“脚手架”作用,为课堂观察搭建“核心架构”.通过这一架构,观课者才能更好厘清一节课的脉络,使课堂中的零散片段具有归整的意义,从而能与授课教师在此意义框架上进行深入的探讨.从教学参与者角度看,目标引领着教与学,而“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则是“目标达成”的载体,另外,通过“评价”,教师可以判断学生学习目标达成情况,同时又能优化自身教学,实现“目标—教学—评价”的一致性.

参考文献:

[1]王艳艳.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J].新课程(中学),2018(08):133.

[2]夏雪梅.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张世成.学习即评价:“证据课堂”再出发——以“透镜”教学为例[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21,50(10):1-4.

[5]徐文娟.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的路径、策略和启示[J].江苏教育,2019(78):41-44.

(收稿日期:2021-08-23)

猜你喜欢

课堂观察目标
高职教学“课堂观察”方法的有效性探究
高中数学“课堂观察”教学有效性初探
教师提问有效性的课堂观察探析
高中英语课堂中教师提问的有效性观察研究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课堂观察例谈
将梦想变成目标,改变你的一生
新目标七年级上Units7—8单项选择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