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阅读成为班级的底色

2021-12-15沈丽新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手抄报借书书架

2021年4月,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了“第十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0本,高于2019年的4.65本。这真是一个好消息。读纸质书的成年人越来越多,意味着有更多的家长重视阅读。

但是,调查也显示:“对我国城乡成年居民2020年图书阅读率的考察发现,我国城镇居民的图书阅读率为68.3%。”也就是说,仍然有31.7%的成年人不读书。而这些不读书的成年人,很可能就是我们的学生家长。这些家庭的孩子,如果能遇到一个全力推动阅读的教师,则是他们成长的幸运。

教师自己要当读书人,也要有意识地去做儿童阅读的推动人——无论你是不是语文教师,是不是班主任。我工作多年,当班主任只有8年,是一个英语教师,但我仍然会利用、创造各种契机去推动学生阅读。

2015年5月的《姑苏晚报》刊登了一篇学生习作——《我们的幸福教室》。作者是一个五年级学生,她在文中回忆起三四年级时候的班主任,说是“沈老师”让她和同学们养成了爱看书的习惯,他们在教室里感觉格外幸福。

我的微信公众号“沈丽新教育现场”在2017年10月发了一篇文章——《让文学滋养童年》。里面提道:我把女儿小时候心爱的100多本《儿童文学》,都带到当时我所教的五(3)班教室,还为此特意买了一个书架,便于孩子们借阅。等到这些孩子小学毕业,我把《儿童文学》全部送给他们作为留念。我教了他们五年英语,从来不是班主任,但不妨碍我和学生一起讨论美妙的诗歌、散文、小说。其中一个孩子给我留言:“您常常教我们要多阅读,说读一本好书便走近了他人的灵魂,这是我一生受益的教诲。”

2021年4月,我的一个在读大学二年级的学生推荐我读《恰到好处的安慰》,而且约好共写读后感。后来,我将我和他写的两篇读后感发在同一天的公众号上,一时成为美谈——那个八年前的小学毕业生,他在大学时寻找的读书伙伴,竟是他小时候的英语老师。

所以,只要教师用心,不管教什么学科,都可以把阅读的种子播撒在孩子的心田,迎着风雨和阳光,发芽、生长。

首先,带动家长陪孩子从儿歌开始阅读

2019年9月,我开始担任一年级班主任。在学生报名的第一天,我就精心挑选了一本《365夜儿歌精选》放在报名席上,供家长浏览,也建议家长给孩子买这本书。儿歌朗朗上口,浅显易懂,很多孩子能够接受。一年级教学内容少,老师布置的口头作业也少。如果刚入学的学生没有养成每天回家读书的习惯,以后再培养这个习惯,就有些滞后。所以,我会把“诵读儿歌”这件事在报名这天就启动。

我建议家长:每天晚上陪孩子认读一首儿歌。第二天,孩子可以读给我听。如果过关了,我就在这一页上盖章。以后每读满30首,就发一张有我签名的书签……对于儿童来说,跟爸爸妈妈一起诵读,是美好的时光。同时,常用的字词在整本书的216首儿歌中反复出现,他们也多少因为读儿歌而认得一些字,减轻了一点认字的负担。孩子们像玩竞赛游戏一样,你追我赶,到一年级上学期期末放假的时候,基本上都把这些儿歌过关了,家庭也自然养成了亲子共读的习惯。

其次,建议家长陪孩子开始篇章阅读

一年级下学期的时候,新冠疫情来袭。孩子们居家两个月,我建议家长用与读《365夜儿歌精选》一样的方法,开始《日有所诵》(一年级)的诵读。班上有几个孩子,阅读能力其实已经远远领先。转眼,孩子们升到二年级,我就开始推荐台湾作家郝广才编著的《今天》。《今天》共365篇,每一篇都是一个独立的小故事,比儿歌的内容更丰富。我建议家长每天陪孩子一起阅读,读后一起讨论。

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如果大人看电视、刷手机,他会因此而向往手机。更好的陪伴显然是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大人在边上看书,做出一个爱学习的示范。当然,最优质的陪伴就是与孩子做同样的事。比如,读同一篇文章,然后一起讨论。

最后,推动孩子开启整本书阅读

今年,孩子们读三年级了。学业难度开始呈现,而阅读能力差的孩子,连数学题目都读不懂。让孩子们读更多书,就成为三年级老师的研究目标。

我在开学前就建议家委会给教室准备一个书架。我告知了阅读对于三年级学生的重要性,同时也承诺:“我会好好引领孩子们读书的。”

书架安装好后,我就去图书馆给孩子们借书。借书的时候也会注意分级选书,借回来后按难易程度分层摆放,便于分级推荐给不同的学生。

如何避免书架和书成为教室里的摆设?如何避免书只是部分孩子借了又还、还了又借的玩具?如何讓孩子们和家长都可以看到“阅读”的质与量?我当然都思考过——

一开始孩子们借的书,都是我亲手递过去的——不允许私自拿书。同时向全班孩子明确:“作业能够及时写完的同学,老师才同意到书架这里借书看。你要看书,就得及时完成作业。”我制造了一个导向:可以借书看,是一种荣耀。

读完的书,不可以直接放回书架。需要先找我“聊一聊这本书”——我不在的时候,也可以找语文老师聊。我常常问一些简单的问题:“你最喜欢谁(什么)?你最不喜欢谁(什么)?为什么啊?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啊?”孩子们的回答很多时候都是滔滔不绝。每一个课间,不停有孩子找我:“我要聊一聊刚读过的书。”

跟老师聊完以后,就可以去登记“还书记录”了。除了登记还书日期、书目和自己姓名,还有两栏很有趣。一栏是“作者姓名”,一栏是“教师签名”。“作者姓名”让孩子们关注到:“这个作者的书我已经读过两本啦!”而“教师签名”就是我或者语文老师与孩子“聊书”之后的签名。表格是我自己设计的,用彩色A4纸打印,格子设计得很宽大,便于三年级孩子填写。每张纸上,可以登记6行还书记录。

登记完“还书记录”后,还有正经事要做——做读书手抄报。手抄报是我淘来的,A4纸大小,每张都有不一样的图案,没有涂色,空白的、需要孩子们写文字的地方并不多。孩子们可以自己选一张,然后写下这本书的一些信息,再进行涂色,最后署上自己的姓名。这就完成了一张图文并茂、独一无二的读书手抄报。

这还不是最后结果。我会收集当天孩子们完成的读书手抄报,然后在第二天的晨会课上用投影向全班同学展示,逐一点评:“这张手抄报上的书名真醒目!我们一看就知道他读了什么书。”“这张手抄报还介绍了作者的信息。非常完整。”“咦?这是谁的手抄报?居然有好词好句的摘录。”“这一份也很棒!他写出了自己最喜欢的人,并说出了理由。”“这一张太精彩了!写了读这本书后懂得了什么道理。”“这个同学太厉害了!手抄报上全是自己的话,没照抄书上的原话。”……孩子们被夸得非常开心,每天的读书手抄报也都越来越有意思。

最后,我会请每一个完成手抄报的孩子,坐在讲台前的椅子上,举着自己的手抄报,拍照留念。我把照片每天发在“孩子们的书香童年”讨论组里,与家长们一起分享快乐。

这当然也会引起部分家长的焦虑:为什么一直看不到自己家孩子完成手抄报的照片呢?此时,我总是安慰与提醒:“不用去质问、教训孩子。凡是被训斥着、完成任务一样去做的事,孩子只会敷衍我们,而且会从内心排斥这件事。我们只有去持续地吸引孩子。我每天早晨会在教室里看书等孩子们上学,爸爸妈妈也要想办法,吸引孩子慢慢开始看书。”

从9月1日报名,到10月31日,我的文件袋里,已经积攒了厚厚的上百张读书手抄报。爱阅读、速度快的孩子已经读了五六本,有孩子告诉妈妈:“虽然家里书很多,但还是觉得教室里的书更好看。”

班上有个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他的语文、数学成绩非常糟糕。这个孩子也来找我借书看,拿走后,当天傍晚的延时服务时间,他说已经读完了,要找我拿手抄报。我指给他看扉页上关于此书的介绍,告诉他:“你可以把这几行字抄写在手抄报上。”其实我只指了一小节,他却认认真真抄了一大段,几百个字。然后认真涂色,完成手抄报。当这个孩子最后把手抄报交给我的时候,我真的被感动了,因为看到了一个孩子对美好的向往。

因为他,我对班上几个尚未学会阅读的孩子充满了期待。我想用更多美好的方式,持续地吸引孩子们,带他们一起感受读书之乐。

(责 编 莫 荻)

猜你喜欢

手抄报借书书架
我的手抄报
我的手抄报
我的手抄报
借书去
整理小书架
钟繇学书
书架就要美美哒
上海:从书店里借书看
办手抄报
会展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