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教学评价探析
2021-12-15端木萍萍
端木萍萍
摘要:中学音乐教学评价应依据教学对象、教学过程、教学内容的差异,开展合理的科学评价。使用多元评价方式,以不同的评价内容、评价主体、评价手段全面评价学生。通过表现性评价、综合性评价等彰显评价的导向型。
关键词:教学评价;科学性;全面性;导向性;中学音乐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11B-0051-04
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先后下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等多个文件,以促进教育评价的改革与发展,推进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通过坚定评价原则,改革评价方式,转移评价重心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升审美能力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改革音乐教学评价,围绕中小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需要,进一步突出音乐教育在学生培养中的作用,并从实践的层面强化音乐教育,在激发学生音乐学习兴趣的同时,使学生能力得到全方位的培养。
一、评价原则合理,保障评价科学性
加德纳曾说过,“过去和现在我都相信评估对于教育是最有力的手段”。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有赖于教学评价的“杠杆”。音乐教学评价应当遵循科学性原则,评价方式应符合学科教学规律以及学科教学特点。一方面增加音乐课程相关的知识,增进技能的掌握,另一方面也要针对不同学生的身心发展,依据具体的教学环境来选择与之相匹配的评价方式,在全面发展的同时兼顾学生个性发展。“学习和评价就像同一艘船的两只桨,应该齐头并进”[1],合理的评价原则能够有效避免原有的“一唱”定成绩的局面,有利于学生持久地学习和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与音乐创造力,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良好意识。
(一)依据教学对象,做到“生畏而扶、生怯而激、生馁而鼓”
教学对象的差异性,注定了评价不能采用同一模式。课堂上,常常是优秀学生“唱主角”,中等学生“跑龙套”,而其他学生只能“做群演”。究其原因,主要是性格、基础、智力等方面的差异。学习主体的差异性,产生了差异性的学习效果。合理的评价原则,尊重学生的身心特点,遵循教育规律。学生畏惧不前时,教师评价“扶一扶”,使其站立敢行;学生胆怯不安时,教师评价“激一激”,使其大步能行;学生气馁欲退时,教师评价“鼓一鼓”,使其迈步想行。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学生的参与度、参与状态以及表现力等方面,及时给予关注,并通过有效评价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的自信心。笔者的班级有一位比较胆怯的学生,不敢当众发言,唱起歌来声音也比较轻,几乎听不到她的声音。对于这样的学生,可以先请一位同学陪她演唱,演唱结束告诉她“没想到你的声音如此优美动听!只可惜不是所有的同学都能听见”。那位女生渐渐地战胜了胆怯,爱上了唱歌,还在校园歌手大赛中获得了十佳歌手奖。鼓励和赏识是一种积极的“正强化”,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增强自信心,从而将学生引向成功。
(二)依据教学内容,做到“遇冷而温、遇闷而扬、遇散而凝”
教学内容的多样性、丰富性,在给教学带来更多参考选择的同时,也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唯有细致研读教学内容,把握学生学情,遵循学生学习心理,才能产生更佳的效果。学生冷场不思时,教师结合教材引导学生,评价激活思维,使其愿意参与;学生闷声不语时,教师评价激发思考,使其情绪积极,乐于参与;学生思维散乱时,教师评价充满智慧,使其凝神聚气,享受参与。
在“七彩时空”欣赏教学“知识大比拼”环节有这样一个问题:“中学时代如歌多梦,初中生活多姿多彩,如果请你创作一首作品表现当代中学生的风貌,你认为该作品应该是怎样的?请从作品的速度、节奏、旋律特点等方面进行阐述。”学生眉头紧锁,半晌不语。此时教师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结合学生的交流,教师予以适时点拨,并从音乐作品表现的完整性、表达的准确性、感染力层面给予评价,增强学生对音乐要素的感知。学生很快进入“情境”,思维顿时活跃起来。有的说:“中学时代是快乐的,我们有如此多的朋友,我们共同进退,所以如果我来创作,这首作品的速度应该是中速稍快的,节奏应该是活泼的,旋律应该是优美的。”有的说:“初中生活是艰苦的,我们每天要学习很多的东西,所以我认为这首歌曲的速度应该是稍慢的,节奏是舒缓的……”还有的同学说:“中学生活是多彩的,如同一个美丽的梦,它有苦也有甜,所以我认为这首作品应该包含两部分,第一部分节奏热情欢快,第二部分舒缓优美……”
可见“冷场”也是一种有益的教学资源。教師要善于抓住时机,有效运用教学评价,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使其能最大限度地展现自身价值。
(三)依据教学过程,做到“遇疑而启、遇难而助、遇惑而解”
《学记》有云:“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贯穿教学始终。问题的设置须有梯度,先易后难,促进思考,激发求知欲。对于学生不能立即解答的、难度较大的问题,可以留给学生充足思考与交流的时间,同时帮助学生架设思考的阶梯。思维的训练提升是教学过程重要任务之一。课堂问题的差异性,会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而合理的评价原则,尊重学科特点,遵循学习规律,能产生更佳的教学效果。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评价启发思维,使其有路可循;学生遇难欲退时,教师评价助力思考,使其有路能行;学生遇惑无解时,教师评价解难答疑,使其豁然开朗。
“乐鸣江河”的“活动与创造”环节要求用do、re、mi、sol、la五个音,采用重复、对比的手法编创旋律,并试着唱一唱。这是一个锻炼学生自主编创能力的练习,但难度较大,学生需要在理解五声调式的基础上结合音程相关知识进行创编。评价环节重点关注学生对五声音阶的理解与掌握,音程的和谐与流畅仅为参考,这样可以扩大学生的创作空间,降低创作难度。在具体介绍五声音阶的构成与音乐特点时,引导学生从“宫”音为主音进行旋律创作。当学生表达的观点切合度不高时,教师要善于用激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先充分肯定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当学生创作的音程不够和谐时,引导学生从聆听1—3—5中和弦的根音来编织旋律,鼓励学生不要错过脑海中涌现的旋律;当学生创作出一些简单乐句时,教师引导小组之间互相讨论并尝试唱一唱,同时彼此提出修改意见。互评过程中教师适时参与,及时鼓励,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宽容和真诚,使学生更爱表达,更善表达。
二、评价要素多元,凸显评价全面性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评价是主体多元、内容多维、形式丰富的评价。多元的评价主体增强了评价主体之间的互动,多维的评价内容适应了人才发展多样化要求,多样的评价形式彰显了以人为本的教育宗旨。
(一)多元的评价主体,提升育人合力
按照《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在对当前的教育评价进行改革时,教育评价体系的主体不能单纯为教师或者学校,多种不同的主体纳入评价主体之中,结合美育改革对艺术实践提出新要求,教师、学生、社会(如艺术社团、剧院等)和家长都应在评价体系中扮演重要角色。艺术活动之后结合“艺术活动表现评价表”,请教师、同学或家长从合作与交流、审美与表现两个维度,结合自评、他评,最终得出相应的综合评价。这突出了音乐学科的特点,提升了育人合力,不仅有利于教师倾听从学生视角发出的音乐感受,体现“蹲下来”的教育力量,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增强合作交流意识,提升审美鉴赏能力。
(二)多维的评价内容,体现育人智慧
基于学生个体在音乐能力、表演天赋方面的差异性,教学评价不能仅仅指向知识技能的考查,更应关注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力与表现力。教师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前提,设置多样化的评价内容,如演唱、演奏、舞蹈、欣赏评析等。学生可以从中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教师从节奏、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方面,综合考评学生艺术表现的完整性、准确性、美感度以及感染力,并给予综合性的评价。这种多维度的评价能够促进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在参与表现中获得音乐学习的快乐与自信,能够让教师智慧教学,让学生学有所长,让师生共同收获,共同成长。
(三)多样的评价形式,激发学习动力
音乐学科教育的目的在于培育学生的高尚情操、拓展艺术视野。因此评价形式上有必要更加关注学生的艺术实践,注重学生的真实参与,促进学生的真实发展;注重基础性指标与发展性指标相结合,尝試软评价,淡化硬评价;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真实表现,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无限可能。
音乐教学中,评价形式不拘于一种形式。可以将“分值量化评价”“语言评价”以及其他评价相结合,多种评价方式的结合,可以帮助学生从自定目标、自我实施、自我诊断、自我调整等方面提升学习自我效能感,激发学习动力,最终实现自我成长。某种意义上而言,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多角度、多方向、多层次的思维方式以及持之以恒的学习动力,其触发点不仅仅是学习兴趣,教学评价的激发作用同样关键。
三、评价重心转移,彰显评价导向性
传统音乐教学评价以教师为重心,以教材为重心;重规范,轻创新;重结果,轻过程,忽视了学生在各个阶段的发展状况,不能有效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针对传统不科学的教育评价,教育评价改革彰显了积极的评价导向性。教育评价改革是学科教育教学的重点任务,音乐教学评价应当遵循导向性原则,促进学生发现自身艺术特长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感知能力。音乐教学评价应秉承“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理念,从根本上推动学生艺术素养的提升,实现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
(一)关注表现性评价,促进评价合理性
传统的评价方式更多关注的是学习结果,往往是“一唱”定成绩,对于学生在过程中的表现关注甚少。表现性评价相对于传统的卷面测试是对学生“能做什么”的直接评价,不但评价学生的认知能力,更关注学生的合作能力、参与能力,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在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时,教师要注重学生音乐感受、表现、欣赏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构建表现性评价指标,利用自我评价表引导学生理解音乐形象,遵循艺术创作“探索—模仿—即兴—创造”的规律,将学习的过程转化为知识再创造的过程。例如,在歌曲教学中引导学生从音准、节奏、速度、连贯度四个方面进行自我评价,寻找自己演唱中的不足之处。同时引导小组学生通过气息控制、力度强弱、情感表达三个方面进行互评。这种评价有效地发挥了激励与改进功能,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二)运用综合性评价,提升评价全面性
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原有评价过程中过多强调共性,过分关注认知,从而限制了教师对认知能力以外其他能力的关注。运用综合评价,注重对学生原始资料的积累和保存,建立网络成长数据库,完善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利用课堂教学评价手册,每节课由音乐课代表记录学生的学习状况,包括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回答、交流、演唱、演奏、舞蹈、编创等值得肯定的学习行为。班级评价小组以学生日常表现为依据,结合学生在各级各类艺术活动中所取得的成果,在自评、互评的基础上,得出综合性的评价。成长记录数据库收纳的内容除在校音乐学习评价等资料以外,还应当包括学生参与艺术展演或专项展示、艺术学习实践等特色活动所获得的评价。
评价是对教学行为的反馈,评价不是完成某种任务,而是一种持续的过程,它是教与学过程中主要的、本质的、综合的一个组成部分,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2]。在新中考政策背景下,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当下,伴随“双减”政策的有效实施,以音乐为代表的艺术课程,应秉承“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理念,变革评价制度,创新评价方式,优化教学质量,从本质上推进学生艺术素养的提升,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雁冰.课程评价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113.
[2]高凌飚.过程性评价的理念和功能[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62.
责任编辑:贾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