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载:他的22 字格言,举国皆知

2021-12-15最爱君

青年文摘 2021年3期
关键词:张载太平范仲淹

最爱君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关于这22 个字,学界有一个专称,叫“横渠四为”或“横渠四句”。有学者说,这是中国人的精神绝句。它的作者是张载,“北宋五子”之一,生于1020 年,2020 年是他诞辰1000 年。因其长期在今陕西眉县横渠镇生活和讲学,故被后世称为“横渠先生”。

遇上范仲淹

距今约980 年前,十几岁的少年张载,卖掉帝都开封的祖宅,在陕西横渠镇的一个村子购地、建房、落户。这个举动放在今天,就是逃离一线城市的爆炸性新闻。

张载选择定居横渠纯属偶然。15 岁那年,他的父亲在涪州病逝。身为家中长子,张载带着5 岁的弟弟张戬,与母亲一起护送父亲的灵柩,欲归葬祖籍开封。一家人跋山涉水走到横渠镇时,盘缠用光了,又听说前方发生兵变,只好滞留此地。张载和母亲将父亲灵柩落葬于当地。三年守孝期间,张载做主卖掉了开封的祖宅,决定定居横渠镇。

21 岁那年,他遇上一个改变他一生的人物。

张载“少喜谈兵”,是个热血军迷,还一度想要组织民间武装去收复洮西失地。1040 年,三川口之战,北宋败于西夏,52 岁的范仲淹被紧急任命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延州知州。年轻的张载听说范仲淹来陕西了,立马带着他写的《边议九条》奔赴延州。具体情形,史料并无记载。我们只知道,年长30 来岁的范仲淹语重心长地对张载说:“儒者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意思是,作为读书人,你应该着力重振儒学,而非想着从军博取功名。

临别时,范仲淹送了张载一本《中庸》,张载听从了范仲淹的劝告,从此潜心苦读儒家经典。

两年后,范仲淹邀请张载到庆州相见。张载应邀写了《庆州大顺城记》,范仲淹自掏腰包,给了张载一笔钱当作稿费。实际上,这是范仲淹对当时贫寒交加的张载的变相救济。

约600 年后,明末大儒黄宗羲在《宋元学案》中说,范仲淹“一生粹然无疵,而导横渠(张载)以入圣人之室,尤为有功”。

与王安石的故事

在同时代的人看来,张载并不是天才。而他最终成为照亮千年的那颗星,有一大半是源于他的勤学苦读。

张载曾自撰对联——“夜眠人静后,早起鸟啼先”,并将其贴在书房两侧,时刻激励自己。他是苦读熬出来的一代宗师。

1057 年,张载参加科举并考中,登上传说中的“千年科举龙虎榜”。那一榜中进士的人,除了张载,还有苏轼兄弟、曾巩兄弟、章惇、程颢等,个个是人中龙凤。而张载时年38 岁,属于高龄考生。考完后,在宰相文彦博的支持下,张载在开封相国寺开坛讲《易经》,名动京城。

1069 年,御史中丞吕公著向宋神宗推荐张载,理由是张载“学有本原”“四方之学者皆宗之”。50岁的张载在当时思想界奠定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所居之乡,学者不远千里而至,愿一识其面,一闻其言,以为楷模”。

张载终于开山立派。他创立的门派,后来被称为“关学”,与周敦颐的濂学、“二程”的洛学、朱熹的闽学合称为“濂洛关闽”,是宋代理学四大主流之一。

宋神宗听说了他,赶紧召见,询问治国之道,张载说“为政不法三代者,终苟道也”,与1068 年王安石的回答“每事当以尧舜为法”异曲同工。

新法推行后,王安石邀请张载加入,但张载答复说:“朝廷将大有为,天下之士愿与下风。若与人为善,则孰敢不尽。如教玉人追琢,则人亦故有不能。”委婉地拒绝了王安石。

从与宋神宗的问答来看,张载也属于变法派,但他拒绝加入王安石的队伍,原因之一是张载认为王安石的措施过于激进,违背了他作为一个温和变法派的初衷。

没多久,张载被派去浙东审理一起贪污案,案子办完回到朝廷,新旧两党已经因变法措施撕破了脸,旧党代表人物被贬出了京城,其中就包括张载的弟弟张戬。

看到这种局面,张载决定辞官回横渠讲学,“纵不能行之天下,犹可验之一乡”。他和学生买地数百亩,依照《周礼》的记载,划成井田,中间留一块公田,四周八块私田分给无地农民耕种。他还组织当地民众兴修水利,使近千亩田地得到灌溉。

“北宋五子”的使命

张载在仕途上并不如意,这跟他的理想追求有所出入——他不是那种只躲在书斋讲学传道之人,他的终极追求是,苦读、冥想、彻悟得来的东西,要有利于百姓。

但他一生没有好的机会去实践和推行他的理念,只能在自己当官或者讲学的地方去做。他的一些弟子得其毕生力行的真传,陆续开始乡规民约的工作,可以说是中国较早的一批注重基层社会治理的士大夫。

张载的思想很深邃,但落脚点细微;格局高远,又很接地气。你可能很難想象,他的主要成就是在探索宇宙本体的基础上形成的。

“北宋五子”(邵雍、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甚至整个北宋社会面临的思想困境,是佛教和道教分别构建了一套解释世界和万物的系统,在中华文化圈内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而儒家在意识形态和哲学层面,像是遭到了降维打击,当时的士大夫有一种普遍焦虑。

在这个背景下,“北宋五子”,还有后来的朱熹、陆九渊等人,都在努力构建自己的儒家理论体系,不仅用于解释社会,还用于解释宇宙。他们的儒家理论体系,被统称为理学。按照宇宙本原的不同解释,他们之间又有了气、理、心的哲学分野。

张载是“气”的理论创始人。他把万物的本原看作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气,他是一个坚定的唯物主义者。他的思想体系严整,尤其是“民胞物与”和“横渠四句”,达到了宋代理学的至高境界,受到宋明诸儒的集体膜拜。但可惜的是,张载还没等来理学的黄金时代就去世了。正因如此,他的一些弟子如吕大临,在他逝世后转投到二程门下。

但二程师门经常从张载这里汲取营养。二程兄弟很喜欢张载的《西铭》,要求每个弟子必须研读。张载的很多思想借助其他门派才得以流传。从这一意义上说,张载的影响力已经超越了门派,超越了时代。

“横渠四句”不朽

张载写过一首咏芭蕉的诗,28 个字,用了7 个“新”字:芭蕉心尽展新枝,新卷新心暗已随。愿学新心养新德,旋随新叶起新知。

有人说,这是张载对改革变法的支持。也有人说,这是张载对创新的执念。

张载讲了很多道理,但从不以此苛求他人。包括他最为著名的“横渠四句”,也是用于自律,而非他律。

思想家马一浮说,张载为什么说“为万世开太平”,不说“为万世致太平”?很简单,“致”是实现的意思,“开”则是一种期待,张载“有德而无位”,他没有机会去“致太平”,所以只能说“开太平”,垂法于后世,以待圣贤致太平。

张载的“无力”,正说明他讲的道理,都是对自己的约束和要求。他一生清贫,财富的有无和多少,从未影响他修炼成一个颜回式的大儒。在公道大义面前,他从不畏惧。他愿意为理想献身,但当理想不能实现时,也绝不苟且——辞官、回乡、讲学、种地……

1077 年,张载被推荐回京任职。但因无法实现理想,很快,他再次辞官。同年冬天,在返回横渠的路上,行至临潼,58 岁的张载安然辞世。他去世时,身边仅有一个外甥。在长安的学生闻讯后赶来,筹资将老师的灵柩送回横渠安葬。大雪纷飞,圣人无声离去。

但千百年来,他的理学思想,他的“横渠四句”,成为一代代中国人的座右铭,象征着至高的理想境界和精神坐标。

张载死后约180 年,一个江西人在殿试时,一笔一划写下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他成为那一年的状元,最后也成为一个朝代最后的脊梁,他是文天祥;又约400 年后,一个浙江人在书中击赏张载,击赏“横渠四句”,他最终活成了榜样的模样,少年刺奸,中年抗清,晚年鸿儒,抨击君主专制,成为千年一遇的大思想家,他是黄宗羲;又约280 年后,一位现代思想家在抗战烽火中,向大学生们普及了“横渠四句”,寄希望于抗战的胜利、国族的复兴,他是冯友兰……

或许,张载并未真的离去。

2020 年,他刚好1000 岁。

(摘自“最爱历史”微信公众号,本刊有删节)

猜你喜欢

张载太平范仲淹
太平风俗美
张载的“变化气质”之道
张载家训不只是横渠四句
“关学”的精粹及其对后世的启迪——张载思想的当代价值研究
守正创新让“太平泥叫叫”叫得更响
劝君莫做“太平官”
期待太平湾上的“不夜城”
范仲淹词的传播与接受
张载哲学的本体论结构与归宿
范仲淹苦读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