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棒!少年》:一群一无所有的少年,如何叫板命运

2021-12-15周滢滢

青年文摘 2021年3期
关键词:棒球队师爷马虎

周滢滢

电影《棒!少年》剧照

赛场上的马虎

2020 年第14 届FIRST 青年电影展上,一举拿下“最佳纪录片”“观众选择荣誉”奖的纪录片《棒!少年》,收获了影展开幕以来时间最长的掌声和欢呼。

在很多人印象中,棒球在中国属于一项小众、冷门的“中产运动”。而在北京西郊一个名叫“强棒天使”爱心棒球基地的地方,一群来自偏远山区、贫困家庭的孩子组建成了一支零基础棒球队,却陆续刷新了多项纪录:

4 名孩子入选国家少年棒球队,赴日本参加国际青少年棒球赛事PONY 杯,获成长组冠军;成为中国唯一代表亚太区赴美国参加世界少棒联盟PONY 国际青少年棒球赛事的球队;参加“第三届海峡两岸学生棒球联赛”,包揽U10 组别所有的个人单项奖。

这些原本深陷困境的孩子们灰暗的童年,因为棒球,被注入了一种叫作“梦想”和“信念”的東西。

让出生不完美的孩子有梦可追

“选中”这群如野草般的孩子,带着他们焕发新生的,是中国棒球界传奇人物孙岭峰。

这位前中国棒球国家队队长18 岁入选国家队,2008 年带领队伍获得了中国棒球国家队在奥运会上至今唯一一场胜利。2015年,退役后的孙岭峰成立了“强棒天使棒球基地”,从全国各地吸纳7 ~ 10 岁的贫困儿童进行棒球训练,希望能将“棒球运动推广”和“帮助贫困儿童”的公益事业结合起来。

一般来说,挑选运动员苗子,要考虑身体条件、运动天赋和性格,可孙岭峰的选拔标准只有三条:家庭贫困、年龄合适、身体健康。他希望这些孩子能跳脱不幸的人生,和命运叫板。

接每个孩子来时,孙岭峰都会告诉他们:“你的出生可能相对悲惨,但你要有高人一等的信念。你是我千辛万苦找到的,也是在棒球场上最有潜力最有发展的,你就是最棒的!”

孙岭峰说,如果有哪种竞技体育不问出处,甚至连天赋都不苛求,那就是棒球。“篮球要个高,橄榄球要壮。棒球是高的、矮的、瘦的,不同人在不同的位置,把自己的特点变成特长,在棒球场上就是高手。”

为了给孩子们更好的训练,孙岭峰还请来了自己的“恩师”张锦新,孩子们都叫他“师爷”。师爷从事棒球培训40 多年,曾带领中国少年棒球队获得过4 次世界冠军,为国家队输送了60余名国手。如今,70 多岁的师爷把基地当家,和孩子们同吃同住在一起。

曾是清华大学棒垒球协会会长的郭忠健,是基地里第一个志愿者。纪录片里,这个笑起来很憨厚的“郭老师”,当孩子们犯了错,就会板起一副面孔,像家长那样教导孩子。

就这样,由孙岭峰、师爷、郭忠健三个男人搭建起来的另一个家,成了孩子们追梦的起点和基地。

“如果不是打球,我就是一流氓”

《棒! 少年》导演许慧晶2017 年注意到这个特殊的棒球基地。孩子们的原生家庭和生命成长的状态,深深吸引了他。在拍摄过程中,孩子马虎,成了镜头聚焦的主要人物。

马虎来自宁夏, 妈妈在他三个月大时就离家出走了,父亲常年在外,他基本是由奶奶带大的。经常闯祸、一身“匪气”的他,让基地“鸡飞狗跳”。每次犯错时,教练们都会放狠话:“你要是不好好练球, 就回家去。”但他们从没有真正放弃马虎。怀着极大的耐心,他们等待这个孩子能在后天学习和环境熏陶中慢慢变好。正如孙岭峰所说:“如果不是打球,我就是一个流氓。”

他担心,基地的很多孩子,尤其像马虎这样疏于管教、戾气很重的,如果不是打球,根本没法正常融入社会。在少年时期,给他们一个努力的方向和精神上的支柱无比重要,而体育,就是这样的指引工具。

基地采取军事化管理。每天早上六点起床,上午是文化课,下午进行综合训练。休息时,他们玩象棋、五子棋这类益智游戏;电视看的是《亮剑》这样的军旅片,“里面会有团队和热血的东西”。

马虎第一次穿上整套棒球服的时候,感觉自己就像战士一样,“特别牛”。他最喜欢挥棒的瞬间。为了练习挥棒的动作,新队员从练习毛巾抽板凳开始,一天要抽500 次。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加上双手叉腰、转体,马虎练了一个月,整条毛巾被抽烂了,散成一条条丝线。

在队里, 马虎和同龄的大宝几乎是“死对头”,可师爷说,一支球队,每个位置就像人的手指,只有攥成拳头,力量才是最大的,“ 要想在球队发挥作用,就得和大宝配对,把接手练好了,你才能胜任这个位置。”

2 月17 日,一场友谊赛中,大宝和马虎第一次作为投手和接手搭档上场。马虎稳稳地蹲在击球员身后,向大宝打着手势暗号,“投手别紧张,放松点,来!” 大宝轻轻点了点头, 把球扔了出去。最终, 强棒队领先一分胜出。

一个夏天的夜晚,师爷宣布:“我们争取到一个世界性的比赛,谁表现好,谁就可以去。”这是中国少年棒球队第一次代表亚太区,参加PONY 国际青少年棒球赛事。

马虎变了,一到饭点,他就在厨房里帮师爷剥大蒜,又抢着刷碗。“球打得好,品质好,那才是最重要的。”师爷对马虎说。马虎抓住这次机会,赶上赴美比赛的末班车。

纪录片中最重要的一场比赛,就是孩子们在美国对战往届U10 冠军芝加哥队。一个投球失误让他们输了比赛,这些第一次走出国门的少年泣不成声、抱头痛哭。球场上的输赢,残酷而现实,不过,这也正是体育精神的迷人之处——不仅是敢打想赢,还要能够承受失败的痛苦。

从美国回来后,马虎有了梦想,“我要打进职业队,给奶奶买楼”。他开始主动找郭教练,“你给我出个数学题,我去算”,几乎没有孩子再告他的状了。

“会做人,才会打棒球”

正如孙岭峰所愿,孩子们先有了体育信仰,才能一步步找到人生的意义。

“首先要教会他们怎么做人,会做人, 才会打棒球。” 每到一个新的基地,孙岭峰就会联系附近的打工子弟学校,让孩子们上午在学校学文化课,下午回基地接受训练。在德行和教养上也要求严格, 孩子们每次吃饭都要等到队员到齐,用餐时要感谢为自己准备食物的叔叔阿姨,用完东西自己要收拾归位……

孙岭峰的理想是,未来有孩子成为世界级棒球明星,打进美国职业联赛;也有孩子进专业队、省队、国家队,成为职业运动员;学习好的可以读大学,成为体育特长生……就算无法成为顶级球手,未来至少可以成为棒球培训人员、棒球教练,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以往我们看到的少年,多半是在青春片里,在高考工厂的报道里,他们遵循着一条约定俗成的路,按照一个不会有任何错失的套路走下去。《棒!少年》里的少年,却是站在中国更真实也更坚实的现实面前,孤儿、空巢老人、破败的乡村、卑微的打工父亲……就像导演许慧晶说的:“如果没有棒球,没有外力的介入,这些孩子的人生或许是可以预见的,很多孩子初中就会辍学,然后驻留原地或进城务工,他们会带着创伤的心灵在未来的生活中恶性循环。”

幸运的是, 他们内心的空缺和创伤,在爱心棒球基地得到了“填补”。基地和棒球,给了他们内心最大的力量——自我认同感。就算这些孩子私下里有着懦弱、胆小、淘气、莽撞等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一进球场, 就好像变了一个人, 倾注全力、全神贯注,会为队友、为自己发自肺腑地呐喊,充满不服输的锐气。这份自我认同感,将帮助这些出生不完美的孩子,在未来的成长中,不仅有叫板命运的力量和武器,也有自我疗愈的智慧和勇气。

(资料来源:“外滩教育”“极昼工作室”微信公众号)

猜你喜欢

棒球队师爷马虎
小马虎又错了
再见了,马虎猪!
糊涂的小马虎
明清衙门的师爷
明清衙门的师爷
小马虎的糊涂演讲
《少年师爷》观后感
猜谜购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