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胃散合茵陈蒿汤加减治疗脾胃湿热型痤疮的临床应用意义
2021-12-15张丽
张丽
(重庆市万州区上海医院,重庆 404020)
0 引言
痤疮是一种皮肤科常见病、多发病,具有病程长、易复发、缠绵难愈等特点,在青少年人群中发生率较高[1]。痤疮具体表现为皮肤部位出现结节、脓包、丘疹、粉刺等,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会导致色素沉着、遗留瘢痕,对其身心健康造成严重不良影响。痤疮属于中医领域“肺风粉刺”等范畴,中医认为该病主要是由于风湿、热邪侵袭所致,中医治疗该病遵循“清热、除湿、凉血”的原则[2]。基于此,为探究痤疮(脾胃湿热型)治疗中清胃散合茵陈蒿汤的效果,本文选定本院2020 年1 月至2021 年1 月接诊的80 例痤疮(脾胃湿热型)患者研究,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定 本 院2020 年1 月至2021 年1 月接诊 的80 例痤疮(脾胃湿热型)患者,已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组,试验组(40 例):23 例男性、17 例女性;年龄在1-10 年,平均(5.62±1.74)年;病程在2-10 个月,平均(6.34±1.64)个月;临床分期:18 例Ⅱ期、22 例Ⅲ期。参照组(40 例):22 例男性、18 例女性;年龄在2-9 年,平均(5.65±1.71)年;病程在3-9 个月,平均(6.35±1.58)个月;临床分期:19 例Ⅱ期、21 例Ⅲ期。两组相比P>0.05,可比较。
纳入标准:①均满足《粉刺(痤疮)中医诊治专家共识》[3]中对“痤疮”诊断标准。②年龄大于18 岁,不限性别。③配合度、依从性良好。
排除标准:①合并银屑病等其他皮肤病者。②处于哺乳、妊娠期女性。③免疫功能低下者。④合并内分泌、血液、神经系统疾病者。⑤入组前接受过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者。⑥过敏体质者。⑦中途退出此研究者。⑧重大脏器衰竭者。
1.2 方法
参照组:予以红霉素软膏,在患部涂抹,早晚各1 次,共计治疗4 周。
试验组:在参照组基础上予以清胃散合茵陈蒿汤:贝母9g、赤芍12g、红花6g、生大黄6g、栀子12g、茵陈30g、升麻6g、黄连6g、牡丹皮9g、当归尾12g、生地12g,每日一剂,水煎服,分2 次服用,共计治疗4 周。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两组临床疗效均于治疗4 周后评价,观察指标包括:(1)临床疗效评价细则:皮疹消退>90%为痊愈。皮疹消退60-90%为显效。皮疹消退30-60%为有效。未达以上标准为无效。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40×100.00%[4]。(2)皮疹积分:粉刺计1 分,丘疹计2 分,脓疱计3 分,结节计4 分,皮损严重程度、分值为正相关性。(3)肿痛积分:无肿痛计0分,肿痛轻微计2 分,肿痛明显,略有破溃或无破溃计4 分,肿痛明显,皮肤破溃、流脓计5 分,肿痛严重程度、分值为正相关性。(4)血清炎症因子:以ELISA 法检测IL-8(白细胞介素-8)、TNF-a(肿瘤坏死因子-a),试剂盒均由南京森贝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一切操作谨遵相关说明书完成。(5)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统计恶心、呕吐、腹泻、乏力总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以SPSS 26.0 软件检验,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皮疹积分、肿痛积分、血清炎症因子)组内对比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s”表示,计数资料(临床疗效、不良反应总发生率)χ2检验,以“[n/(%)]”表示,P<0.05,差异具统计学意义。检验水准a=0.05。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对比
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95.00%)高于参照组(72.50%),P<0.05,见表1。
表1 临床疗效对比[n(%)]
2.2 皮疹积分对比
治疗前试验组皮疹积分与参照组比较,P>0.05;试验组治疗后比参照组低,P<0.05;两组组内相比:治疗后皮疹积分均比治疗前低,P<0.05,见表2。
表2 皮疹积分对比(±s,分)
表2 皮疹积分对比(±s,分)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 t P试验组(n=40) 3.16±0.35 0.86±0.11 39.649 0.000参照组(n=40) 3.19±0.32 1.95±0.17 21.643 0.000 t 0.400 34.046 -- --P 0.690 0.000 -- --
2.3 肿痛积分对比
治疗前试验组肿痛积分与参照组比较,P>0.05;试验组治疗后比参照组低,P<0.05,两组组内相比:治疗后肿痛积分均比治疗前低,P<0.05,见表3。
表3 肿痛积分对比(±s,分)
表3 肿痛积分对比(±s,分)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 t P试验组(n=40) 4.52±0.46 1.05±0.16 45.061 0.000参照组(n=40) 4.49±0.41 2.98±0.47 15.312 0.000 t 0.308 24.585 -- --P 0.759 0.000 -- --
2.4 血清炎症因子对比
治疗前试验组血清IL-8、TNF-a 与参照组比较,P>0.05;试验组治疗后比参照组低,P<0.05,两组组内相比:治疗后血清IL-8、TNF-a 均比治疗前低,P<0.05,见表4。
表4 血清炎症因子对比(±s)
表4 血清炎症因子对比(±s)
组别 IL-8(pg/mL) t P TNF-a(ng/mL) t P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试验组(n=40) 42.85±6.34 15.26±1.34 26.928 0.000 56.92±6.85 21.52±2.84 30.192 .000参照组(n=40) 42.99±6.29 29.62±2.11 12.745 0.000 56.88±6.79 42.50±4.11 11.459 0.000 t 0.099 36.335 -- -- 0.026 26.560 -- --P 0.921 0.000 -- -- 0.979 0.000 -- --
2.5 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对比
试验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7.50%)与参照组(5.00%)比较,P>0.05,见表5。
表5 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对比[n(%)]
3 讨论
痤疮多发于面颊、额头等部位,主要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毛孔、皮脂腺导管堵塞,皮脂不能顺畅的向外分泌所致,一般会累及颈部、胸部,对患者面部美观度造成了严重不良影响[5]。青春期由于机体雄激素分泌旺盛,导致皮脂分泌旺盛、皮脂腺导管异常角化,感染痤疮丙酸杆菌,最终发生痤疮,具体表现为结节、囊肿、脓疱、丘疹、白头粉刺、黑头粉刺等。饮食脂肪、糖分含量较多、生活不规律、饮食无节制等均是诱发痤疮的重要因素[6]。红霉素软膏是临床治疗痤疮的常用药物,虽然可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杀灭细菌,但并不能有效改善患者皮损,且停药后痤疮易复发,整体治疗效果不尽人意。
中医认为痤疮的发生与胃、脾、肺病变有关,外感风热、饮食不节、脾胃虚弱、起居失调等均会诱发痤疮,痤疮的发生与湿热体质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本研究显示: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95.00%)高于参照组(72.50%),试验组治疗后皮疹积分、肿痛积分、血清IL-8、TNF-a 均低于参照组,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7.50%)与参照组(5.00%)比较,P>0.05。表明清胃散合茵陈蒿汤在痤疮(脾胃湿热型)治疗中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分析如下:(1)清胃散合茵陈蒿汤中的贝母具有消肿散结、清热润肺作用,赤芍具有散瘀止痛、清热凉血功效,红花具有散瘀止痛、活血通经功效,生大黄具有清热利湿功效,栀子具有凉血解毒、泻火除烦作用,茵陈具有疏肝利胆、清热利湿功效,升麻具有清热解毒功效,黄连具有泻火解毒功效,牡丹皮具有散瘀活血、清热凉血作用,当归尾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生地具有养阴生津作用,诸药配伍,协同作用,可发挥显著清热、除湿、凉血功效。(2)现代医学认为:清胃散合茵陈蒿汤可有效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杀灭致病菌,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抑制炎症物质渗出,促进炎症介质吸收,阻断炎症级联反应,营养局部皮肤,加快表皮修复以及皮损愈合,有效缓解痤疮等症状。在西药的基础上予以清胃散合茵陈蒿汤,中西医协同作用,优势互补,可促进痤疮消退,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痤疮(脾胃湿热型)患者采纳清胃散合茵陈蒿汤治疗,可有效促进皮损消退,减轻炎症反应,临床疗效确切、稳定,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