棵棵水稻的前世今生
2021-12-15坤哥
交好30多年的葛炜老友长期工作生活在浙江余杭,前几天寄来几箱声名显赫的塘栖枇杷,词语匮乏的我只会说:“真的太好吃了!”信口聊到了这里的良渚文化和良渚遗址的炭化稻谷,“四海张颐望岁丰,此花不与万花同”,我想顺便聊一聊一株株水稻的前世今生。
7000多年前,浙江河姆渡小镇河道纵横,土地肥沃,小镇人发现有一种野草似的东西,喜湿喜热,饱含淀粉,聊以果腹,每年还可以定期收割,于是河姆渡遗址有了大量的栽培稻谷遗存,伴随稻谷出土的还有种植水稻的各种农具。后来考古人还在江西、湖南、广东等地发现了距今一万年以上的栽培稻谷遗存,我们伟大的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那么水稻栽培可以骄傲地说:“上下一万年。”也就是说一万年前我们就进入了原始农业文明。
5300年前,良渚人在今天的杭州境内建了一座城,于是就有了“城里人”的说法。成规模的大片稻田和灌溉体系,成套的生产工具使得当时的水稻生产能力有了很大提高,考古人分析出良渚文化晚期水稻平均亩产约280斤,比河姆渡文化晚期亩产量130斤足足高了一倍;顺便说一句1950年我国水稻平均亩产也就280斤,词语匮乏的我只能说良渚先人太牛了。
写到这里情不自禁地想到那位逃亡杭州建立南宋政权的宋高宗,直把杭州作汴州的他在自己的后宫里开辟出自留地,引水灌畦种稻,还曾言之凿凿:“朕患不知四方水旱之实,宫中种稻两区,其一地下,其一地高,高者其苗有槁意矣,须精加祈祷,以救旱暵。”不可以说他一叶障目,只说这哪里是皇帝,完完全全的农业专家,同时也有了“苏湖熟天下足”这句南宋谚语。
到了明朝时期,种稻的地方有了一些变化,《大明王朝1566》中就有严嵩认为江浙一带适宜栽桑产蚕,不再作为粮食供应基地,而“楚故泽国,耕稔甚饶。一岁再获柴桑,吴越多仰给焉。谚曰:‘湖广熟,天下足’。”
清朝时期洞庭湖与鄱阳湖区域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产地,悄然出现了“湖南熟,天下足”的民谚,当时包括长沙在内的整个湘北地区俨然粮仓新C位。前几天CCTV再次播放电影《袁隆平》,记忆中再次唤起安江这个特色小镇,再次唤起“感动中国”对袁隆平院士的肯定:“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薄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袁隆平先生一路走好!
长江中下游是我国水稻的起源地,以这里为起点向外扩展到黄河流域和长江以南。夏商周时期,向长江上游、云贵、黄河以北推进,基本上形成了我国古代水稻分布的格局,已成共识。
既然是聊到我国水稻的前世今生,也就有必要了解一下新中国稻谷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主要种植常规稻。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大面积推广矮杆品种,亩产量突破460斤。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80年代中期杂交水稻已占全国稻作播种面积50%,全国单产突破660斤。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一大批高产、优质、多抗的常规品种和三系、二系新杂交水稻品种先后育成和推广,单产再上新台阶。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杂交水稻年种植面积超过2.4亿亩,占水稻总播种面积的57%,产量占水稻总产量的65%,“东方魔稻”名符其实。
“水满田畴稻叶齐,日光穿树晓烟低”“禾下乘凉梦”“远离饥饿梦”终将造福天下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