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人才队伍培养路径探析
2021-12-15刘延宣
□张 鹤,尹 勇,刘延宣
(哈尔滨商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8)
目前,我国乡村振兴战略正在不断推进与发展,但面临着人才引进力度不够、人才队伍培养机制等问题。解决人才培养难题,要把人力资源开发放在首位,为乡村振兴培养实用型、专业型、乡土型人才,聚天下人才而用之,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1]。”
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人才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以人才至上为目标导向,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踏上新征程。
1 乡村振兴战略对人才队伍的需求
每一个历史时期,都需要属于该时期的缔造者。人,国之所要;才,国之所需。乡村振兴,需要一批高素质和业务能力强的人才。乡村振兴主要立足面在农村、主要执行点在农村、主要突破点在人才。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际,就恢复高考培养人才,缔造国之栋梁,由此实现了从农村到城市改革的巨大突破。在选拔、培养乡村振兴的领导干部和核心人员时,要坚守德、才的红线。总之,乡村振兴要以培养人才为着力点,只有这样,乡村振兴目标才能顺利执行,才能向全体农民交上满意的答卷。
乡村振兴需要不断完善人才队伍建设,优化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是一项烦琐的工作,乡村振兴要以扶持传统型人才队伍为关键,达到新老结合的双保险。优选对“三农”工作拥有丰富经验,对“三农”工作起到带头作用的人才。在乡村振兴的关键时刻做到施其才、发其力。一方面,要不断完善对本土化人才的培养、挖掘、吸引;另一方面,要注重从新的领域发掘、选拔创新型人才。实施乡村人才建设行动,培养更多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愿意扎根乡村的人才队伍。
乡村振兴要发挥好“土专家”“田秀才”等乡土人才的作用,也不能忽视发掘农业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为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实现农村地区的“人才振兴”,必须从城市与农村、培养与引进等多个维度加以考虑。完善农村人才体制机制建设,为扎根乡村建设的人才提供制度保障,吸引外来人才愿意留下来,本地人才愿意待下去。
在农业现代化背景下,乡村人才既需要具备丰富的农业生产和管理知识,擅长运用新技术、新成果,也需要深入田间地头,了解农民的基本情况。做好田野调查,熟知当地农村的优劣势,倾听农民的心声,实事求是地搞清楚农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做好乡村振兴工作的前提。
2 农业农村人才培养的途径
2.1 构建新型职业化农民队伍
新型职业化农民新在素质、技术,是与传统型农民队伍相区别的新型职业化农民队伍。所谓职业化就是在技术实施、机制完善、体系健全方面更加专业化。乡村振兴需要的是一批实干型人才,要有过硬的技术、优秀的素质、卓越的成绩。
目前,需要健全完善职业农民队伍工作体系,在队伍建设、教育培养、政策支持、社会保障等方面全面发力[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技术的实施需要的是专业化人才和现代化、智能化的机器来提供保障。在专业技术上要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并且掌握现代机器的操作方式,为乡村振兴提供完善的服务。
同时,专业人才要加强专业知识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做到与时俱进,不断突破农业核心技术。要注重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提供农业现代化技术发展机构、重点实验室、创新园区、示范园区等平台,借助这些载体,建设现代化的作业平台。在人才引进与培养的同时,加大科技创新发展力度,致力产学研相结合,促使农业机械化、农民专业化、农村现代化。当前加强农村人才职业教育,要注重让农民自己走进教育领域,地方政府可以区域划分,集中兴办夜校,让农民“半农半读”,这种弹性学习方式可以让农民就近学习,提升自身素质的同时,促进农业发展,带动农村发展与繁荣。
2.2 着力全方位引进人才
要不断加强人才引进方式、拓宽人才引进渠道,促使人才“回流”,解决乡村振兴下的人才不足问题。近年来,各个省份都注重加强人才引进制度,加强梯级队伍建设,这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建设起到了积极的长远影响。尤其是贫困地区更应重视加大对当地人才的引回和外地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引进。
乡村振兴要以时代发展为契机,全方位、深层次、多领域地融入当前“三农”工作中,形成“一元多主”的培育系统和多渠道的人才引入制度。从优秀的基层党员干部中选拔经验丰富、素质过硬的新鲜力量;从退伍军人中引进一批政治本领过硬的人才来保障乡村振兴的实施;从高校毕业生队伍中考核、聘用高素质人才,一方面,可以达到留住本地人才,也减少了本地大学生毕业后外出求职的现象出现,避免人才流失;另一方面,引进一些高素质的大学生,提供就业岗位,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发现人才是为了更好地培养人才,也是为了大胆地使用人才。现阶段处于两个一百年的交汇期,保质保量地完成乡村振兴的时代任务,应当加大农村专业性、实用性人才示范培训力度。农村要继续开展大学生村官示范培训,将示范培训面向贫困地区推广。在乡村振兴的关键时期,人才培养至关重要。乡村振兴这一伟大的历史任务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才能彰显魅力、散发活力,乡村振兴急需能力出众、品学兼优的领导人或者带头人。
乡村振兴实用型带头人的培养是人才培养中的核心,带头人要掌握更多技能、要学会决策与管理、领导与组织等关键任务,带头人的培养既是乡村振兴的榜样,更是农村发展繁荣、农民幸福的稳定剂,要不断优化带头人队伍的培养工作。
2.3 建设创新型人才队伍
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性的战略资源[3]。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面临重大的挑战、沉重的使命、深层的目标,时代赋予了深刻的记忆,面对当前的国际竞争,要有“打铁必须自身硬”的底气、“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勇气、“长风破浪会有时”的霸气。毫不动摇地坚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方能赢得战略地位、赢得世界话语权。着力搭建乡村创新创业平台,让退伍军人、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和本土人才相结合,各得其所、相互交流、深层融入。重要的是对本地区特色进行深层次挖掘,做到“一村一品”“一乡一特色”,共同打造本土特色,在农产品上创新,在乡村发展等各个方面主动作为,在此基础上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大创业力度,建设创新创业人员孵化基地,在农产品加工、农业产业化、乡村特色产业、休闲产业方面不断突破,深层次研发、研究、创新,为乡村振兴提供动力。
3 人才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意蕴
3.1 为乡村振兴提供实用型人才
农村实用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为农村经济和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提供服务、作出贡献,起到示范带动作用的农村劳动者[4]。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实质在于不断深入挖掘农村人力资源。实现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打破人才队伍建设中的壁垒,着力点放在乡村引才、育才、用才、留才等方面。不断扩大农村实用人才的质量和规模、推动各类农业人才形成合力。发挥好教育培训、政策扶持、保障机制的作用,营造实用人才助力乡村振兴的氛围。
新时代,要培养和造就一批踏实肯干、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农业实用人才队伍。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农业、农村、农民工作的总抓手,为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机遇,从政策支持、制度保障、资金支持、培育研发等各个方面,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机遇。农业农村人才有公益性和基础性特征,当前完全依靠市场配置的手段不能够保证长期有效地向农村输入人才资源。从长远角度来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发挥好政府的主导作用,统筹谋划,科学配置人才资源。打造一支“懂技术、能创业、善管理”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才能满足农业产业兴旺、农村经济发展、乡村快速振兴的需要。
3.2 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就要做到选优配强各级领导班子[5]。在基层党组织建设方面,通过民主、公正的选举方式,从返乡农民群众、返乡创业的大学生、退伍军人等人员中选出能力出众、敢于担当、品德兼优的党员干部,组建好一支有能力、干实事、为人民服务的基层领导班子。正是这一政策的实施,发挥了基层党组织在组织建设、队伍建设的引领作用,为实现国家现代化、乡村振兴战略以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贡献力量。
一批批人才的培养与输送,才能使得基层党组织的办事效率、工作积极性得到保障。这样可以树立良好的榜样,起到带头作用,最终形成“合力”,为党组织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品学兼优、德才兼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才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6]。
3.3 开创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局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和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农村现代化工作,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农情的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对新发展阶段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了总体部署,明确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7]。
统筹推进“三农”工作和乡村振兴工作,需要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事关全体农民的安居乐业,事关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当前我国正处于乡村振兴的关键期,特别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时代,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在农村更为明显,需要举全国之力补齐短板,确保到2035 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 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充分认识“三农”工作的重要性,准确把握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要求,努力开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离不开人才的培养,因此应重视“三农”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