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乡村建设模式与途径分析
2021-12-15张国彪
□张国彪
(青海民族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青海 西宁 810000)
我国正处于生态乡村建设的重要阶段,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和难点是农村地区的生态建设问题。为了实现生态乡村建设的制度化和体系化,在建设过程中首先要明确生态乡村的建设模式,然后针对不同的建设模式采取针对性措施,从而有效保证生态乡村建设的平稳发展。
目前,我国乡村地区生态环境治理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然存在严重的生态问题。我国城市生态建设速度加快,乡村生态发展水平愈发落后,导致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因此,必须加速推进生态乡村建设,让乡村为美丽中国建设作出贡献。
1 生态乡村建设体系的内涵
生态乡村建设与生态城市建设共同推进、共同为美丽中国建设作出贡献。生态乡村建设主要是将乡村作为整个生态系统进行建设,从生态文明的角度观察乡村地区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村民面对生态环境的方式。从生态文明的角度观察乡村,需要全方位、多领域地考察乡村的环境、产业、基础设施、社会性事业等情况。
生态乡村建设不仅包括经济方面的建设,还包括生态环境建设、农业建设和人口建设。在建设过程中投入的产业不仅包括农业,还包括工业、旅游业等,涵盖农村建设的方方面面[1]。
在生态乡村建设过程中,最关键的就是基础设施建设。在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开展生态文明宣传、生态意识培养和乡村生态环境建设监管监测,并且在制度层面完善生态乡村建设的法律法规,为生态乡村建设提供制度化保障。
2 生态乡村建设模式
2.1 经济化建设
对于经济发展较好、人口较充足、生态环境承载力较好的乡村,可以分析其未来发展的潜力,关注生态乡村建设中的经济效益。可以使用城市经济带动乡村经济的方式,发展乡村生态产业,实现城乡之间的经济互动与交流。
乡村生态化产业经济可以从基础设施相关产业入手,比如发展经济效益比较好的网络产业、房屋建设产业等。在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注意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结合,着重处理经济产业建设过程中的垃圾、道路清洁以及能源利用问题。在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对污染的防治,使污染物排放量保持在规定范围之内。要将环境保护指标纳入企业的考核中,杜绝出现以环境为代价粗犷式发展经济的情况[2]。
2.2 区域化建设
农业是乡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在乡村生态化建设的过程中,农业生产要采取适当的变革,让农业集中在一定区域内,实现连片发展,并对农业污染进行整治。可以适当创新农产品发展模式,在区域内形成连片生产、利用、排放的生态产业链。
在生产过程中,要注重规范化,减少乡村建设占用耕地的情况。农业生产过程中,要注意对节电、节水的要求。区域性农业发展要形成与之配套的灌溉区域和养殖区域。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对乡村地区农业灌溉用水进行改造,建设新型水泵站,提高灌溉技术和水平。发展节水灌溉系统,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水电资源的合理利用。
在化肥使用方面,需要注重对化肥污染的防治,预防可能出现的土壤破坏问题。不同地区可以针对区域内农业特色开展旅游业,将生态农业与第三产业相结合,创新发展方式。
2.3 生态化建设
生态乡村建设中最主要的问题是管理和整治建设过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往的经济发展过程对生态产生了一定的破坏,在生态农业的发展过程中,不仅要进行生态保护,还要注重对生态的修复,保护与修复并重。乡村中的生态树林、生态河流、生态用水可以整合成生态化产业。在合理利用乡村自然资源的基础上,注重对生态保护和培育的功能建设[3]。
乡村应深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在生态化建设中,建造生态森林用以防风固沙和保持水土,减少因乱砍滥伐和过度放牧引起的水土流失与土壤沙化问题。保护乡村管辖范围内的湿地、灌木丛、草地,提高植被覆盖率,保护土壤育养能力。对于河流、湖泊,要注重保持水资源的清洁,减少工业污水和农业废水的排放,保护河湖中鱼类资源的生物多样性。
2.4 资源化建设
乡村范围内的矿产资源仍然是乡村经济发展的核心。乡村要着重解决矿物开采过程中出现的环境污染问题,重建被破坏地区的生态环境,将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协同开展。
矿产资源开采过程的废弃物种类多,污染溯源比较复杂。要集中力量摸清污染现状,把握废弃物产生的源头,做好污染物的处置工作。对于可利用的废弃物实现二次利用,发挥其经济效益。
对已经产生生态破坏的采矿、加工地区,要注重复垦。对严重的煤矿开采塌陷区域进行填埋治理,对矿坑采挖中破坏的山林植被进行修复。保护采矿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对已经污染的水资源进行生态修复,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和环境破坏。
乡村发展不能仅靠对自然资源的索取,还要注重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推进生态乡村朝着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方向发展。例如提高乡村地区煤矿资源利用效率,对资源开发过度的地区进行搬迁和转型。对污染恶化情况提前预测、提早防护,转变乡村依赖于资源汲取的发展模式,开发乡村发展的新模式、新潜力和新前景。
3 生态乡村建设的有效途径
3.1 实行整体连片整治
乡村地区的环境整治不能仅从一个产业或一家企业入手,而是应该将生态乡村理念贯彻落实到乡村生产建设的方方面面,实行整体连片整治。
在水源污染防治方面,要建立水资源监测机制,对污染排放情况进行监测,同时要对村民日常用水进行检测。
在垃圾处理方面,切忌出现垃圾随意堆砌的情况,要集中处理乡村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垃圾。对污染类垃圾进行集中处理,减少二次污染。对可回收利用的垃圾进行回收和采集,提高废物利用率。
在能源利用方面,重点突破沼气利用和焚烧秸秆等问题,减少空气污染。提高绿色清洁能源使用率,充分开发和利用沼气资源,利用风能、太阳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4]。
3.2 实施生态修复
乡村可以在整个区域内实行生态监测和评估,对污染、生态破坏严重的地区进行修复工作。重点关注乡村地区因乱砍滥伐造成的水土流失问题,加强对土壤的修复。避免渔业过度捕捞,保护生物资源,做好物种的监管工作,保持多样性。
要充分响应生态农业发展的需求,开展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退牧还林工作。种植公益树林用以防风固沙,以水源养育植物,以植物养育生物,从而建设起一个综合稳固的生态屏障。
生态修复工作要注重并重点对待重要区域。对生态破坏已经非常严重的地区开展重点治理,保护河流的重要河段和山林的重要区域。对由环境问题造成自然灾害的地区进行重点治理和修复,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为村民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5]。
3.3 发展生态经济
生态乡村建设可以从发展生态经济入手,建设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在乡村区域内发展可循环经济产业链。例如,通过养殖产业发展沼气,进而发展种植业;通过农业开辟林业,进而发展牧业;通过沼气发展电业,造福村民生活。通过拓展生态产业链,提高各种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物质转化率。在产业链中充分利用废弃物,实现生态产业的协调发展[6]。
4 结束语
生态乡村建设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环节。应以相关政策、制度为指导,以政府为主导,坚持农民的主体性地位,实现各部门协同合作,携手推进生态农业建设。要完善管理机制,强化环境监管,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加强对村民的宣传教育,有条不紊地实现生态乡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