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农民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1-12-15孙亚萍

黑龙江粮食 2021年3期
关键词:村务中华农民

□ 孙亚萍

(山东经贸职业学院,山东 潍坊 261011)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伴随着二十一世纪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平房搬到了楼房,从村头的农产品集散点到冬暖夏凉琳琅满目的超市,从胡同口的三五成堆到社区里的健身广场、文化艺术中心,从外表看,农民已经融入了城市生活中,成为“新”农民。但在内心深处,“新”农民缺乏安全感、认同感,社会角色模糊不清、城市定位不明。本文着重从文化建设方面进行分析,帮助“新”农民找出问题,提出对策。

一、“新”农民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新”农民的思维习惯仍然有封建社会传下来的小富即安、缺乏自律、宗派亲族的“小农意识”。

思维习惯是在长期的生活、学习、工作中积累下来的,中华文明上下绵延五千年,产生的主要基础是自然经济,而自然经济的主体是农民,所以“新”农民的思维习惯受千年文化的影响,“新”农民的思维习惯仍然有很多“小农意识”的标签。

(二)“新”农民对国家政策认识不清,出现了被“有心人”带偏,对国家政策产生错误理解的问题。

“新”农民虽然在生活环境、购物渠道等外在表征已经跟“城里人”一样,但是他们的传播信息的主要方法和途径并没有发生变化,仍然是口口相传的,即使是年轻一代的“新”农民也是如此。信息来源是听别人说的,自己再说给别人听,所以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极易发生偏差,如果在碰上“有心人”有意识地曲解国家政策,就会出现对国家政策产生错误理解的问题。

(三)“新”农民的文化思想良莠不齐,优秀文化和封建糟粕并存。

“新”农民的文化体系有依赖农耕经济的丰富优秀的物候文化,还有受儒家和道家思想影响的自强不息、传承观念等,但也有重男轻女、神灵意识等糟粕思想。

(四)“新”农民的文化系统驳杂混乱、不成体系。

“新”农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大类认识不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类主要集中在九大模块,分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存环境—传统社会;文律运周、日新其业—传统文化的发展与演变;文以载思、学以观世——传统哲学与宗教;流丽万有、东方意境——中国文学;传统民俗文化、传统艺术、古代教育、中国科学技术、传统文化的转型与现代化。通过调研发现,村民对于基础的文化体系驳杂混合、不成体系。

(五)“新”农民文化传播的途径单一,年龄差距导致的文化传播被动。

“新”农民群体根据年龄可以分成老中青三代。老一代的农民们的传播途径是口口相传的,年轻一代的农民们会选择网络传播,其实他们对网络传播的内容是有选择的,其中最受欢迎的是抖音等不需要有知识底蕴的软件或传播内容,对有知识底蕴或是政治倾向的,他们往往绕开。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知识层次的原因,“新”农民即使是看到政策文件原件,也可能不是很好地理解文件精神,所以他们选择更简单的、不用花费很大精力进行甄别的口口相传的方式。

二、解决“新”农民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新”农民文化建设总体策略。

针对上文分析出的“新”农民文化建设中思维习惯的“小农意识”、国家政策认识不清、文化思想良莠不齐、文化系统驳杂混乱这些问题,确定“新”农民文化建设的总原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依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九大基础大类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改革、融合、渗透。主要内容分成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百花齐放、异彩纷呈;和而不同、美美与共三个方面。

第一部分是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该部分有个人和社会两条内在的逻辑线贯穿进行。一是个人层面的学习、熏陶、提升,个人层面的内容,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文化的内涵外延及相关知识,第二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理想人格,详细说明中国理想人格的目标及养成途径等;二是社会层面的文化的形成基础、展现状态、发展规律,社会层面的内容,包括四个部分,分别是中国传统社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演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整体面貌、内部特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该模块的总结内容是个人与社会的相互影响,渗透提高。

第二部分是百花齐放、异彩纷呈。主要由逻辑上并行的五个部分组成,分别是文以载思、学以观世的哲学与宗教;流丽万有、东方意境的古代文学;风通道会、博大精深的传统民俗;十年窗下、立身行道的古代教育和科技;神人以和、绚丽多彩的中国艺术。该部分定位是人文素质教育,知识点的选择浅显易懂,重点培养 “关注人的生活的、道德的、情感的和理智的和谐发展”,学会独立思考,深入挖掘同一事件或同一案例的独有性,开发出事件身上的文化特质,养成多种价值观的判断选择能力。

第三部分是和而不同、美美与共。通过前两个模块的学习,做到了整体掌握文化的内涵外延,把握文化本质,搭建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框架,对优秀文化的展示形态、表现形式、深沉内涵、价值判断有所了解和认识。第三模块的设计思路在第一、二模块的基础上,进行提炼和升华,形成了层层递进的符合纵向逻辑关系的四部分内容。该模块的主要内容包括物一无文 、和而不同 、美美与共 、走向未来四部分。物一无文、和而不同,展示出不同类别、不同地域、不同时间、不同文化的差异性,寻找文化的交流和互通。美美与共、走向未来,是对第三模块前两部分内容的再次提升和总结,在文化沟通中,要养成一种互相包容、相互学习的认知态度,才能在个人修养、社会氛围、国家发展中建立起长足进步的思维意识。

(二)自媒体时代,建立适合农民的村务APP或小程序。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4月10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指出,我们要乘势而上,加快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这个可以启发我们,在基层的社区管理中,进行数字社区建设。“新”农民往往是自然村村改上楼形成的新的群体。结合目前自媒体时代,运用新的信息技术,开始适用“新”农民群体的APP或是小程序。

1. 地方财政、村级财务设立专项资金,开发维护村务APP或小程序的运行。

村委会在新的形势下,要积极进行村务的调整改革,专门设立APP或小程序的运行的专项资金。资金来源可以是上级拨款,也可以是社区公共资源的收益,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2. 村委会联合高校专业团队进行村务APP或小程序的开发。

村务APP或小程序的主要板块包含村务公开、文化建设、联系我们等。村务公开下设日常生活、招商引资、人事财务等数据项目;文化建设下设趣说文化、文化产业、乡风乡俗、乡貌乡情等项目。文化建设板块,联合高校文化团队进行文化建设,推进文化特色项目形成。

第一,趣说文化,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大类设计规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大类设计成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百花齐放、异彩纷呈;和而不同、美美与共三个方面。高校文化团队可以将面对高职学生设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资源库,定期更新,完成对“新”农民文化意识的培养,完成文化自信的树立。

第二,文化产业,在政府文化规划的基础上,利用历史资源,在高校文化团队的帮助下,联合兄弟自然村,结合社区文化建设,创造、传承村级文化产业。高校文化团队在充分了解村志和政府文化规划的基础上,要帮助村民提炼文化符号或是文化特征,开发特色乡村文化旅游,加工乡村工艺品,突出村级文化的独有性,设计开发、传承弘扬有文化潜力的文化产业。

第三,乡风乡俗,要展示自我的乡风乡俗,也要看到国内外的风土民情;乡貌乡情,展示新农村的面貌,展示新农民的美好生活。此板块帮助“新”农民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

(三)村务APP或小程序的推广应用。

村务APP或小程序的推广应用的难度在老一代的“新”农民身上。老一代的“新”农民普遍年龄比较大,需要进行培训学习。结合老年人学得慢忘得快的认知特点,村委会指定专人培训学习,结成一对一的帮扶小队,完成村务APP或小程序早期使用。在推广应用过程中出现问题,要及时调整、完善,确保村务APP或小程序的使用。

高校文化团队要注意挖掘培养“新”农民中的专业人才,培养文化建设中的后备力量,保持新形势下农村文化的延续和发展。

新时代的大背景下,“新”农民在自媒体充斥生活的大环境里,要充分利用新的信息技术,建立数字社区,进行文化建设,树立“新”农民的文化自信。

猜你喜欢

村务中华农民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村务监督没有“稻草人”——安康紧盯乡村大小事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农村如何有效做好村务监督工作
创新工作机制 加强村务监督
——以永定县为例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