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属农林院校农业硕士差异化培养模式研究
2021-12-15熊立新金文芬
□ 熊立新 王 静 金文芬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2021年2月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发起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总动员。构建现代化农业体系,做到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首在人才,人才队伍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目标的重中之重。为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急需要培养一批掌握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发展技术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长期以来,省属农林高校作为农业、农村领域,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国际合作交流的重要力量,在服务新农村建设、精准扶贫等战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农业硕士是与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密切相关的专业学位,侧重于应用与实践,已有22年的发展历史,主要为农业技术应用、开发及推广,农村发展,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具有综合职业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当前农业经济社会发展急需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对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往的省属林业高校对农业硕士的培养定位模糊、培养课程设置老旧、培养模式“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不能实现对每个农业硕士因材施教,培养质量难以保证,也无法满足我国目前乡村振兴战略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因此,省属农林院校应新的时代起点上,提高农业硕士培养质量。
一、现有省属农林院校农业硕士培养模式分析
(一)“理论+实践”双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是省属林业院校实现培养目标的实质性载体,省属农林院校的农业硕士培养需要吸收多领域的知识,满足农业领域对农业硕士匹配度和融合度的外部诉求,但目前大多数的省属农林院校在农业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上仍处于探索阶段,很多学校仅仅采用中国农业硕士专业委员会规定的相关课程,缺乏结合当地社会需要和地方产业特点而创造性开设的相关课程。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现有农业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计偏重于理论知识的培养,且教学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实地授课的课程几乎没有,忽视了学生需要到农村实践、扎根农村为农民服务、为农业谋发展的能力与意愿的培养。
许多省属农林高校关于农业硕士的课程设置与其他学术型研究生的课程仍有大量重合,应用类、实践类、交叉类课程相对较少。专业课的任课教师多数为本校的学术型研究生导师,一般都是研一集中上公共课、专业课,研二阶段,部分农业硕士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其项目多数为基础研究,农业硕士的毕业论文选题和答辩标准多数与学术型研究生的要求一样。
高校内实践经验丰富的、来源于生产一线的农业科研技术人员占比较低,大多数专业课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任务均由校内老师完成。课程全部结束后,学生对农业的理论与实践、农业科学现状、农业技术前沿等等缺乏了解,从近年的农业硕士毕业数据可以看出,省属农院校培养的农业硕士难以满足社会对农业专业技能的要求,毕业生就业率较低。
(二)“双导师制”联合培养模式。目前,大多数高等院校计划对农业硕士开展企业和学校联合培养,目的是为了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的两种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培养可以适应不同用人单位、具有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联合培养模式的设计是合理的,也有利于高等院校、企业和学生多个主体,但实际操作中大多数高等院校并没有真正落实“双导师制”联合培养,致使农业硕士联合培养质量打折扣。
教育部规定的农业硕士在培养期间实践实习时间要求的6-12个月,大部分省属农林院校因实践基地的规模、设备条件及导师科研项目等的限制,学生实际在外实践达不到规定的时长,院校对于农业硕士实践课缺乏系统完整的衡量指标与体系:学术上,对农业硕士没有发论文的要求;实践上,对农业硕士专业技能没有严格的考核标准。
(三)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相结合模式。2013年《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非全日制(在职人员)与全日制应“分类招生、分类培养”,按知识能力结构和职业素养要求分别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农业硕士形成全日制与非全日制两种培养方式。《意见》还要求,为保证培养质量,规范实践过程,培养单位应积极联合相关行(企)业,建立稳定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践基地。但现实工作中,各高校在两种培养类别上没有体现出明显的差异,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的学生的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实践环节,指导老师都是相同的体系。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的毕业要求、考核标准几乎等同,各自所应该有的优势不能凸显出来,二者培养模式的区分度不大。
(四)培养目标与职业特点结合模式。农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特点,即培养适应我国广阔农业农村领域要求的农业理论、农业技术、农业科技等等方面创新能力的实用性人才。以农业管理专业为例,农业管理专业是与农村社会发展、农业科技管理、农业技术推广、农业科技教育、农业职业教育、农民技术培训等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领域。我国农业的现状要求省属农林院校对农业硕士制定的培养目标应与职业特点具有高度的统一性,但目前教学实际中,农业硕士的培养目标和职业特点脱节,在培养过程中侧重于科研与理论学习,忽视了对农业硕士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忽视了专业应用性,忽视了农业技术与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省属农林院校农业硕士化差异化培养模式构建
(一)突出课程应用属性。课程设置是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得以实现的重要载体,农业硕士需要学习多方向、多领域的知识,要求课程设置横跨多个学科。目前大多数的省属农林院校多参考中国农业硕士专业委员会规定的相关课程。针对农业硕士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应突出对农业生产技能及技术集成能力的培养,将农业现状与地方农业产业特色结合起来,助力基层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科技进步,特别是在当下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下,省属农林院校的研究生课程设计应重视乡村振兴理论知识的培养,加大对农业现代化专业技术的培养力度,同时培养学生爱农村、扎根农村为农民谋发展精神的培养,为农村的发展提供高质量的农业硕士人才。
(二)创新“双导师制”。结合农业硕士的学科特点,农业硕士应有校内和校外两个导师,学校和企业合作是目前大多数省属农林高校培养农业硕士的重要方式,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培养适应不同用人单位、具有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农业硕士人才。省属农林院校在开展和企业合作前应对相关的企业进行充分、详尽的考察,高标准选择合作单位或企业,提高合作单位与学生所学专业的适切度。同时,学校应与企业的导师签订聘用合同,校外导师聘期至少3年,保持校外导师队伍的稳定性,增强农业硕士校外导师团队的权威性,发挥校外导师或专业技术人员实际工作经验丰富的特点,在聘用期间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帮助新入职的青年导师多参与涉农企事业单位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其解决农业问题与生产实践的能力。让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密切配合,把“双导师制”落到实处。
最后,应建立健全的保障机制,全方位保障学生在校、在企业学习实践过程中的软硬件条件,提供必要的支持,确保学生在实践单位扎实学习、掌握农业硕士必备技能。
(三)实施全方位弹性学制。农业硕士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调整学习计划和学习进程,适当的缩短或延长修业年限。相对于刚性学制而言,弹性学制对农业硕士毕业年限不做统一、严格的规定,允许学生提前毕业、中途休学或分阶段完成学业,只要学生达到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学分和相关条件要求,就可以毕业和获得相应的硕士学位。
建立弹性评价系统,对于农业硕士省属农林院校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像以前一样仅仅停留在理论课成绩上,应从理论到实践,全方位、多角度评价。
(四)快速迭代培养方案。紧密结合本省、本地区、本学校的特点,制定特色的培养方案,并根据快速发展变化的内外部环境补充完善,快速迭代升级。省属农林院校应优化农业硕士的培养方案,结合中央一号文件,紧扣“三农”问题的新政策,结合当下乡村振兴、农业发展的特点,为本校的农业硕士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案。
省属农林院校在进行农业硕士的培养时,应明确办学定位,厘清教育权力边界,坚持政府引导,企业参与,高校自主的方针,提高农业硕士课程与农业职业的关联度,调结构,强质量。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培养方案,完善质量监控。定期进行农业硕士培养方案的修订,结合每年农业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适当增加案例教学或实践性课程,构建涵盖新型农业、“互联网+农业”内容的新课程体系。
紧紧围绕“三农”问题开展教学、科研和实践,建立完善“高等院校实践平台—企业学生实践基地—农村生产合作社基地”三位一体的专业实践模式,真正实现“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通过实践训练,使得农业硕士掌握涉农企事业单位发展的新动向,实现人才市场需求与人才培养信息的有效同步,提高农业硕士的培养质量,实现农业硕士的高效、精准、有效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