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破解黑龙江省乡村文化问题的对策
2021-12-15孙国徽
□ 孙国徽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8)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同国家之魂一样,乡村振兴之魂也需要文以化之,文以铸之。将乡村文化作为乡村振兴的灵魂,通过传承和发展乡村文化助推乡村振兴的实现。
一、黑龙江省乡村文化的特征
黑龙江省乡村文化因区位、自然资源条件、历史发展等因素影响,具有其独特之处,总的看来体现出乡村情节、乡村印象和乡村精神几方面特征。一是蕴含着对乡村深厚情感的乡村情结。生活在乡村的人们从生产、生活及社会关系中培养出来的对乡村的深厚感情,吸引着走出去的人怀念故土,返乡创业,也吸引着无数人走到哪里不忘根在乡村。二是体现美好回忆和向往的乡村印象。自然环境、生活内容、生产方式、社会关系等的不同形成了乡村特色的内容,这些特色内容形成了独特的乡村印象。乡村印象拥有吸引不同人向往并愿意去体验的乡村独有的特征。三是凝聚乡村居民智慧与勤劳的乡村精神。这是人民群众在开拓进取、自力更生、开拓创新、协作生产、博爱情怀等乡村生产生活过程所体现出来的伟大精神,黑龙江省乡村发展历史即为乡村精神诞生史,深刻地影响着一代代龙江人。
二、黑龙江省乡村文化的内容
黑龙江省乡村文化的内容除了传统的乡村文化生活和乡村风俗习惯外,还有各种因独具特色的乡村生产生活环境而产生的文化,也是黑龙江地域所独有的特色文化内容。
一是教育文化。第一是家庭教育文化。家庭成员行为足以影响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培育他们的爱心、孝心和责任心,担当起社会的责任。黑龙江农村家庭中户主和老人的绝对权威性形成了家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过去家庭子女较多,基本形成了以家庭户主和老人为中心的大家庭,子女成家后,也会频繁地以户主和老人为中心聚在一起,传播有爱心、孝心、团结互助、祥和的家庭文化氛围,对子女和后代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第二是农事行为的教育。农村成长的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参与到农业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在从事农业劳动过程中,学习传承传统农业生产技术,逐步建立与农业和农村的深厚地缘感情,培养出爱农村、爱农民和爱农业的情结,学会创造和创新农业生产的工具、生产方式和内容,更是学会吃苦耐劳、自立谋生的能力和本事,未来成为农村发展建设的重要力量。第三是农村生活内容的教育。限于农村条件艰苦,农村孩子成长过程中会自己动手制作或自己创造一些玩具、工具等,充分锻炼了孩子吃苦耐劳、勇于创新实践的精神,发明创造的工匠精神也得到开发锻炼。
二是农耕文化。农耕文化表现在农业耕作制度、耕作方式和耕作工具等的使用上。传统农村的轮作制度、耕作制度和“三铲三趟、人工除草、农家肥还田”等耕作方式有效地保护了土壤质量并实现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村以家庭为单位的多个家庭合作耕种方式实现了有效协作生产,生产工具和劳动力共享、生产资料统一购买、农产品销售等也都互通信息,这些耕作制度提高了生产效率,也为合作社发展提供了雏形。与此同时,农民创造性的制作和使用农机具也体现了农民的工匠精神。
三是拓荒文化。纵观黑龙江省农业发展的近代史就是一部拓荒史。在一定历史时期,来自河北、山东等地的贫苦人民迁移至黑龙江进行拓垦荒地,进行农业生产生活,随着“拓荒者”的不断涌入,逐渐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村落。这种拓荒者的精神构成了黑龙江省特色的移民文化,这种拓荒者精神值得去挖掘。“拓荒者”的乡村文化精神内涵丰富,大致包括勇于开拓敢为人先的大无畏精神、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艰苦奋斗精神、团结友爱协同创业的合作精神、豁达包容重义守信的诚信精神、顾全大局共同富裕的无私精神。“拓荒者”精神文化的核心是一个“拓”字。这种铭刻在骨子里和融化在血液中并经村民世代传承的极为宝贵的“拓荒者”文化底蕴,是龙江所特有的乡村文化。二十万转业官兵开发北大荒形成的北大荒精神已经得到挖掘和传承,“拓荒者”精神文化有待挖掘和传承。
四是民族文化。黑龙江省存在一定数量的少数民族村落,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比较突出,体现在他们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民族习惯中,以及在此基础上所缔造的各种艺术创造,拥有较深的文化底蕴。比如鄂伦春族的渔猎文化、满族的萨满文化以及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和歌舞等,鄂伦春族使用桦树皮制作的手工艺品,利用兽皮制作衣服,利用鱼骨鱼皮制作书画作品都充分体现着民族智慧的结晶。
三、黑龙江省乡村文化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一)黑龙江省乡村文化发展的现状
近几年,乡村文化建设得到足够重视,取得了一些成绩。一是村史馆建设有了新突破。在佳木斯所属的县市很多村建设了村史馆,如桦川县的丰年村设立了村史馆,汤原县汤原镇北靠山屯建立了独立的革命老区村史纪念馆,介绍村发展历程、红色记忆、领导关怀及村容村貌展示等内容。二是乡村民宿成为乡村文化的载体。具备文化底蕴和旅游资源的村发展乡村民宿,体现乡村特色、东北特点的文化习俗以及相关文化的体验内容。三是乡村文化活动不断丰富。除了东北秧歌特色的文化传承外,广场舞、体育活动、文艺活动、联欢会等文化活动在农村逐渐得到丰富。四是乡村文化展示成为靓丽的风景。以展示牌的形式展示村规村训、村落发展史,宣传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美德,少数民族聚居的村落展示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丰富的画面感点亮乡村,比较典型的如桦川县朱家村、富锦市长安镇朝阳村。
(二)存在问题
黑龙江省乡村文化发展的历史有限,文化底蕴不够深厚,在乡村发展中存在黑龙江省乡村文化的认识不足,若不加重视,将面临文化衰败的可能。目前乡村文化的建设更多是停留在表面,未能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一是乡村文化建设处于被忽视的状态。政府层面没有认识到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乡村文化的发展处于自生自灭状态,除了完成新农村、美丽乡村建设目标涉及的乡风文明和乡村治理角度会体现乡村文化建设的影子外,没有针对性的发展乡村文化内容。生活在乡村的居民是乡村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者,其本身也是无意识建设乡村文化,导致一些乡村文化逐步消失或淡化了其影响。
二是乡村文化缺少文化底蕴。黑龙江省乡村形成历史短暂,与南方农村相比较,没有那种传承千百年、多代人的乡村文化,而自身的乡村文化缺少总结和宣扬,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变革,一些优秀的文化也发生了变化,不但没有形成深厚的底蕴,反倒逐渐走在被遗忘的边缘。
三是低劣的乡村风俗习惯影响乡村文化建设。乡村恶习在乡村中的流行严重影响了乡村文化建设。乡村的赌博习俗、低俗歌舞厅、流于形式不择缘由的礼尚往来活动等对农村生活稳定、家庭和睦及良好风气产生重要影响,弱化了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中人的因素,严重制约乡村发展。
四是乡村文化建设还未形成体系。黑龙江省的乡村文化的内容没有被梳理,文化内容尚未上升到认知层面,更达不到理论程度,乡村文化内容体系形成的道路还很长。
四、解决乡村文化问题的对策
把握先进的乡村文化,抓住乡村振兴之魂,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理念将乡村文化灌输到乡村振兴战略中,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目标。
(一)创新乡村振兴思路加快乡村文化振兴
乡村振兴要与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有所区别,要采取有效措施,而非“穿衣戴帽式”的改变,从而更深层次推进乡村文化振兴。
一是坚持不破不立的创新思维。面对乡村空心化带来的人口密度下降,基础设施建设成本加大,乡村文化弱化的乡村现状,统筹考量乡村布局和发展。所谓不破不立的思维即打破原有村庄布局,重新组建新的村庄的方式来实现乡村振兴,从而更好地促进乡村文化的发展。具体做法:一是对于空心化严重的区域村庄采取合并、迁移等做法,提高人口居住密度,进而乡村得到繁荣和发展。二是对聚居密度大的地区,突出中心村建设,实现吸纳人口,集聚发展。三是老少边穷地区突出区域特色,发展特色产业,结合现代乡村旅游概念,发展特色产品,重塑乡村繁荣景象。
二是改变投入拉动的传统思维。无论新农村建设还是美丽乡村建设,均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所有的成就几乎是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治理,村容村貌改变这个角度,依靠的是强大的政府资金投入拉动。乡村振兴要抛开这样的发展思路,从乡村文化振兴推动乡村振兴角度做文章,以生态宜居的环境,健康的生活方式,发挥传统的乡村优势,突出乡村文化特色和影响,以乡村文化的视角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包括农耕文化的发扬、乡土特色的人文关怀、艰苦奋斗的乡村开拓精神的传承、尊老爱幼家庭和睦的乡土人情、乡贤大能的表率标杆作用发挥等文化引领乡村振兴。
三是深度推动城乡互动发展。乡村不是封闭概念,越是封闭发展越容易造成空心化加剧,在城市光环笼罩的前提下,会更多地吸引乡村人口的流出。因此,要更深层次地实现城乡互动发展,形成新的乡村文化引领。政府层面可以改革公务员基层服务制度,将任职的公务员基层挂职工作经历纳入业绩考核,基层政府从业人员可以上挂任职体验,通过互动任职经历带动乡村和城市发展的紧密联系,减少乡村弱化的现状,繁荣乡村文化,实现乡村的振兴发展。在产业发展上,城市与农村互动,带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乡村旅游、养老、休闲产业等蕴含乡村文化气息的产业更有利于促进乡村文化的发展。同时,这种深层次互动将减缓乡村空心化,乡村文化衰落的现状将得到改变。
(二)探索乡村文化建设的模式
黑龙江省乡村文化建设认识不足,若不加重视,将面临文化衰败的可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立足中国,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平、文明素养,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习总书记的讲话警示把握先进的乡村文化,抓住乡村振兴之魂,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理念将乡村文化灌输到乡村振兴战略中,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目标。故此,亟待抓住乡村振兴之魂,繁荣黑龙江省乡村文化,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一是以乡村发展史引领乡村文化建设。以村或以乡镇为主体进行编制乡村发展史,使得乡村文化得以延续。一方面,前辈的艰苦创业及生产生活所形成的具有底蕴和价值的文化能够得以流传,让后代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公共道德,有利于乡村自治和环境改善。另一方面,这种文化的形成有利于形成乡村居民的凝聚力、向心力,有利于农村的集体经济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以及城乡的融合发展。建议以村为单位编制村庄发展史,将村庄建立的缘由、村庄发展过程中的大的事件、村庄变迁过程及有影响力的历史人物进行详细记载,以此来形成和促进乡村文化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实现推动村庄发展的重要内容。镇县档案部门专门成立乡村发展史管理部门,其职责就是管理乡村发展史的资料并不断更新存档。
二是以乡村文化展览馆实现乡村文化教育。建设乡村文化展览馆,将村庄建立过程中沉淀下来的文化加以收集、整理和复原,以便对后人进行宣传和教育,避免农村传统文化丧失。通过展览教育方式,将农村文化深入人心,发挥农村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建议以镇为单位建立展览馆,详细整理文字史料记载,展示乡村发展中的物件、工具、设备、生产和生活所用的已被淘汰的器具,从中展示艰苦创业、自力更生的经历并教育启示后人,启迪他们秉承传统的文化美德,勇于奋斗、积极向上的道德情操,以激发后辈人对先辈乡村文化精神的传承。
三是以乡村文化体验项目宣传乡村文化。以乡村振兴战略大实施而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之机,发展乡村文化体验项目,将历史上形成的农村各类休闲娱乐文化、农耕文化、农村生活文化复原为可以体验的活动,让不同年龄的人以体验的方式传承乡村文化,从而达到推广和宣传乡村文化的效果,以发挥乡村文化正确的引领社会发展的职能。
四是以培育传承人延续乡村文化。民族特色的风俗习惯、手工艺、生活生产方式等受社会的变迁的影响逐渐走向衰落,甚至存在失传和无法延续的趋势。迫切需要以培育传承人的方式将民族文化、特色文化得以传承,并结合现代旅游产业、文化产业将这些文化财富得以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