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化“一个保障” 实现“七个突破”全力写好乡村振兴大文章

2021-12-15中共鸡西市委书记于洪涛

黑龙江粮食 2021年3期
关键词:三农农业农村

□ 中共鸡西市委书记 于洪涛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这是党中央向全党发出的号召,为我们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实现乡村振兴明确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我们要深刻领会、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农村工作会议要求部署,围绕建设“农业强市”,强化“一个保障”、实现“七个突破”,推动乡村振兴一年实现一个新进展。

“一个保障”,就是全力保障粮食生产。实施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持良田良种良法结合,提高生产能力,确保粮食产量稳定在115亿斤(含农垦),为保证粮食安全,当好“压舱石”做出鸡西贡献。在良田上:探索实施“田长制”,严守永久基本农田红线,确保1370万亩播种面积只增不减。加强耕地保护,秸秆还田利用率达到60%以上,轮作面积达到8万亩。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全市高标准农田面积达到26.8万亩。有序组织、多方协作、联合推进水田小池改大池,力争到2022年完成改造16万亩。在良种上:加大优质品种引进力度,扩大优良品种覆盖率,引进水稻优质新品种,引进高产、加工专用型玉米品种,引进高产、高蛋白、高油大豆品种。不断提高制种和良种繁育能力,提高种子品质和自给率。在良法上:进一步提高机械化,增加新型、专业、特种农机具保有量,实现三大农作物全程机械化作业,今年全市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稳定在98%以上。完善水利化,尤其是虎林灌区田间配套工程要尽快通水,同时抓好中小河流的治理、灌区的节水配套改造。突出科技化,发展智慧农业,推广标准化技术模式。今年,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9%,培训农民15万人次以上,县级信息服务站覆盖率达到100%。积极向农垦学习先进的种地经验,重点学习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的种植管理模式,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增强农用物资议价能力,提升灌溉水利用率和土地资源利用率,节约成本、增加收入。

“七个突破”:

一是在调整农业结构上实现突破。在保证粮食产能不减、产量稳定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草则草、宜牧则牧,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在品种结构上,要往优质上调。重点是发展亩产千斤以上的高赖氨酸、高淀粉玉米,发展亩产350斤以上高产、高油、高蛋白食用大豆以及适口性好、抗倒伏、抗低温的优质抗逆粳稻。在种植结构上,要往高效上调。坚持典型带动、大户经营、政策扶持,重点发展棚室蔬菜、中草药,大力发展食用菌、鲜食玉米、杂粮杂豆等作物。2021年全市设施蔬菜棚室要达到2.3万栋、中药材23万亩,其它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到4万亩。在种养结构上,要往畜牧业上调。加快构建现代养殖体系,深入实施 “两牛一猪一禽”工程。2021年,新增规模化养殖场5家,生猪出栏稳定在68.5万头以上,奶牛存栏稳定在3.8万头以上。在产品结构上,要往绿色上调。绿色有机食品认证面积达到300万亩以上,“两品一标”认证数量同比增长42%。着力打造鸡西的绿色品牌,叫响“鸡西刺五加”“鸡西蒲公英”等北药品牌,扩大“兴凯湖大白鱼”“虎林大米”“兴凯湖大米”“神顶峰雪蜜”等特色品牌影响力。

二是在推动农业产业化上实现突破。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打好招商引资攻坚战,加快实现农产品加工业全面振兴,推动由“大粮仓”向“大厨房”的全面跨越。抓存量,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扶持中粮米业、益海嘉里、国投生物能源、珍爱等龙头企业,进一步提高农产品深加工转化率,加快打造百亿级粮食加工、七十亿畜牧产品加工、三十亿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盘活已关停或未启动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抓增量,推进农业招商引资。引进一批现代农业生产、加工项目。今年每个县(市)力争引进1个亿元以上的项目,每个区力争引进1个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每个县(市)培育形成1—2个立县(市)主导产业。抓营销,发展农产品电商产业。依托鸡西数字产业园、城子河金三角电子商务产业基地发展电商、直播带货,推动本地农产品进驻天猫、淘宝、京东等大型电商平台。抓融合,推动农业“接二连三”。坚持全域布局、错位发展,提高组织化程度,加快形成“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多镇一业”特色产业格局。加快兴凯、梨树、麻山等特色小城镇建设。培育壮大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健康养生、农耕体验等,发展好“农家乐”,拓展农业发展新空间。

三是在推进绿色发展上实现突破。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快放大绿色发展优势。持续推进农业“三减”,加强面源污染治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科学用肥、精准施肥,全市减少化学肥料使用1200吨,测土配方施肥达到100%。推进秸秆综合利用,不折不扣落实秸秆禁烧制度,全力提高秸秆资源“五化利用”比例,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打好“水资源攻坚战”“河湖清四乱攻坚战”“水污染防治攻坚战”,提升河湖管理保护质量和水平。加强捕捞监管,坚决取缔“绝户网”。

四是在建设美丽乡村上实现突破。坚持塑形铸魂、标本兼治,促进乡村宜居宜业。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把 “四个不摘”要求落实到位,保持5年过渡期内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工作不留空档。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对脱贫不稳定户和边缘户及时发现、及时帮扶,确保动态清零。抓好产业帮扶衔接,确保稳得住、逐步能致富。加快建设美丽乡村。实施创建美丽宜居乡村“2115”示范工程,即创建市级美丽宜居乡村示范县(市)区2个、示范乡(镇)10个、示范村100个、示范庭院500个。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2021年全市90%以上的村庄要达到整洁标准。加快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垃圾革命”“污水革命”“菜园革命”“能源革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60%以上,生活垃圾治理率达到100%,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80%以上。积极补短板,有效解决农村道路“最后一里”、农村供水“最后一米”、农村供电“最后一杆”、农村通信“最后一站”等问题。加强抵边村、特色民族村建设。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坚持以自治激发活力,完善以财政投入为主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制度,进一步拓宽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渠道。坚持以法治定纷止争,做好乡村宗教治理工作,同时加强乡村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开展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及村级债务问题等专项整治。坚持以德治滋润人心,结合文明城市创建,完善村规民约、道德公约,开展“好家风进万家”活动,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五是在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上实现突破。加快 “校共体” 建设,以点带面、以大带小、以强带弱、以镇带村、区域协同、镇村一体,打造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新格局。抓好“医共体”建设,坚持“三统一、三统筹、三强化”原则,提升农村医疗服务水平。大力发展农村普惠型和互助型养老,在全市推广麻山区的“抱团养老”模式。重视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困难儿童和老年人。抓好信息服务、技能培训等工作,促进农民创业就业、推进劳动力转移。加快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建设,开展特色文化活动,进一步建好农村“书屋”,推动农村电影放映,让乡村文化接地气、聚人气、有文气。

六是在加快农业农村改革上实现突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深化改革,不断释放农业农村发展活力。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抓好密山市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延长30年政策。规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支持开展“订单收购+分红”“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合作模式。做好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完善体制、优化职能、转变作风,更好为“三农”服务。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增强农民抵御生产经营风险能力,今年全市农业生产全程托管面积达到100万亩。

七是在推进基层组织建设上实现突破。选好带头人,抓好乡镇换届,防止村霸进入“两委”班子。建设好班子,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有计划开展培训,提升班子功能,提高带领农民致富能力。培育好队伍,积极发展党员特别是年轻党员。做好大学生到村任职工作,不拘一格培养选拔年轻人才。壮大村经济,增强村级组织自转能力和为民办事能力,2021年村级集体收入要达到2.2亿元,产业项目覆盖率达到75%。各级要减少检查考核,减少留痕,减轻基层负担。

做好“三农”工作,推动乡村振兴,要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厦门做“三农”工作时“心到、人到、工作措施到”的重要方法。心到,就要心系“三农”。党委把方向、出主意,政府做规划、抓落实。县(市)区委书记,要把主要精力放在“三农”工作上,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当好乡村振兴的一线“总指挥”、支部建设的“明白人”、先进典型的“贴心人”。人到,就要深入“三农”。县(市)区主官要走遍村,乡镇主官要走遍屯。农业农村部门要把精力投入到农村工作中去,发挥好牵头抓总作用。水利、住建、交通等涉农部门要深入农村一线开展工作,满足“三农”工作需求。教育、文化、卫健、民政等部门,要积极补齐农村公共设施服务短板。广大农业技术人员要在田间地头建功立业,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工作措施到,就要保障“三农”。要优先满足“三农”发展要素配置,优先保障“三农”资金投入,优先安排农村公共服务。要保持乡镇干部稳定,加快乡镇改革,落实编制,充实力量。

猜你喜欢

三农农业农村
国内农业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