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的来龙去脉
2021-12-15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市眼科研究所副研究员刘宏伟
文/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市眼科研究所副研究员 刘宏伟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是一种眼底病,临床称其为PCV。在医学领域,猪圆环病毒也称为PCV,在医学文献中查找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的信息时,查到猪圆环病毒也就不奇怪了。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这种病发现于20 世纪80 年代。1982 年,美国医生亚努齐发现一些眼底毛细血管周围出现变异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病例,命名为“特发性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患者的眼底后极部有着相似的脉络膜血管异常。1984 年,克莱纳发现了相同病例,称为“后部葡萄膜出血综合征”。1985 年,斯特恩在黑人妇女中发现脉络膜血管异常的病例,不过表现为出血性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和神经上皮脱离。
1990 年,亚努齐对这种疾病进行了总结:患者眼底出现异常的分支血管网和息肉状血管扩张;眼底出现桔红色的病灶;脉络膜血管异常可导致血管泄漏和出血,特别是息肉状血管的破裂和出血,造成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和神经上皮的脱离。
1999 年,亚努齐等人将这种疾病的名称由“特发性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改为“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并不是一种新疾病,过去常常将其当作湿性老年黄斑变性。在已确诊的湿性老年黄斑变性的患者中,有一部分是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的发病原因还不清楚。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吸烟和肥胖是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由于息肉状病灶和新生血管很容易破裂,若发生严重出血,视力会迅速下降。因此,对于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早期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与湿性老年黄斑变性有什么不同?从临床症状和眼底图像上很难区分,与湿性老年黄斑变性相比,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只是较少出现玻璃膜疣。虽然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常常在眼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中可看到“双轨征”“拇指征”等特征性表现,但不能作为确诊的依据,吲哚青绿造影才是诊断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的金标准。吲哚青绿造影可以看到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患者的眼底有息肉状的病灶,还有异常扩张的脉络膜血管。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如何治疗?主要方法有激光光凝治疗、光动力治疗、抗新生血管药物治疗。每个患者的病情不同,选择的治疗方式也不同。
如果息肉状病灶在黄斑中心凹以外,可考虑使用激光光凝治疗,这种治疗成本低,一般不需要再次治疗;如果眼底只有息肉状病灶,脉络膜没有严重的异常扩张的血管网,没有渗出,可考虑光动力治疗;如果患者出现了眼底出血,但视力还好,出血和渗出也较轻,可以选择抗新生血管药物治疗;如果患者眼底异常扩张的血管网和息肉状病灶发生了渗漏,出现大量的积液和大面积水肿,息肉体积较大,可考虑先做光动力治疗,2~3 天后再进行抗新生血管药物治疗。为了减少光动力治疗对眼睛造成损害,临床上可使用半剂量光动力治疗。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还可使用微脉冲激光治疗、经瞳孔温热治疗、玻璃体切除、气体填充治疗、口服药物治疗等方法。
微脉冲激光治疗采用一种短促高频的重复脉冲激光,在激光作用时,眼底病变组织吸收激光,将激光光能转化为热能,在间歇时间时,眼底病变组织将吸收的热能进行局部扩散,激光作用时间越短,热量传播距离越近,对周围组织的损伤越小。经瞳孔温热治疗是通过瞳孔将热传导到眼内进行治疗的技术,热能通过瞳孔可输送到脉络膜和视网膜色素上皮。气体填充治疗是通过六氟化硫等气体的顶压作用,使积血离开黄斑部位,提高视力。口服活血化瘀药物治疗可促进病变部位积血的吸收。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的治疗是一个漫长过程,由于病变迁延、反复出血,最终可导致视力丧失。积极的治疗是阻止视力下降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