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风流人物
2021-12-14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中,涌现了一批灿若星辰的革命先烈和改革先锋、劳模人物,他们以开拓者的无畏姿态,传播马克思主义,播撒革命的种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和发展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中国工人》杂志特推出【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数风流人物】专栏,带您走近那些在党的百年历程中,闪烁着、飞扬着的面孔。
1977年1月11日,时任鞍山军分区副政委的老红军余新元,亲手把郭明义送上了运兵专列。17年前,同样的1月,在辽阳火车站,余新元还曾把另一个鞍钢矿山的小伙子送上军列,他的名字叫雷锋。
郭明义参军入伍的部队被称为“钢铁英雄连”,涌现出了一批闻名全国的先进典型。在这种氛围的熏陶下,郭明义从一个青涩小伙成长为一名出色的军人,在每一个岗位都尽职尽责,被评为“学雷锋标兵”。1980年,郭明义在30多个同年度兵里,第一个入党。
“雷锋精神”的激励打开了郭明义“学雷锋”道路的大门。1979年云南发生大地震,当时,每个月津贴只有六七元钱的郭明义听到这一消息后,专门请假,步行20多里路,赶到县城邮局,将积攒的100多元津贴寄往灾区。这一次之后,郭明义便“一发不可收”,将“学雷锋”坚持到了现在。
参加工作以后,郭明义更是全身心投入到“为人民服务”当中去,他坚持无偿献血,捐赠了相当于人体总血量10倍的6.5万余毫升血,捐款54万多元,资助了300多名特困生和9户国家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户……对郭明义来说,能够为人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深感幸福。
从波澜壮阔的石油大会战,到原油5000万吨以上27年高产稳产,再到建设百年油田新实践,在大庆油田开发建设的各个时期,王启民始终奉献在石油科研一线。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外国专家断言,中国人靠自己的力量开发不了地下储层很复杂的油田,甚至妄图用石油卡住我们的脖子。王启民在心底呐喊:宁可把心血熬干,也要让油田稳产再高产。
就是抱着这样的信念,1961年从北京石油学院毕业后,王启民主动进入大庆油田工作。经过10年试验,王启民带领团队绘制出第一张高含水期地下油水饱和度图,揭示了油田各个含水期的基本规律。
在此基础上,他主持研究并提出“分阶段多次布井开发调整”理论,让只有几十厘米厚的表外储层开发利用,打破了国内外公认的“不能开采的禁区”,实现了“变废为宝”。
“石油开发靠体力,更靠脑力。不仅要采出油,更要找到规律。”王启民坚持用科学思维探索实践,直面业内争议和质疑,勇于挑战油田开发极限,为“铁人精神”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1960年,杨怀远从部队复员,进入上海公平路码头工作。一开始,杨怀远在中远海运集团(原上海海运局)海轮上担任生火员,两年后转岗成为服务员。当时上海交通不便,乘客多为妇孺,带着行李和孩子转乘公交车到公平路码头时,已经疲惫不堪,之后还要走上一段路才能上船。下船后还要走上3里路才能到码头大门。见此情景,杨怀远决定用从部队带来的小扁担帮旅客挑行李,减轻群众转乘路程的负担。
这一挑就是38年,从青年挑到中年再到老年,从20世纪60年代初挑到20世纪90年代末。杨怀远一共挑断了40根扁担。
杨怀远还自制了百宝箱,开设了30多种服务项目:为鞋子破了的旅客修鞋,为旅客蒸馒头,为儿童制作小摇篮,为半大的孩子制作母子铺,为老人送上拐杖……
“为人民服务从小事做起,贵在坚持”,这句话不但记在杨怀远的日记本上,也贯穿在他整个职业生涯中。
如今,我国铁路、公路、民航迅速发展,水上客运已渐渐式微,但杨怀远的“小扁担精神”却永远不会消失。
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已经67岁的王有德与同伴们一起用40年的时间建起了一道道的绿洲,这道屏障不仅成功阻挡了毛乌素沙漠的侵蚀,更让沙漠从黄河东侧后退了20公里,这是世界治沙史上的奇迹,也是治沙人永不放弃的奋斗成果。
王有德出生在灵武市马家滩,这里位于毛乌素沙漠的东南边缘。幼年时的他曾眼睁睁看着风沙一次又一次灌满了窑洞,黄沙一次又一次爬上窗台,最后逼着全村人搬离了故土。也是从那时候起,“降服沙魔”的念头深深根植在王有德的心里。
1976年王有德进入林业系统工作,开始和浩瀚无垠的沙漠较劲。在治沙过程中,他想出了“五位一体”的治沙模式,即在外围建灌木固沙林,周边建乔灌防护林,内部建经果林、搞养殖业、种牧草、做沙漠旅游,要求每个职工不仅要1年挖1万个坑、栽1万棵树、扎1万个草方格、治沙面积达100亩,每人還要能从治沙中实现1万元以上的收入,实现了治沙与治穷相结合。
造防风固沙林60万亩,控制流沙近百万亩,这是王有德带领职工40年的治沙成果。一代接一代,治沙不能停,在王有德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治沙队伍,在沙漠中用青春写下奋斗的音符。
作?者:郭明义
出版社:中国工人出版社
本书由郭明义写给职工的十二封信组成,书中作者对“如今,我们是否还需要‘傻子精神’?”“作为一名普通工人,献出的点滴爱心是否能改变什么?”等问题一一作出回答。通过讲述自身成长经历,用朋友的口吻,将坚守新时代信仰的重要性娓娓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