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924-2021《中国工人》创刊97周年回眸

2021-12-14

中国工人 2021年11期
关键词:比武竞赛大赛

??上世纪90年代,《中国工人》杂志各个栏目虽然不断有增删减改,但“婚恋家政”一直作为固定栏目保留,并且所占版面逐渐增加。

??刊登在这个栏目中的文章,内容多为两性婚恋方面,非常贴近生活,比如《不愿怀抱婴儿的两人世界》,讨论了当时随着经济富裕起来大家不再执着于“养儿防老”观念的现象;《磕碰夫妻也长久》《宽容婚姻会稳固》等教大家如何化解家庭矛盾……此外还有很多生活小常识,比如如何制作家常西菜、如何正确清洗炊具、如何识别服装面料、如何正确洗脸等等。

??同时,也有很多关于女性职场、婚恋、生活等方面的内容,比如《事业—女人难唱的戏》《父母为情窦初开的女儿做好参谋》等,足见当时社会对女性群体的关注。

(每月20日,关注“中国工人小管家”微信朋友圈参与话题讨论)

本期话题:劳动技能竞赛,你参加过吗?

@四川读者 慕一?我有幸参加了不久前第七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决赛闭幕式,亲身感受了获奖者的胜利与喜悦,感受到了劳动创造价值的真谛。我原以为砌筑工作很简单,一抹灰、一块砖,依次叠加就行了。看了比赛才知道,原来砌砖也有大学问。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高等学历教育一直是评判一个人成长成才的关键,职业教育则成为“低人一等”的“二流教育”。个人认为,职业技能竞赛通过技能比武的方式,不仅为工人提供了切磋技艺、交流技术、提升技能的机会和平台,更让大众对职业教育、技能成才有了重新认识,让热爱岗位、好学钻研有了现实示范,让“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更加深入人心。

@安徽读者 夏忠?我学徒期满的那年春天,班组举办选拔赛,优胜者可以去参加公司钳工技能比武。因为基本功扎实,大伙都看好我,自己也信心满满。第一场制作工件是我最拿手的,不料竟因看错图纸成绩垫底。“太丟人了,不参加了!”我沮丧地对师傅说。师傅让我找失误原因,我认为是大意失荆州,而师傅却说是我太在意造成的。我嘴上不承认,心里却跟明镜似的。因为我很想去参加公司的比武,为选拔赛紧张得几个晚上没睡好,比赛时头昏脑涨才看错了图纸。“比武不是为了争高低,而是为了锻炼和检验自己。”师傅一语惊醒我,送走师傅后,我休息补觉,为下午的比赛养足精神。

@河北读者 唐炜?今年,我参加了一场特殊的技能大赛,那就是京能电力组织的综合管理能力技能大赛。笔试题包罗万象,不仅包括党政理论、国际国内时事政治、电力行业管理等方面,还包括了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平时不常见的题型。笔试成绩突出的选手可以进入面试,面试以“无领导小组讨论”形式进行,选手们要在分析给定内容的基础上,汇报观点、自由讨论,最后形成小组讨论结果。这一波操作不仅要紧扣企业重点任务,更要思考未来发展之路。参加完这次比赛后,我对技能大赛的意义有了更深刻体验。

@北京读者 谈治国?我参加过很多次技能比赛,有工厂的,也有集团公司的,记忆最深刻的还是第一次参赛。那是上世纪90年代我刚刚分配到工厂半年,车间就组织了一次“青工比武”。虽然是年青人的比武,但老师傅们也在暗暗“较劲”,比谁的徒弟成绩好。大家看书的、练技术的没一个闲着,一个个都怕自己落后,车间还在赛前组织了技术培训课。我记得技能大赛那天下了大雪,外边冷得伸不出手,但车间跟过年一样,气氛用一个字形容—“热”。技能大赛在不同人的眼中是不一样的。在青年人眼中是展示自己的平台,在师傅们眼中是自己传授技艺的试金石,而车间领导眼中看到的则是将来的人才。

@江西读者 赵金桔?从事了近20年的HR工作,我对劳动技能竞赛自然是非常熟悉的。我曾在的企业,每年都会举行内部或者参与外部的一些劳动技能大赛,比如在制衣行业,内部会组织车缝技能比赛、裁剪竞赛等;外部会参加行业协会和相关机构举办的产品创新设计竞赛,这也大大提高了内部产品的创新能力以及公司品牌在行业中的知名度。劳动技能竞赛可以让一家企业和员工取得双赢的效果。劳动者能相互交流,向优秀人才学习;公司可以向优秀企业、优秀品牌学习。

@湖北读者 周建仁?我们公司特别注重技能人才培养,每年都会组织一到两次技能比武活动。为了做到工种全覆盖,技能比武每年都选择不同的工种进行。因为比武活动要拍照摄影,我作为公司宣传干事,几乎每一年的技能比武都间接参与了。拍照的同时,我有幸见证了高手们的一次次巅峰对决,更发自内心为中国产业工人感到骄傲。选手们在比武的同时也交流了技艺,以赛代练、以赛促学,技能比武活动已成为提升员工技艺的有效途径。

工人君:激励职工不断奋勇争先,这就是劳动技能竞赛最大的魅力所在。感谢大家分享!

(您关注的焦点热点、正在经历的冷暖,欢迎告诉我们)

应提高“即时奖励”效率

尹希东

对于员工开展的“小发明”“小改造”“小革新”“小建议”“小设计”等,有的企业实行“即时奖励”;有的企业由年初奖励延迟到年底,拉大了奖励时差;还有的借口时间长了、成本紧张了,奖励一事就不了了之。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笔者认为,还是“即时奖励”好。“即时奖励”体现出的是趁热打铁的奖励时效,以及价值激励导向的鲜明性。比如在技术比武中,操作完毕立即评分决出名次实行奖励;在知识抢答竞赛中,根据分数多少立即判定给奖;在体育达标比赛中,成绩达到某标准后即可马上授奖……这种立竿见影的奖励,不仅会让得到嘉奖的职工极大地收获到成就感、荣誉感,更能收获爱岗敬业的责任感,这对于新形势下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无疑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正向激励举措。

晚奖不如早奖,早奖不如即时奖。倘若拉大了奖励时差,不仅奖励本身价值会慢慢衰减,还会弱化人的工作积极性,其奖励的正向效应更会大打折扣。

工人君:在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人的思想、价值意识都在发生着深刻变化。作为企业管理者,要不断提高“即时奖励”效率。

岂能一“微”了事

汤飞

微信日渐成为职场人不可或缺的小助手,因此发生了一“微”了事的情况。它有这么三个特点:

一是遇事先建微信群。无论开会、培训或者某项需要多方协作的具体事务,通知到人后,做的头一件事即建群。这也建、那也建,群随事多,弄得人眼花缭乱。尽管大部分是临时性的,但总归是“群”山连绵,此起彼伏。二是有事发微信群。先@所有人,再发简讯、文件文档,有时还不止一个,最后提醒大家“收到请回复”。于是后面跟着一连串“收到谢谢”,欲看正式通知,得爬很多层楼。万一划拉太快,容易“云深不知处”。三是少看或不看微信群。由于群及群消息太多,为了不干扰正常工作,不得不启用“消息免打扰”功能,而且有的岗位是“人机分离”。如此一来,个别通知不一定能及时读到并处理,仍然要单独催促。反而不利于工作的推进。

借助微信这个即时通信工具的确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工作,然而工作不等于“群”众工作,它不能仅仅局限于“群”,必须走出“群”。

工人君:与时俱进理所应当,用好了微信,确实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可不应过度依赖它,而瞧不上某些实用的“笨办法”。

猜你喜欢

比武竞赛大赛
致敬比武勇士,载誉归来!
比武
数学潜能知识竞赛
创新思维竞赛(3)
大赛主题:我的阅读·我的童年
创新思维竞赛(6)
最美证件照PK大赛
“我爱海洋”知识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