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钢琴即兴伴奏 在舞蹈教学中的应用和作用
2021-12-14王锐
王锐
在舞蹈课堂教学中,钢琴即兴伴奏是最常见、最灵活的教学形式,同时它又承担起音乐的所有功能。目前在各大舞蹈专业院校都开设了舞蹈芭蕾基训、中国舞古典基训、民族民间舞等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钢琴即兴伴奏与舞蹈教学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钢琴即兴伴奏是一门综合学科,它对演奏者的基本乐理、和声学、曲式分析、作曲理论和钢琴演奏技能都有很高的要求。它不光是一种技术手法,而且属于音乐创作的范围,是对歌曲的再创作。这种教学方式,能培养舞者多声部的音乐思维能力,烘托舞蹈训练中的气氛,调动舞者的情绪,更好地诠释、展现舞蹈课堂的完整性。
一、钢琴即兴伴奏在舞蹈教学中应具备哪些条件
即兴伴奏是通过调式、调性、和声、乐理、织体的变化并采用相对应的速度、力度、节奏来衬托歌曲背景、渲染音乐气氛的。要学好钢琴即兴伴奏,除了具备基本的钢琴演奏技巧,对和声、曲式结构、伴奏织体、歌曲创作以及乐理知识都尤其重要。掌握和弦进行的规律,多积累听觉和创作的经验,结合舞蹈课堂中的元素,让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更好地服务于舞蹈教学。
(一)随时进入“即兴”演奏的状态
舞蹈基训课堂训练的组合很多,每一个组合可采用不同类型的音乐。比如都是擦地,一位擦地常用4/4拍抒情性歌曲,而五位擦地就需要欢快、灵巧的2/4拍;蹲和单腿蹲,3/4、4/4拍抒情性音乐均可;而小踢腿、大踢腿,同样都用2/4拍的节奏音乐。小踢腿需要灵巧、断奏的节奏音型,大踢腿则需要刚强、爆发力的八度音型。如果舞蹈老师在某个组合需要添加或者删减动作来表现该组合的动作要点时,我们就需要来段“即兴”演奏,将眼、脑、手、耳协同动作,密切配合。
(二)掌握和弦、织体、调式、调性这四个基本内容
和弦:首先对三和弦和七和弦的弹奏要非常熟练,包括原位和转位,同时对大、小、增、减和弦的音响色彩在听觉上要能很快地辩别,并能在12个大小调中熟练的弹奏。九和弦虽然不常用,但是在特殊的和声当中起到很强的色彩变化。一般大三和弦、属七和弦、大七和弦、增三和弦、增大七和弦色彩较明亮;小三和弦、减三和弦、小七和弦、减七和弦、小大七和弦、半减七和弦色彩较为暗淡。如何将所有和弦有效地连接并运用到舞蹈伴奏音乐当中,则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不断学习。可在C、G、F大调上,a、e、d小调上练习Ⅰ、Ⅳ、Ⅴ、Ⅴ7和弦的原位及转位。
织体:和弦编织的方法或形态,它是伴奏的核心思想,指在规定的拍数内将和弦用不同的伴奏织体与节奏音型表现出来。一般常用的有和弦式织体、带低音和弦式织体、分解和弦织体。和弦式织体的和声音响丰满、厚实,可用于芭蕾、古典基训里的大踢腿、中跳、大跳的组合当中。带低音和弦式织体的节奏感强,音响富于弹性,适用于基训里面的五位擦地、小弹腿、小踢腿、小跳、小转等组合。分解和弦织体的音响清亮、明晰、富于抒情意味,常用于基训里的一位擦地、蹲、单腿蹲、控制、划圈、腰等组合。
调式:是指若干高低不同的乐音,围绕某一有稳定感的中心音,按一定的音程关系组织在一起,成为一个有机的体系。在芭蕾基训的伴奏音乐中古典的大小调式偏多,而古典基训的音乐常用到和声小调、民族调式,民族民间舞的伴奏当中经常会用到五声调式。不管哪类调式,都有它独特的风格魅力,平常可将一首歌曲用不同的移调练习:如波兰民歌《卡吉德洛森林》,捷克斯洛伐克民歌《牧童》都是不错的练習曲目。
调性:是调的主音和调式类别的总称,例如,以C为主音的大调式,其调性即是“C大调”,以a为主音的小调式,其调性就是“a小调”。每个调性有两个最基本的要素,一是组成音,二是主音。主音是调性中最稳定的音,旋律都是以主音为中心进行的,所以乐曲结束音一般都是主音。不管哪种类型的舞蹈,首先要确定该旋律的调性后,再选用最适合的和声级数来进行配奏。切忌不要把大调配成小调色彩,小调配成民族调式色彩。
二、在舞蹈性歌曲的即兴伴奏写法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和弦的选择
在舞蹈教学的课堂中,民族民间舞是一门特殊的课程,对学生的音准、节奏、律动有着很高的要求,而即兴伴奏编配的合理性会给舞蹈课堂锦上添花。这些歌舞性的歌曲都充分地反应了各族人民的生活、劳动和欢乐喜庆的场面,在选择伴奏织体的过程中要突出民族风格和节奏特点。这些特点主要通过旋律、节奏、调式来表现。如《采茶扑蝶》旋律流畅,节奏平滑轻快,很适用于汉族舞蹈的教学中。《打起手鼓唱起歌》的音乐欢快、跳跃、富有浓厚的新疆民歌特色,切分节奏感强,适合于维族舞蹈的教学中。《北京有个金太阳》运用了2/4、4/4行板、较慢的切分节奏及装饰音,表现摇曳的舞步,可用于藏族的屈身组合中。
舞蹈性歌曲的和声配置与进行曲风格抒情歌曲,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舞蹈性歌曲节奏性强,结构完整,这与进行曲的特点很相似。可用正三和弦来配置,常采用四、五、三、二度的进行。但在情绪变化上,旋律线条流动,与抒情性歌曲相似。有时也会采用副三和弦和离调和弦来增加柔和的色彩。如《祝酒歌》第三段的Ⅰ-Ⅳ-Ⅴ7-Ⅰ-Ⅴ7/Ⅳ-Ⅳ的强进行就可表现欢乐的载歌载舞场面。《曲蔓地》的旋律流畅、舒展、悠扬,富于抒情性,又采用了新疆少数民族的手鼓节奏音型,运用了大量的切分节奏,正副三和弦连用,使人感到温柔和舒畅,非常适用于维族舞蹈的风格特点。而汉族秧歌的节奏轻盈、欢快,常常选择2/4的小快板,八分音符、八分休止符都是常用的节奏音型。
(二)织体的选择
带跳音的分解和弦织体,可用于小弹腿、小踢腿、小跳的组合练习。在散板的节奏旋律中,可采用同和弦反复的伴奏音型,用于组合的开头。在基训中的蹲、控制、腰、划圈这类组合的结尾处常采用琶音式和弦收尾,这样的弹法音响厚实、丰满,给人以意犹未尽的感觉。
和弦织体除了音区、节奏变化之外,还可能在走向上变化,以及加入一些和弦外音构成两个声部同向的分解和弦织体。分解和弦的声部走向,一般都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这样既便于弹奏,又能很好地保持音响的丰满和平衡,避免过多的旋律音八度重复。我们要根据舞蹈的速度、节拍、节奏、风格特点来选择合适的织体,发挥较多的创造性。
三、即兴伴奏在舞蹈教学中的作用
即兴伴奏贯穿于整个舞蹈教学,让学生完整地感受到音乐的美感,对音准、节奏、视唱练耳的训练有较大的锻炼。丰富的和声和形式多样的伴奏音型能够深化舞蹈音乐的主体,对促进和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审美有着推动作用。通过即兴伴奏来支持舞蹈动作,提高了学生对作品的感受、理解和表现力。在带旋律和不带旋律的两种演奏中,还可锻炼学生的歌唱能力。
大多数舞蹈学生没有调性的概念,通过即兴弹奏的上课方式,更加直观地展示出了歌曲调性的特点,随时可根据舞蹈动作的改变进行转调的处理。再加上和声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对右手的旋律与左手的和声关系有了理解,从而有了纵向的和声思维,将舞蹈动作运用得淋漓尽致。我们在即兴伴奏的过程中还应多启发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综合理解,培养“乐感”,将和声的设计作为伴奏的“灵魂”,通过色彩、力度和功能效果,烘托舞蹈动作,将音乐与舞蹈完美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