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1世纪传统笙新作品 演奏与创作特点研究

2021-12-14王磊

乐器 2021年12期
关键词:乐段小节作曲家

王磊

摘要:21世纪笙新作品日益增多,涌现出笙协奏曲及以笙为主奏乐器的室内乐作品等一批佳作,传统笙的艺术魅力得到进一步的发掘与绽放。本文以21世纪备受关注的五首传统笙新作品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研究,笔者认为当代作曲家把中国民族音乐和西方作曲技法相融合,每部作品都体现出作曲家的创作个性和特征,极大程度地挖掘了传统笙的艺术魅力,推动笙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希望通过研究能促进传统笙作品的演奏与创作,为笙专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21世纪  传统笙  新作品  演奏特点  创作特点

中国传统音乐是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孕育而来,它深深植根于中華民族广博大地、贯穿于中华民族发展历史。“笙”作为中国最古老最具民族特色的乐器之一,在各个音乐历史时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中国成立初期传统笙独奏作品大部分由笙演奏家根据民间音乐、戏曲音乐动机来进行创作、移植、改编,其中也有作曲家与演奏家共同合作完成的作品如:董洪德、胡天泉先生1956年创作的第一首传统笙独奏曲《凤凰展翅》,1957年胡天泉先生参加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获得金质奖章。

20世纪80、90年代传统笙独奏作品多数由作曲家、演奏家共同合作完成,其中不乏留下经典之作。

21世纪以来,随着民族音乐事业的发展,“笙”在国内外得到作曲家的广泛关注,作曲家们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传统笙和加键笙新作品。作曲家郭文景、秦文琛、贾国平、郝维亚、陈晓勇、周娟等先后也为传统笙创作了协奏、重奏作品,新作品的出现推动了当代笙艺术的创新与发展,使笙艺术进入繁荣发展时期。本文精选了21世纪具有代表性的传统笙新作品《天际风声》《西藏的声音》《自由花》《万里行》《忆雪—为传统笙与钢琴而作》等五首不同风格的乐曲,从演奏与创作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与研究。

一、传统笙为主奏乐器的重奏作品

1.笙与大提琴、打击乐《天际风声》

《天际风声》,贾国平教授2002年创作的一首24簧传统笙与大提琴、西方打击乐结合的现代派乐曲,曾在2005年6月首演于德国汉诺威“远东音乐节”。这首作品的构思源于诗人海子的《九月》,作曲家尝试在音乐创作中将诗歌的语言意境与音乐表现,文字结构与音乐结构进行紧密结合。

笙声部作为本曲的灵魂,连绵不绝,忽近忽远,展示了一种辽阔寂寥的时空背景,作品在高音区运用大量传统笙的口部技巧“呼舌”模仿风声,风流动般的声音在听众耳边久久不散。作品中笙丰富的和声、复杂的节奏及大量的长线条表达人远离而去、孤独地面对苍穹;大提琴声部运用泛音技巧,似大自然中风声的独吟,零零碎碎般闪耀的光点,在看似平静的线条下蕴含着情感倾诉的动力;打击乐的意境似广袤的草原,是流浪者的家园,为笙和大提琴作氛围的烘托。乐曲中民间的“呼麦”及“长调”的运用,各种风声变化的模仿,描绘站在那广阔的草原中去思考古人拥有什么样的意境,现代人与古人又有何区别,无法回到那拥有深远情感的瞬间。音乐开始时三件乐器剧烈的音响喷腾而出,在一番叙述后逐渐达到情绪的高潮,最后归于平静与回响,似诗中的意境,乐曲巧妙地将传统笙、大提琴、打击乐融为一个具有无限遐想、意境深远的广阔空间。这是一首21世纪以笙为主奏乐器的重奏代表性作品。

2.管乐七重奏《西藏的声音》

《西藏的声音》,由郭文景教授创作于2002年,是21世纪一首极具代表性的笙与西方乐器的重奏作品。乐曲中有藏传佛教庄严的大号声,有西藏的歌舞场面,也有对阳光下晶莹凛冽,雪峰寺庙金顶上热烈灿烂耀眼光芒的描绘。在这部作品中,传统笙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作曲家完美地把中西乐器融合在一起,形成多元的统一,出现了令人惊叹的音乐效果。

全曲传统笙采用“花舌”“呼舌”“单吐”“双声部演奏”等技术技巧,形象地表达了美丽、怡人的西藏风景,使人陶醉其中。不同的演奏技巧展现了不同的西藏风景,如“花舌”表达了神秘而又充满灵巧的意境;“呼舌”表达了西藏高耸入云的山峰和波光粼粼的湖面;“单吐”表达了西藏音乐的灵动感和载歌载舞的美妙画面。中西乐器的交替使听众领略到西藏风景的奇妙之处,还让听众了解到作曲家将中国传统乐器与西方乐器相结合的创作理念。这首作品充分发挥了笙与西方乐器间的音色特征,作曲家不仅在演奏形式上进行创新,也在传统笙的技术技巧上进行全新的尝试,作品促进了笙演奏技巧的发展及音色的创新,让传统笙在整部作品中光彩熠熠。

二、传统笙与乐队协奏作品

1.笙协奏曲《自由花》

2016年周娟教授创作的传统笙与民族管弦乐队作品《自由花》,是作品《巾帼三部曲》中的第三部,《巾帼三部曲》是以拉弦、弹拨和管乐为主奏乐器的三首独立乐章民族管弦乐作品,由《胡笳吟》《半缘君》《自由花》三个部分组成。《巾帼三部曲》传达了信仰之思,它以“乐魂”“诗情”“义气”为核心,选取中国历史上女性文人代表——汉代的蔡文姬、唐代的薛涛、辛亥革命时期的秋瑾为题,理解和诠释“人”这个本体,勾画了女性的信仰与崇高之美。

笙协奏曲《自由花》将民族管弦乐队作为矗立在20世纪初,中华大地上的一所教堂里的巨大管风琴来写作,作为独奏的传统笙可视为管风琴中的部分,喻以新女性之觉醒。此曲慢板的灵感来源,即由颤巍巍的、来自高高穹顶的管风琴之声,与独奏形成对话,用笙宁静的呼吸演奏和弦,将虔诚的祈祷与心灵的呼吸放大至极致,笙持续长音演奏与多变节奏的乐队,巧妙呼应、激烈碰撞,展现出女性的刚强,让这场战斗变得更加激烈,仿佛冲破黑暗达到破茧重生的自由,快速十六分音符中掺和复调旋律,使音乐变得越来越快,直至转为快板自由飞翔和绽放。作曲家以现代音乐语汇与音响构建,树立了秋瑾这位女英雄的内心世界,在音乐旋律与对位技术的纵横之间,勾勒出作曲家以女性视角,面对秋瑾这一人物的音乐对话。

作为一首大型的传统笙协奏曲,《自由花》根据音乐动机的发展与音乐形象的变化可大致分为五个乐段(见图1)。

第一乐段(1~102小节),作曲家在乐曲开始处标注出其内心的构想和音乐意境--“教堂穹顶的回声,宁静而颤抖地”,乐队以“巴赫式”庄严肃穆的方整性音乐开始,使这段音乐富有一些宗教的意味,好似描写秋瑾内心的信仰。传统笙演奏以柱式和音为主,26小节转为单音旋律,47小节又转为和音,使第一乐队中传统笙的音乐发展拥有再现性。传统笙演奏和音时的音色变化,如同教堂中回荡的管风琴,纯洁而崇高。

第二乐段(103~179小节),传统笙的音乐织体发生了变化,柱式和音变为快速的分解和音,如同流水般在不同音区流动。104小节开始乐队的主要音乐动机来自传统笙旋律的骨干音,可以说这一段的音乐变化率先从笙开始,带动整个乐队的音乐向前流动。124小节笙的演奏音区更加集中,织体稍微复杂化,音乐动机在乐队中有明确表现。

第三乐段(180~255小节)主题在第二乐段的属调上出现,实为主题的对答。乐队音乐形象率先变化,传统笙所演奏的旋律实际上也来自乐曲的主题动机,作曲家为这一动机作了装饰性和性格化的变奏。此乐段大量运用了卡农模仿等复调写作技术。

第四乐段(256~325小节)音乐情绪再次发生变化。音乐织体更加复杂,引用了半音化与不和谐的和声使用方式。275小节开始,音乐情绪更加动荡不安,作曲家在谱面中标注“夜雾、不安地”。此处笔者认为有两种音乐意象的解释方式,一是使用音乐语汇描述了秋瑾所处时代的社会苦难与革命的艰辛;二则是使用了不和谐的音响,不断变化的节奏,勾勒出秋瑾内心对于革命信仰的自我问询,为接下来音乐的“黎明”铺垫黑暗过渡。

第五乐段(326~444小节)传统笙的旋律精神、自在,带有华彩性,展现了极强的音乐表现力。仿佛人的灵魂得到了救赎与升华。音乐主题从出现主干音、到隐隐再现、到明确出现。最后的尾声运用了这一主题动机,在各个声部中不断涌现,随着音乐情绪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坚定、明亮、辉煌。

总体来说,《自由花》这首协奏曲的最大特点是:作曲家未用较为传统的民族器乐的“旋律式”创作方式进行乐曲的构建,而是使用复杂精巧的对位技术,体现了她对传统笙个性的思考与创作方式的大胆尝试,使得乐曲音乐旋律极其连贯,音乐情绪的表达一气呵成。

2.笙协奏曲《万里行》

2017年郝维亚教授创作的笙协奏曲《万里行》,是中央音乐学院“新丝绸之路计划”委约的笙与交响乐队的协奏曲。作曲家如此自述:“音乐的创作有感于佛教自西向东,涓涓细流般如来如往在丝绸之路上的故事。”乐曲以富有禅意的创作立意,丰富多彩的乐队音色调度,深度挖掘笙的表现空间,成为近年来最优秀的传统笙协奏曲之一。

作品为单乐章协奏曲,大致分引子与5个段落(见图2)。

引子(1~54小节),传统笙从吹奏最高音D开始演奏,展现了“单音”“花舌”“腹颤音”等多种演奏织体,并从最高音一路降低,最后落点到乐器的低音区演奏音块,展现了笙优秀的表现力与音色张力。和声构建方面,27小节开始出现的纵向小二度与增四度,来自主题动机核心音程的变形。不协和音程使传统笙的和音更具冲击感,增强了音色张力。

第一乐段(55~130小節),传统笙第一次吹奏完整的乐曲主题动机,乐队声音使用较为清淡,为传统笙单旋律发展到双声部旋律的展现留有足够空间,并体现了笙的复调化创作理念。

第二乐段(131~218小节)音乐形象与前一段相比有明显变化。传统笙较多音程与音组的演奏,突出了传统笙音色的力量感。179小节是一处音乐形象转变,连续的三连吐音使传统笙的演奏富有灵巧与动感。

第三乐段(219~302小节)主题再现。但是,主题的展开方式与第一次出现有很大区别,采用了模进与装饰性变奏等方式。265小节进入传统笙的华彩段落,从音区、演奏法等方面有多种变化,给予传统笙绝对的发挥空间与超强的表现力。

第四乐段(303~362小节)传统笙所演奏的优美旋律来自主题核心音程变形,而原主题则是由木管组各乐器依次演奏,木管乐器温和的音色,与传统笙恬静的音色彼此交融。338小节,传统笙的音乐织体更加灵活多变,游走于乐器本身的各个音区,不断变化的音区使传统笙的音色在乐队旋律映衬下更容易被听众捕捉。350~361小节是连接句,为下一段音乐进行铺垫。

第五乐段(363~443小节)定音鼓不间断地演奏二分音符,大军鼓与竖琴点缀这一节奏型,突出了“行”这一主题,仿佛永不停歇的脚步声。速度经过了两次加速,将此段的音乐情绪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362~393小节)传统笙演奏的旋律依然来自主题变形,向上的五度进行是前几段中主题动机的倒影。第二层(394~403小节)更像是连接段,传统笙的音乐织体变为八分音符的音块,突出节奏重音,乐队的弦乐群共同加强这一重音组合,使音乐过渡到第三层(404~428小节),情绪层层推进,一气呵成,最终结束在光辉灿烂的乐队音响中,正如管弦上的丝绸之路行云流水、绵绵不绝。

三、传统笙与钢琴作品《忆雪—为传统笙与钢琴而作》

2009年作曲家李博为传统笙与钢琴而创作的作品《忆雪》,由“回忆”“深情”“飘”“旋舞”“呼唤”“深情”和尾声7个部分组成。乐曲中“飘”和“旋舞”部分是作者捕捉、描绘雪花的不同姿态,“回忆”“深情”和“呼唤”是作者由雪而引发的对家乡的思念。

乐曲引子部分,传统笙模仿雪花,从慢渐快再转快渐慢,使人们沉浸在雪花漫天的冬日,愉悦的心情涌上心头。笙用平稳细腻的气息,演奏悠扬舒缓、深情的旋律,娓娓动听的曲调和笙清新柔和的音色,把听众带入这幅意境深远的抒情画卷,令人沉醉。随着音乐的推进,节拍转为6/8拍子,节奏感增强,音响丰满,此时笙用“碎吐”技巧,把优美缥缈的旋律推上高潮。“旋舞”部分4/8、5/16、3/8、7/16不停转换的节奏节拍和快速音型的变化,使小雪变为漫天大雪。120小节笙运用“碎吐”技巧演奏长音,同钢琴由慢到快的旋律形成呼应。“呼唤”中,笙在高音上演奏快速连音,明亮的音色、饱满的气息连绵不断,把听众带入雪景的独特音响色彩中。当乐曲进入深情的旋律时,使人重新回到那幅抒情画卷、美好的意境之中,紧接着突快的节奏,笙结实有力的“碎吐”技巧和不间断的低音吐音,在音乐渐强中加大音量,笙配合钢琴快速演奏,仿佛唤醒沉醉的人们,把全曲推向高潮。

21世纪,传统笙新作品还有秦文琛教授的《云川》《大地音诗》,谢文辉教授的《钟笙》等多首传统笙与乐队作品,聂乔的《逸境》、白皓钰的《热土情》等独奏作品。随着优秀新作品的推出,笙演奏艺术不断攀登新的高峰,这件古老而富有光彩的中国乐器,将持续展现其鲜明、绚烂的艺术魅力。

猜你喜欢

乐段小节作曲家
贝多芬降e大调第十八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曲式分析
快把我哥带走
长大可当作曲家
视唱练耳与钢琴
二胡曲《新婚别》演奏浅析
浅谈王西麟的音乐道路
猫咪成长史
节节草的秘密
作曲家
演奏西贝柳斯《d小调协奏曲·作品47号》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