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听障学生节奏感的训练与培养

2021-12-14刘金泉

安家(校外教育) 2021年53期
关键词:听障学生节奏感训练

刘金泉

摘要:当前聋哑学校在对听障学生进行节奏感训练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利用学生完好的其他感官,如结合听障学生的视觉、触觉,帮助听障学生感知到外界的声音节奏变化,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在此过程中,学校以及教师应当根据每一位听障学生的实际状况为其设置相应的训练课程,以此来提高教学效率。本文对听障学生节奏感的训练与培养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听障学生;节奏感;训练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实施对听障学生节奏感的训练与培养工作具备较大的现实意义,首先节奏感作为当前聋哑学校律动课程的基础是现阶段聋哑学校课程开展的核心内容。并且结合节奏感教学还能够激发听障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听障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此过程中,学校以及教师需要分析当前听障学生的实际状况,对其实施定向化的教学训练。

一、实施对听障学生节奏感训练与培养的意义

(一)聋哑学校基础课程教学要求

在聋哑学校的课程教学中,对聋哑学生以及听障学生实施必要的节奏感训练并且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是作为相关院校办学工作的核心所在,并且节奏感也是当前聋哑学校律动课程教学的基础所在,能够帮助听障学生借助自身残余的感官、触觉来感受到节奏、韵调,帮助残疾学生完成对韵律的感知和掌握,以此来使得听障学生具备动作平衡力以及肢体协调力。除此之外,培养听障学生的节奏感还能够进一步提升并开发学生所具备的艺术潜能,完成对听障学生精神思想的教育,促进听障学生身心健康全方位地成长和发展。

(二)激发听障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节奏感的训练培养过程中,学校需要采取多种感官感知以及感官刺激的教学方式,例如结合藝术活动对现有的教学内容进行丰富完善增加教学趣味性,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相应的乐器敲打、节奏游戏可以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给予学生更加全面多样的学习体验,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听障学生很难通过正常的途径感知到外部的声音变化,因此大部分听障学生无法感知到音乐艺术的美,无法通过音乐的韵调、节奏来感受到音乐艺术的文化气息,但是结合对应的节奏训练以及律动课程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感知到声音的强弱、快慢,以此来帮助学生养成对音乐艺术的审美情趣,结合节奏教学,学生跟随节奏感通过肢体动作来感受到音乐艺术的美学特征,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对音乐艺术的感知能力。

二、对听障学生节奏感的训练与培养策略分析

在对听障学生节奏感训练与培养的过程中,学校需要借助多感官教学刺激,帮助学生用其他完好的生理器官来完成对外部声音节奏的感知学习,比如借助视觉、动作模仿、触觉来感受外界的声音的变化,掌握节奏感。

(一)利用视觉

在对听障学生节奏感的教学培养过程中,学校需要借助对应的律动课堂,而律动作为一门艺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侧重展现出不同感官之间的律动特征。具体来说,大部分听障学生存在听觉方面的欠缺。因此,在进行律动教学期间,教师应当充分借助学生所具备的视觉直观感让学生通过动作学习、动作模仿来完成对节奏感的掌握、学习。具体来说,教师在律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听觉节奏进一步转换为视觉节奏,让学生通过视觉感知来完成对声音信号的识别学习。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各种图片、图画将原本抽象的音频节奏以更加形象、直观的视频节奏向学生进行展现,使得学生能够从视觉中发现节奏、感知节奏。并且学校也可以借助音乐节拍器,并且将音乐节拍器与相应的灯光进行连接,通过灯光的闪烁变化来刺激学生的视觉,从而帮助学生通过灯光来感受到外部音乐节奏、声音节奏的变化。除此之外,在律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借助读节拍等方式帮助学生正确掌握声音节奏。总之在进行节奏教学培训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借助学生现有完好的生理结构完成对学生的节奏教学。

(二)使用听力聆听节奏

听障学生并不完全等同于聋哑学生,部分平常学生仍然具备相应的听力,比如部分学生喜欢将耳朵贴在音箱上来感知声音的传递从而识别出细微的声音,进而感知音乐,感知韵调。因此在律动教学过程中,学校以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当前所残存的听力,采取有频率的敲击,让学生感受到节奏,通过不同频率的动作敲击来帮助学生掌握声音外部的表现特征。同时,教师在进行节奏训练的过程中,借助学生残余的听力进行教学时,也需要注重教学的技巧和方式,由于不同的听障学生所残余的听力能力具备相应的差异,教师应当根据当前学生所具备的听力能力来为其设置合理的节奏培训课程。

(三)借助语言记忆

在节奏感教学培养过程中,教师还需要根据当前学生所具备的学习差异状况,给予学生特定的教学讲解,比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手势以及口读节奏来完成节奏训练,通过持续往复的训练帮助听障学生构建节奏感,让听障学生的内心深处能够形成相应的心理节奏,确保听障学生能够将节奏与肢体动作完美融合,使得听障学生外部动作更加具备连贯性。除此之外,学校也需要通过歌唱表演的形式让听障学生充分发挥自身所残余的语言能力,同时通过节奏音乐也能进一步培养了听障学生肢体动作协调能力。因此,教师在对听障学生进行教学培养的过程中应当尽可能采用舞蹈等多样化的形式,让学生能够将节奏以及相应的歌词读出并熟悉掌握,通过持续不断地学习、训练来掌握乐曲节奏,感受相应的音乐节奏。

(四)用触觉感知节奏

聋哑学校在对学生进行节奏培养、培训的过程中通常会借用特殊的木地板教室,在教学过程中,音乐会通过木地板传递到学生的中枢神经,帮助学生产生相应的听觉效应。此时教师可以将音乐的强弱进行适当调整,通过木地板有规律的振动来帮助学生,引导学生进行节奏感学习,通过地板的振动传导作用,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音乐节奏。之后教师在特定的振动频次中进行定向化的修正和改善,将特定的指令以频率振动的形式反馈给学生,让学生能够根据相应的指令完成节奏学习。

三、结束语

总体来说,在对听障学生节奏感的训练培养过程中,学校以及教师需要充分考量当前学生所具备的听力特征,结合多元化的教学培养方式来帮助听障学生快速地掌握音乐、声音的节奏感,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杨晴. 听障学生节奏感的训练与培养[J].  2021(2019-5):68-71.

[2]黄筱. 小学音乐教学对学生音律感和节奏感的培养策略分析[J]. 学生·家长·社会:学校教育, 2020(12):1.

猜你喜欢

听障学生节奏感训练
论节奏感在爵士舞中的重要性
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及其专业设置情况
听障学生自残行为的成因与对策
聋人教育中的手语与文字结合模式的研究
浅谈高校体育运动爆发力训练策略
让文言文教学迸发思维的火花
小学科学课堂中提高听障学生注意力的研究
日媒:日自卫队将以“训练”为名“出兵”南海
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对于节奏感的培养
浅谈小学低段学生节奏感的培养——以《调皮的小闹钟》一课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