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劳动习惯培养策略研究
2021-12-14杨丽梅
杨丽梅
摘要: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很多学生都忽略了劳动的重要性,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是每位教育者和家长都要思考的问题。文章主要从培养劳动习惯意识、开展劳动教育活动、建立劳动教育评价机制、构建家庭劳动教育导师体系、创新劳动教育培养模式五个方面,谈谈普通初中学生劳动习惯培养的策略。
关键词:普通初中;劳动教育;劳动习惯;培养策略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出台后引起热烈反响,各学校纷纷重新审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笔者所在的广东省广
州市白云区南悦中学也借此“东风”,整合学校资源,开展劳动教育,如今已经逐渐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劳动习惯培养体系。
一、初中生劳动习惯的培养背景
南悦中学地处城乡结合地段。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学生的家庭条件逐渐改善,但是大部分家长都忽略了孩子的劳动教育,而且对劳动教育的认识肤浅,导致学生缺乏劳动的機会。加上初中阶段的文化课成绩更加重要,导致部分学生只注重考试成绩而缺乏劳动意识。加强劳动教育,是对当下教育方式的一次纠偏。
二、初中生劳动习惯的培养意义
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运用知识与技能获得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教育实践。在初中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1.落实劳动教育的需要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劳动习惯有助于学生内化劳动教育,自觉劳动,从而提高劳动水平。
2.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
劳动不仅能锻炼学生的毅力、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目前,初中生普遍存在畏难情绪,遇到问题就逃避,心理抗压能力比较薄弱,而劳动习惯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另外,劳动也是一项技能,与学生的智力发展相辅相成。相关调查显示,劳动能力强的学生,往往学习成绩也相对较好,当前考试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劳动能力强的学生具有更大优势。
3.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需要
综合素养,指向人各方面能力的全面发展,如知识水平、道德修养及各种能促进自身成长的专业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也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在以往的教育中,劳动教育未进入初中学校教育的视线,以至于学生在劳动方面的能力有较大缺失。而在增加了劳动习惯的培养之后,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促进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正如《劳动教育论》一书中所说,要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劳动技术,使其具有自我认识能力,形成负责任的生活态度。
4.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如今学生体质普遍较弱,不喜欢锻炼,甚至逃避体育课上的运动项目,习惯于待在房间里玩手机、打游戏,对外交流也比较少。通过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可以增加他们的运动量,促进新陈代谢,增加其与家人、同学之间的交流,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5.构建和谐家庭关系的需要
当前很多学生的家长不主动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又经常埋怨其不会帮忙做家务,家长的唠叨和怨气让学生无所适从。久而久之,学生不理会家长,无形中增加了家长与孩子之间的矛盾。如果家长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开展亲子劳动活动,借助整理家务的机会加强沟通交流,则可以减少亲子矛盾,进而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
三、初中生劳动习惯的培养策略
1.培养学生劳动意识
《劳动教育论》一书中指出,开展劳动教育需要建构真实的劳动场域、提供具身性的体验活动、触之即发的情感活动。对此,我们可以将劳动教育渗透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如在学科教学中挖掘劳动教育元素,在班会课中开展劳动情境体验,通过劳动主题的设定引导学生在互动中认识劳动的意义,认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自劳动的创造,激发学生在课后参与劳动的热情。
例如,开展“垃圾分类齐动手”活动。首先,学校组织学生开展以“纠错”为主题的垃圾分类班会。在班会上,由部分学生分辨班级分类垃圾桶里面的垃圾是否投放正确,其他学生评价。随后,由部分学生出演情景剧,大家各抒己见,从垃圾分类活动中谈谈劳动的意义,再进行头脑风暴,探讨如何有效进行垃圾分类,如何开展学校的劳动教育。其次,为了强化主题班会的效果,还开展了轮流争做“站桶员”活动,让学生亲身体会劳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技能、技巧,以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最后,召开垃圾分类月总结会,再次进行头脑风暴,加深学生对劳动价值的认识,从而自觉爱上劳动。事实证明,情境中教育、情境中体验、情境中升华,能让劳动意识深入学生的心灵。
另外,要改变家长的观念,让其认识到劳动对孩子成长的益处。具体体现在开展家庭劳动系列活动,促使孩子在家长的帮助下逐渐提升劳动意识。
2.开展劳动教育活动
劳动教育活动是培养学生劳动习惯的载体。为此,我校布置了每月活动主题:1月是春节劳动月;2月是开学劳动月;3月是学雷锋劳动月;4月是垃圾分类劳动月;5月是劳动技能展示月;6月是互助劳动月;7月是家务劳动月;8月是志愿劳动月;9月是开学劳动月,10月爱国劳动月;11月劳动创意月;12月劳动总结月。例如,在11月劳动创意月,我校发动学生组成劳动创意小组,小组人数不确定,自由组合,制定劳动创意月方案。由各小组组长、组员根据本小组制定的具体方案开展相关活动,以一周为限完成所有活动,最后组织劳动创意活动的展示课。
3.建立劳动教育评价机制
我校主要从劳动打卡、劳动之星评选、劳动技能比拼、导师劳动习惯培养手册等方面对学生的劳动成果进行评价,以鼓励为主,扩大奖励面,注重奖励梯度,以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提升学生的劳动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
4.构建家庭劳动教育导师体系
当代初中生缺乏劳动实践和技能,为了培养他们的劳动习惯,我校充分发挥家长志愿者的作用,每个班级聘请部分家长来学校指导学生开展劳动。由家长和教师协商每周劳动课程内容,由家长志愿者为学生上劳动技能课以提升学生劳动技能,期末评选优秀劳动教育导师。
5.创新劳动习惯培养模式
经过实践,我校逐步形成家校培养、导师培养、社区培养、城乡融合劳动教育等劳动习惯培养模式,从多渠道、多角度加强学生的劳动教育。家校培养主要着重常规家务劳动、校园卫生区清洁、桌椅摆放等内容;导师培养更多的是进行学校绿化修剪;社区培养的侧重点为开展社区劳动服务;城乡融合劳动教育主要是发挥城市和乡村的各自优势,达到相辅相成的教育效果。
例如,社区劳动服务主要与白云湖街道社工服务站合作,他们派人到学校组织社区活动培训,学生在周末组队到社区开展垃圾分类、环境整治、为孤寡老人做家务等活动,通过定期开展类似活动,使学生劳动习惯的培养成效明显。
新时代需要复合型人才,培养学生形成劳动习惯,帮助其主动劳动,自发弘扬劳动精神,提高综合素养,才能使他们真正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基金项目: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2019年度课题——区域培育中小学生劳动习惯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201911967)。
参考文献:
[1]曾天山,顾建军.劳动教育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