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双减,携手育人
2021-12-14董霞
董霞
2021年5月2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
“双减”是一场力度大的改革,它指向对基础教育生态进行系统性重塑,把“剧场效应”的恶劣影响降到最小,也指向推动全社会形成新的教育共识。改革大刀阔斧地推进,必然会与学校的教学模式,家长的教育理念、教养方式发生冲突。变革之路不会一帆风顺,目前所呈现出来的作业管理冲突、考试管理冲突以及教育问题的复杂性,都对落实“双减”政策、形成家校协同育人新局面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这种政策之下,无论家长学校还是培训机构,没有谁能逃离“双减”政策的冲击。而首当其冲的就是几十万家教培机构和千万的教培人,这次冲击远胜于以往任何一次裁员。而作为教育主体的学校和教师,无疑也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他们必须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双减新背景下的“育人”重任。表面看来,家长和学生是最受益的群体,无论是家长付出的教育支出还是培训机构引起的教育焦虑都得以缓解,然实际确实如此吗?显然仍然有很多的家长陷入了更深的焦虑中。
因为没有了学科类培训,校内课后服务也仅以作业辅导和兴趣类活动为主,作业量减少,而我国中考高考等以考为选拔的形式又不会改变。在这种情形下,如何让孩子继续进步,保持稳步提升,实现家长期望,反而成了最现实的问题。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呢?无疑,“家校共育”是最好的选择。那么,在双减背景下,又该如何做好家校共育呢?
首先,家校双方一定要有更加有效的交流沟通。教育中,有效沟通是实现育人协同体的必要前提。然而,我们所面对的现实是,家校双方往往很难做到有效沟通,究其原因,是近年来,很多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或者培训机构也有责任,唯独没考虑家长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所起的作用,而学校和老师在得不到家长支持的情况下,勉力前行,很多时候效果不尽人意,所以在家校双方之间有了一道社会鸿沟,不能形成教育合力,只有家校双方抱着一个共同“育人”的目的,转变观念,消除隔阂,填平鸿沟,才能实现有效沟通,达到共同育人协同体的目的,也才能使自己的孩子真正受益。
第二,积极去解孩子的各方面情况,包括学习情况,生活情况,心理状态。家校要做到这些,就必须通过有效沟通,家校双方要充分了解孩子的优缺点,尤其家长,要正视孩子的优缺点,不能讳疾忌医,要充分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习惯,充分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兴趣方向。 现实情况是家长觉得自己孩子是世界上最有秀的,可能不知道孩子在学校的表现,老师也不知道孩子在家中的状况,只能根据学生在学校的各种课上课下表现来教育学生,这可能就会产生盲目教育,家校育人两张皮,最后不利的只有孩子。只有通过家校老师和家长的有效沟通,充分了解了孩子的方方面面,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改进方案,老师调整教学方式和教育方法,家长也有策略的管理孩子,才能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
第三,双减背景下家校共育要有针对性的策略。在学校,课堂教学属于教师的舞台,教师自然会精心备课,研究教学,向课堂要质量。而对于课后服务,根据上级教育部门要求,秉持的是自愿原则。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且家长文化层次较高的家庭,或者成绩中等且家长文化层次较高的家庭,尽可不选择课后服务,而是居家学习。对于成绩优秀或者中等往上的学生,家长文化层次又不足以辅导孩子的家庭,尽可以参加课后服务,以学科类预习复习为主,减少参加兴趣类活动,老师不讲课,不代表学生可以不问,老师不辅导。对于成绩中下的学生,无论家长文化层次怎样,就依照孩子的兴趣吧,能够全面发展,兴趣突出,也是成才的机会。以上不管属于哪一种,家校双方都应在充分了解孩子的基础上去调配,只有这样,才不会落下每一个孩子。
第四,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双减政策下,学生不再去校外辅导机构进行辅导,因学习基础或者学习中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差距,不及时解决,对学生的发展也是不利的,再加上青少年处于青春期,自我控制能力差。这时候需要老师和家长的多方引导,更需要老师和家长的关爱。陪伴是家庭教育的中心,关爱是教师教育永恒的主题,当老师和家长获得了孩子的尊重和信任,教育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第五, 家长:应成为高质量“陪伴者” 对于家长来说,不靠补课来提高成绩的短期效應,就更需要借助在经营好家庭生活的过程中, 真正去发现儿童、尊重儿童,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激发孩子的潜能和内在的学习动力“双减后家长可以多观察孩子学习特点,重视影响孩子学习品质的真正因素, 重视孩子探究欲、问题解决能力、坚持性等品质的培养。双减让我们减掉盲目跟风的补课,未来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能力,和他一起制定特色发展道路,把时间和教育投资真正花在刀刃上。”双减减掉的是一些没必要花的补课费和没必要过度刷题的时间,而家长要多“增加”一些亲子沟通,做好因材施教,同时要“增强” 与学校老师的深度沟通。
家校共育是一门学问, 双减政策下,营造家校协同育人新局面,还需要家长更加关心、支持学校教育,积极和学校交流沟通,尊重学校教育教学管理自主权,恪守家校协同育人的边界。不越界、不越位,各尽其责、各履其职。从孩子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出发,携手育人,应是“双减”背景下家校协同育人的理想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