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

2021-12-14赵建华蔡健婷卢丹梅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1年18期
关键词:乡村振兴

赵建华 蔡健婷 卢丹梅

摘  要 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乡村规划建设人才培养提出迫切需求。针对目前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以多学科知识能力、综合实践技能、良好职业道德素养培养为目标,从课程体系改革、实践教学模式创新、创新教学方法和多方人才培养机制四个方面,探索城乡规划专业乡村振兴人才的培养模式,以期为我国其他高校提供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 乡村振兴;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平台;职业人文素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1)18-0005-04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Talents Training under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ZHAO Jianhua, CAI Jianting, LU Danmei

Abstrac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ational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has put forward an urgent need for the cultivation of rural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talents. In view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training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professionals, the paper

takes the three abilities of multidisciplinary knowledge, comprehen-sive practical skills and good professional ethics as the cultivation goal. The research explores a cultivation mod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alents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major from four aspects: reform of curriculum system, innovation of practical teaching mode, teaching

method and multi-party talent assessment mechanism,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and enlightenment for other universities in China.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practical teaching platform; professional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0  前言

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乡村规划建设人才培养提出迫切需求。2018年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明确提出要加大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要求[1]。城乡规划专业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建设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生态文明战略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城乡规划专业发展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因此,城乡规划专业教育亟待适应新常态下的发展环境变化,肩负起新时期乡村规划建设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

1  当前城乡规划教学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建设速度加快,城乡规划专业教育为我国的城乡建设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2]。但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和国家空间规划体系改革,城乡规划学科发展势必面临一系列的变革和挑战。传统城乡规划人才培养方式在以下几个方面亟待改进。

1.1  乡村规划建设教学内容未成体系

囿于长期以来城乡二元化的影响,传统城乡规划课程体系以城市为中心,有关乡村的规划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乡村人才培养的知识体系有待搭建,跨学科知识供给尤为不足。面向新工科跨学科协同创新的战略要求,亟待突破不同学科课程之间的壁垒,以城乡规划为核心凝聚知识脉络,加强与农学、林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其他专业的跨学科融合与应用,提高学生运用综合学科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2  乡村规划建设的实践技能不足

为满足城乡快速建设的需求,传统城乡规划专业教育有明显的工程技术和美学教育倾向,注重空间逻辑思维和形态设计的专业技能训练。乡村实践教学以调研采风和规划设计为目的,学生對乡村特有的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情况认识较为粗浅,社会经济分析、空间治理以及运用GIS、RS等技术软件进行数据获取和分析的能力不足。

1.3  服务乡村的职业素养有待加强

由于知识体系的不全面,学生对城乡规划专业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理解有限,为切实提升农民利益而规划的服务意识不强。面对乡村复杂的社会和经济问题,未来乡村规划建设人才应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创新意识等综合职业素养,能够着眼未来,立足乡情、村情,真正思考并探索我国乡村发展路径。

2  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实践经验: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

华南农业大学是华南地区重点高校,为顺应新时期城乡协调发展的诉求,2005年成立城乡规划专业,结合农林院校特色,以培养“懂乡村、爱乡村”的乡村规划建设人才为目标,十余年来为广东省乡村建设输出大批优秀人才。2018年,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华南农业大学新增设城乡规划专业乡村振兴方向实验教学班。针对乡村规划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进行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的改革实践,并前瞻性地探索城乡社会发展对城乡规划人才的需求变化,以期培养出适应未来行业发展的城乡规划人才。本文对华南农业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培养创新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梳理,希望为其他高校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借鉴和启示。

契合国家乡村振兴发展战略需求,华南农业大学坚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育理念,遵循高等教育要适应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外部规律和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部规律,构建面向社会发展需求的城乡规划专业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实践中凭借农科院校优势,依托学校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和科研基地、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等平台,通过课程体系改革、实践平台构建、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等措施,进行探索与实践,逐步架构以多学科知识能力、综合实践技能、良好职业道德素养“三大能力”为核心,“三大实践平台”“五大模块”“四级递阶”联合培养的乡村振兴复合型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图1),探索出一条满足城乡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路径,形成良好的社会声誉。

2.1  加强多学科合作,形成多层次的乡村规划课程体系

作为交叉学科,城乡规划人才培养加强多学科合作,逐步完善适应乡村规划建设人才培养需求的课程体系建设[3]。

国外的乡村规划教育不仅注重乡村管理与空间规划,还包括乡村经济、社区需求、环境变化、城乡区域发展等跨学科教育[4]。华南农业大学结合农业院校学科优势,人才培养以城乡规划学科为核心,与农学、林学、生态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相融合,区别于理工科院校,培养具有跨学科、跨领域合作能力的乡村振兴专业技术人才。

2.1.1  跨学科的知识体系  围绕城乡规划核心教学模块,发挥农林院校优势,融合与乡村振兴紧密相关的农学、林学、管理学、社会学、生态学等相关学科,形成“乡村规划”“生态景观”“农业经济”“社会治理”“文化传承”五大课程模块。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工科与农科知识互融,各模块课程与乡村规划主干课程互为衔接,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中动态更新、互为促进,构成以乡村振兴为目标的层次分明、多层次跨学科的知识体系(图2)。

2.1.2  递阶式培养进程  结合学生认知过程的递进规律,构建“认知—探索—应用”递阶式培养进程,循序渐进地引导和推进学生阶段学习成效:第一学年以乡村规划的基础知识学习和基本专业技能训练为主,培养职业道德意识;第二、三学年通过社会、环境、文化、经济、法律和设计多学科知识学习,训练学生全面认识乡村、了解乡村、服务乡村的知识和技能,培养社会责任感;第四学年结合毕业设计与实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研究分析及解决实际社会问题的能力。

2.2  构建“在地式”乡村实践教学模式

乡村规划建设具有显著的地域差异和社会参与的特点。因此,“在地性、参与式、全过程”的实践教学[5],对于学生认识和了解真实的乡村发展问题尤为重要。“在地式”乡村实践教学模式的开展与实施,能够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乡村规划建设人才。

1)实践教学类型。实践教学贯穿教学的全过程,依托学校乡村振兴实践平台,分析供需关系,以乡村振兴建设为核心,构建“实践课堂”“技术加油站”“实践预备岗”“在地工作坊”等多种实践教学模式,构建联合培养的职业标准化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充分调动学生、政府、企业三者的积极性,形成良性循环,达到多方协同育人的最终目标。近年来,华南农业大学城乡规划专业相关实践教学成果在国内外专业竞赛中多次获奖。通过持续的实地乡野考察和调研,学生认清了乡村发展的实际需求,激发了服务农村、服务社会的专业热情和意识。

2)实践教学平台。在实践教学中,发挥高等院校研究的平台优势,通过校企合作和校地合作,搭建乡村规划设计、文化传承与保护、乡村社会治理等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教学实践基地,鼓励学生在调研与实践中认识乡村、学习知识和提升专业综合实践技能与沟通表达能力[6]。

多年来,华南农业大学与实践基地建立良好的联合培养实践基地模式,搭建了高质量的实践教学平台,并按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组织本科大学生开展有一定规模的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等教学活动,充分将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与社会生产实际相结合。学生通过“在地式”实践教学和技能培训,全面学习乡村规划知识体系、组织方式、工作方法、实施过程,获得更好的专业生产技能和管理知识,为服务社会打下牢固的基础。

2.3  贯穿教学全过程的双线混合教学方法

按照五大教学模块,运用线上与线下双线混合的教学方法,以知识图谱和知识框架精细化安排和组织学习资源与教学平台,采用面对面传授设计实践操作的线下教学与资源类型丰富、数据庞大可观的线上教学相融合的教学方式。具体通过数据地图、三维实景、地理信息技术等手段,提升学习资源的逻辑性和可视化程度,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偏好;通过课前导学、课间自学、课内研学、课后反思等四个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效率,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深度学习;以学生的小组研讨和在地实践,学生、校内导师、校外专家、公众多元在线参与等方法,促进学生的沟通合作能力,实现教学全过程中的良性互动,增加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整体把握,以提升解决乡村振兴复杂性问题的能力。

2.4  融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为一体,完善多方人才培养机制

城乡规划作为公共政策,在城乡的规划和治理过程中发挥着沟通、协调、动员的重要作用[7]。因此,新的城乡发展背景下更需要将职业人文素养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中,从理论知识、综合实践技能和职业道德素养三方面进行全面的人才考核评价。

1)多方评价与考核机制。围绕复合型人才培养,坚持“企事政主体、高校主力、政产学研相结合”的理念,通过共建实践教学平台,在课程实践考核和毕业实习综合考中由政府、学校、企业和乡村多方多维度客观地评价教学,实现协同育人、共赢发展目标,形成学生立志乡村、服务乡村的学习风气,为满足乡村规划建设人才的培养构建坚实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在培养过程中,改变传统的一卷定终身的考核办法,采用过程性評价、表现性评价、互动性评价、结果性评价等考核形式,实现学生知识运用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创造和研究能力的综合培养。尤其重视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在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中融入人文教育,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厘清我国乡村的真实需求,提升沟通协调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有社会责任感的规划师。

2)以团队为主体的激励机制。通过科研导师制,以学生团队为主要力量,组织学生参与国内外高水平专业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竞赛,通过积极、有效的激励机制,用团队的形式来激励学生对乡村规划中新思想和新领域进行创新和探索,培养学生统筹合作的团队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在乡村规划建设中勇于作为、主动作为。

依托“院长基金”和“校友基金”,通过设定目标、奖励团队、考核合作等形式鼓励学生参加高级别学科竞赛,开展具有专业性、创新性和开拓性的研究课题,激励学生立足乡村乡情思考中国乡村振兴面临的难题,培养逻辑性思维和创新性能力,积极探索乡村振兴突围路径。

3  结论

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当前我国进入城镇化发展的中后期,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和生态文明制度的确立与不断推进,城乡规划专业教育亟待加速转型,以主动适应更为复杂的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因此,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更应不断加强跨学科的乡村规划知识教育和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创新多方参与的人才教育模式和培养机制,逐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城乡规划教学体系,培养具有多学科知识,拥有综合技能,德才兼备的复合型城乡规划人才,才能为我国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实的专业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共同推进乡村规划建设人才培养行动倡议[J].城市规划,2017,41(6):41.

[2]侯丽,赵民.中国城市规划专业教育的回溯与思考[J].城市规划,2013(10):60-70.

[3]共同推进乡村规划建设人才培养行动倡议[J].城市规划,2017,41(6):41.

[4]盖伦特,云蒂,基德,等.乡村规划导论[M].闫琳,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3-5.

[5]孙朝阳,金东来,李茉,等.以参与乡村建设实践为切入点的城乡规划专业地域性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35):52-53.

[6]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乡村规划教学研究课题组.乡村规划:乡村规划特征及其教学方法与2014年度同济大学教学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9-10.

[7]石楠,唐子來,吕斌,等.规划教育:从学位教育到职业发展[J].城市规划,2015,39(1):89-94.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安徽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探析
美丽乡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型职业农民从业素质提升研究
乡村振兴:从衰落走向复兴的战略选择
乡村振兴战略的宏观思维
基层党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思考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